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模式病:投机取巧短期逐利的替罪羊

2013-06-21刘旗辉李楠

茶博览 2013年2期
关键词:商业模式企业

■ 刘旗辉 李楠

商业模式病:投机取巧短期逐利的替罪羊

■ 刘旗辉 李楠

商业模式就像一块大号的创可贴,被中国企业贴在自己每一个弱点上。

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依赖,让企业变得脆弱不堪。一场厂商关系的矛盾,一次质量问题,一轮市场竞争,一个政策的变化,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微博的转发,都足以影响商业模式,使企业陷入崩盘之境。剥下了模式的外衣,原来光鲜明艳的企业,其实是如此单薄与贫穷。

那些商业模式暴发户

这是一个动辄言及商业模式的年代。然而,却很少有企业真正懂得“模式”二字的含义,以为模式就是一只永远不停下金蛋的母鸡,将模式凌驾于其他一切商业元素之上,忽略了产业的原本要义。

“商业模式决定企业成败”,这是屡见不鲜的观点。然而当商业模式植根于暴富的心理之上,其催生的也必然是一个个模式暴发户,而非健康优秀的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设计与运用,也更像是一场押宝的赌局。

一个市场不再着眼于卖产品而立足于卖概念,模式的泛滥便成为必然。

当各种商业力量过分热衷于眼球经济,热衷于风投的神话,热衷于培育项目套现的模式,有模式、无盈利的悖论,便成为最合理的结局。

非理性模式泛滥

对于当前中国商业模式畸形生态的关注,最初来源于记者亲历的两个真实案例:一家是国内纺织业知名企业,拥有行业内领先的企业规模及非常高的品牌知名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市场上这一品牌的服装,没有一件是出自这家企业的生产线。在最初靠羊绒制品创出品牌后,企业转型服装生产,采取了“卖标”的代工模式,以50元/个的价格,将企业的商标出售给江浙地区的服装加工厂,加工厂生产出的服装,贴上买来的商标,就成为这一品牌的专柜正品。该企业浙江一位代工厂老板无意中向记者透露,这种知名品牌“卖标”的“授权”加工模式,在服装业内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另一家是生物行业的高科技企业,拥有国内领先的一流技术与朝阳产品,本身拥有真实而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其在渠道建设上,却费尽心机设计出颇具争议的多层次招商的模式,希望以这种“倍增”之力,迅速取得现实的经营业绩。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家企业,都并不是初露锋芒的行业新手,而是实实在在的上市公司。在品牌和技术的优势之下,他们本可以通过常规的产业化经营实现市场的稳步增长,却依然痴迷于通过与企业实力并不匹配的模式设计,以求迅速获利。

明明已经是知名的品牌,却依赖于通过商业模式的设计,赚取“授权”、“卖标”的利润;明明是前景广阔的高科技朝阳产业,却执着于通过颇具争议的商业模式,迅速从经销商手中获取现金。处于商业结构金字塔顶端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那些初创期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对商业模式的迷恋更是趋于白热化。

面对资金、技术、渠道等各种劣势带来的压力,模式似乎成了中小企业经营中最容易实现的突破口,仿佛只要模式对了,任何产品都能打开市场,任何项目都能万无一失。“1+N”效应、“轻质化”品牌运营、立体销售通路、三维密集分销……一个个看似专业而高深的名词背后,直接的利益便是:依靠一套具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给企业带来经销商,带来加盟费用,带来投资人真金白银的直持。

中国企业对于商业模式的迷恋与依赖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模式的泛滥已经无孔不入到中国的整个商业体系——自上而下、由宏观到细微,直至每一个角落。

贩卖模式经济

商业模式的非理性狂热,直接催生出一种模式经济。

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开始兴起后,中国的商业模式崇拜者们突然发现了一种新的财富来源。有这样一批专业的模式生产者,他们操作一个项目,目的已经不再是扩大销售、占领市场,而是迅速包装出品牌后寻找接盘者,将项目与品牌“卖个好价钱”;他们不是立足于创造市场价值,而是立足于从上下游获取利润;他们不是立足于卖产品,而是立足于卖项目。

2011年 3月,一家钻石商场在北京开业。除了大打“裸钻”概念,宣称将钻石当成普通商品销售,“不卖品牌、只卖商品”之外,这家钻石商场更推出了颇具吸引力的钻石回购模式:钻石售出满三年后,消费者凭在商场办理会员卡和钻石的鉴定证书,由商场原价回购。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逻辑。创造价值本是逻辑的基础,然而尴尬的现实却是,在对商业模式的迷恋中,对于价值创造能力的不足,使诸多企业片面地注重逻辑,而人为地忽视了价值。对模式的注重,首先应该是对其所创造的价值的注重,而这恰恰是当下对商业模式认识的最大偏差。

关于利润的丛林法则

除了创造价值之外,商业模式的另一个关键词便是核心逻辑,即实现价值的方案。真正的商业模式应当由利益相关方共享所创造的价值,从而实现价值的叠加效应。然而在核心逻辑的设计上,中国的商业模式崇拜者们目前所遵循的,似乎更像是一种丛林法则。

2010年,知名户外装备品牌探路者遭遇经销商哗变危机。为了迅速扩张,探路者以松散的加盟体系维系销售链,加盟商负责店铺日常运营并自行租赁店铺,总部不收取加盟费。然而,当 2008年探路者开始启动上市计划,面对业绩的要求,没有加盟收入的探路者,开始不断加大对经销商们的经营压力。

提高供货折扣和产品价格,大幅提高进货额度,达不到要求便遭受高额罚款……库存与销售的压力最终引起加盟商的强烈反弹。随后,多家渠道商联手,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探路者告上法庭,并向商务部、证监会提出投诉,使刚在创业板上市的探路者深陷一场与渠道商的生死博弈。

病征一:抄袭大于创造

优秀的商业模式往往是个性化、不可复制的。但现在很多谈模式者,却只是立足抄袭,妄图将国外的或是别人的优秀商业模式为我所用。尤其是在IT与互联网领域,当借鉴成为抄袭的借口,当中国化成为模仿的代名词,模式抄袭更像一种传染病,呈爆发之势。

国外有了Google,中国就有了百度;国外有了Facebook,中国就有了开心网;国外有了 eBay,中国就有了淘宝;国外有了 Twitter,中国就有了微博……

而天使投资的热潮,更加重了模式抄袭之风。知名天使投资人娄云立曾对《商界》记者说,由于天使投资是在项目执行之前进入,没有实际的经营情况可以考察,因此该项目的商业模式在国外是否已经有了成功的范例,是他们天使投资人决定是否投资一个项目的重要参照标准。

病征二:拿什么保护你的商业模式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当具有高度的自我保护性,然而这种自我保护能力恰是中国的诸多商业模式所缺乏的。而通过抄袭和模仿而来的商业模式,本身便缺少足够的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2010年3月4日,王兴将Groupon的成功模式移植到中国,创办了国内第一家团购网站美团网。时刻紧盯着美国互联网创新最前沿的中国创业者们,迅速发现这一模式,并以极快的速度在国内进行同质化拷贝。到2011年4月,同一商业模式之下,中国已经复制出 4000余家团购网站,团购模式在中国从诞生之初便陷入了血腥而混乱的竞争。

苹果是最大的模式成功者。苹果的模式至今仍无人能复制,原因在于其商业模式建立在种种强大的技术等相关资源的保障之上,形成一种天然的资源屏障。而中国的商业模式设计者对此显然缺少足够的重视,这种忽视资源屏障的后果,是被自己一手创建的商业模式的模仿者超越。

病征三: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很难

优秀的商业模式应该也必须是可执行的,但现在的模式是说给利益相关者听的,所以有很重的设计性因素,其标准是怎样获得尽可能高的“财务数字”,打动投资者,而没有考虑企业的相关资源与能力。

曾因第三方差旅管理模式而广受关注的畅翔网,运营模式为:为企业提供 24小时的机票与酒店服务,并提供差旅管理与免息的差旅信贷。其中,垫付差旅费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然而实践证明,这一看似优越的垫付模式,在实际执行中却举步维艰:因银行风险过大而陷入收益困局;因企业付款诚信而遭受考验;酒店要求付现,而出差人员则希望得到灰色收入……最终导致了畅翔网商业模式的崩塌。

病征四:丢失的调整力

商业模式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随着各种资源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与之相对应,商业模式自身的健康发展轨迹,应当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断趋向成熟与完善。然而调整能力的不足,却使得商业模式在经营中不断退化或异化。中国化的商业模式对于外在环境因素,尤其是偶然性因素的倚重,使得模式调整能力不足成为一种巨大的风险。

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难以模仿而脚踏实地的,这两点现在恰是很多企业所缺少的。然而,与这些技术性因素相比,更加危险的或许还是那些来自于商业动机的深层次矛盾。

病征五:模式是唯一竞争力

曾经以免费美甲、免费上网、免费擦鞋等种类繁多的增值服务红极一时的海底捞,2011年夏天终于被拉下了神坛。就在微博上“海底捞体”盛行的风光无限中,带着被放大了期望的消费者终于开始质疑:网上关于“海底捞为等位顾客去买冷饮”、“海底捞每位员工都有权为顾客打折”的宣传,一次也没体验到。由此为开端,随之而来的“冲兑门”,塑料袋门等一系列事件,使得“地球人已经无法阻挡海底捞”的光环迅速褪去。

海底捞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现象,其背后反映的问题是:是不是有了模式的竞争力,便足够立于不败之地?

对于海底捞的赞誉,从来都是在于其附加服务,而很少在于就餐环境和味道。缺少了产品的优势,一旦模式的光环褪色,企业顿时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模式与产品谁更重要,或许是一个很难有结论的命题。然而关于商业模式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什么是其创造的核心价值?企业所有的竞争力全在于模式本身,而忽视了产品的生命力,商业模式与企业的核心价值脱节,这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沉重的“被模式”

沉重的是,与 20世纪末商业模式之风的第一轮盛行相比,当前中国商业对模式的迷恋,颇带着几分无奈的挣扎。成本与资金的压力,使得企业经营者不得不把眼光更多地投向商业模式。

温州高利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开始以新的眼光认识这一曾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风向标的市场。而除了被挥霍的那部分财富之外,企业对资金的迫切需求以及融资难的现状,成为民间高利贷盛行的重要原因。

当企业必须迅速获取资金以保障生存与发展时,模式被当作救命稻草。对于模式的过分强调,或许也已经成为企业一种被动选择。大企业面对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需要打造与众不同的竞争力;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劣发展艰难,需要迅速突围,解决生存之道。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之下,急功近利成为浮躁却现实的选择。

而在这场模式的狂热中,还有一种力量加速了模式的升温,那便是诸多的营销专家与咨询机构。中国企业的商业模式,大多借助或完全出自于这些“专业机构”之手,商业模式成为咨询业最重要的产品,而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很多不是行业专家,而是“模式专家”。当一个彩妆企业的CEO不知道MAC、Bobbi Brown等知名彩妆品牌,当一个电商总裁甚至不了解物流市场的现状,对于模式的偏执,便注定凌驾于产品与市场之上。

从一路凯歌的三株集团到踌躇满志的顺驰地产,一个颇有深意的现象是:越是看似精密独特的商业模式,往往越会产生最终打倒企业的反噬力。

一个尴尬的现实却是,中国的商业模式信徒们,迷恋模式,依赖模式,但从本质上对模式并不尊重。反映在商业模式的设计上,并非遵循商业模式本身的规律法则,而是尽一切可能地通过模式的设计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让商业模式为我所用。

然而,每个人都逃不过为自己的作为埋单。任何算计模式者,必将受到模式狠狠的报复。

模式不是商业的全部

中国企业对商业模式的依赖有多重?

没有技术的优势,靠商业模式来弥补;没有资金的保障,靠商业模式来解决;没有销售渠道,靠商业模式来建立;没有优质的产品,靠商业模式来实现利润……商业模式就像一块大号的创可贴,被中国企业贴在自己每一个弱点上。

正是这种对商业模式的过度迷恋与依赖,让中国的企业变得如此脆弱。一场厂商关系的矛盾,一次质量问题,一轮市场竞争,一个政策的变化,一项成本变动,甚至是一条微博的转发,都足以由于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使企业陷入崩盘之境。剥下了模式的外衣,原来光鲜明艳的企业,变得如此单薄与贫穷。

除了商业模式,企业还应拥有什么?一个毫无疑问的简单事实是:若企业的生命力都在于商业模式,产品或服务离开原有的模式便无法生存,这无疑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形态。

商业模式,绝不是商业的全部。

(本文原载于《商界》,本刊略有删节)

猜你喜欢

商业模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有线电视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研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商业模式从0到N
智能电视的商业模式在哪里?
从星巴克的成功谈商业模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