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2013-06-23金雪玉
金雪玉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吉林 吉林 132012)
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观察
金雪玉
(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症医学科,吉林 吉林 132012)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104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38%(47/5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0.77%(42/52),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在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两者之间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此型心绞痛既能逆转为稳定性心绞痛,又可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加重病情甚至导致猝死发生。我们于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观察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在应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来比较研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临床疗效的差异,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104例患者均为我院重症医学科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就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入院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酶学等临床资料经检查均符合第七版内科学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诊断标准[2]。104例患者中,男60例,女44例,年龄37~79岁,平均58岁,病程3个月~19年。入院后患者随机两组:治疗组:52例患者,男31例,女21例,年龄38~79岁,平均58岁 ,病程3个月~19年。对照组:52例患者,男29例,女23例,年龄37~78岁,平均57岁 ,病程3个月~18年。两组患者间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均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完善相关检查。对照组52例患者给予:吸氧、休息、缓解疼痛,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扩张冠状动脉[3]、纠正心律失常治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血脂,控制血压、血糖等常规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4],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氯吡格雷首剂300mg负荷量,次日起氯吡格雷75mg/次,一日一次口服,服用4周后观察患者病情改善情况,此后每4周临床随访1次,随访期一般为1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显效、有效及无效3级评定。显效:患者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消失或基本消失(每周发作次数不超过2次);有效:患者治疗4周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无效:患者治疗4周后临床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以显效及有效合计统计总有效率。
2 结 果
2.1 治疗4周后
治疗组:显效29例,有效18例,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27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具体见表1。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总有效率%治疗组 5 2 2 9 1 8 5 5 5 . 7 7 9 0 . 3 8对照组 5 2 2 7 1 5 1 0 5 1 . 9 2 8 0 . 7 7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血管扩张性头痛3例,面部潮红2例、反射性心动过速2例,轻度头昏2例,乏力1例;治疗组:皮疹1例、恶心2例、腹泻1例、腹痛2例、消化不良1例、轻度牙龈出血1例、血管扩张性头痛3例,面部潮红2例、反射性心动过速1例,轻度头昏1例。以上不良反应轻微,无严重不良反应,未有患者因药物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其避免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猝死。基础研究表明,此类疾病的基础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虽然阿司匹林和唆氯匹定(抵克立得)在抑制血栓形成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均有效,但二者都具有潜在的严重不良反应。而新一代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波立维)为嘎氯匹定的衍生物则具有对骨髓抑制作用少等优点。
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现有临床治疗资料显示,推荐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防治中应用氯吡格雷以预防脑卒中、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选择性也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它的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lllb/llla复合物的活化,因此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必须经生物转化才能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但是还没有分离出产生这种作用的活性代谢产物。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和其它血管疾病死亡)的发生率[5]。
通过本研究发现,在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在应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常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总有效率可由80.77%(42/52)上升达90.38%(47/52),且不良反应轻微。由此可见,氯吡格雷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抑制血小板聚集及降低发病风险的有效及理想的药物,改善临床症状作用显著,且临床应用方便,患者耐受性好,服药副作用少且轻微,值得在临床应用中广泛推广。
[1]戴倩,王俊.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进展[J].疑难病杂志,2007,6(8): 505-50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82-283.
[3]于春玲.倍他乐克加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3):149-150.
[4]陈灏珠,林果为.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506-1509.
[5]陈茹.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6):33.
R541.4
:B
:1671-8194(2013)08-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