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漆器的审美特性对创新设计的作用
2013-06-19颜伟娜
颜伟娜
【内容摘要】彝族漆器是风格独特的民族艺术珍品。目前彝族漆器工业化生产已初具规模,产品在市场中占据较大份额。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已不能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审美需求。求新求变,在继承中创新是彝族漆器面临的重大课题,文章通过对彝族漆器的分析,客观地找出其不足之处,以期促进彝族新漆器时代早日到来。
【关键词】彝族漆器 审美特性 创新设计 发展对策 民族产业
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彝族的漆器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不仅美观实用,具有欣赏价值,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至今,凉山彝族仍在广泛使用漆器,这在其他民族中是难以见到的。彝族漆器品种齐全,工艺精美,手感温润,既可把玩欣赏,又具有贴近生活的实用功能,作为礼品、生活用品、旅游纪念品都非常适合。经济科技大繁荣的今天,彝族漆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需在继承中创新,通过技术和品种的革新来逐步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研究总结,笔者认为彝族漆器有五种审美特性值得我们关注,分别是抽象性、装饰性、宗教性、环保性、工艺性,应逐一对其进行研究、探索,能够真正“取其精华”,与此同时客观地找出其不足之处以便改良,达到彝族新漆器的全面提升。
一、彝族漆器的五种审美特性
(一)抽象性
彝族漆器的抽象性,主要体现在漆器的图案、纹样方面。彝族漆器纹样的种类大致可以分为自然纹样、动物纹样、植物纹样、生产工具纹样和其他生活纹样等。彝族人民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树木瓜果、飞禽走兽等为素材,通过直接摹拟,再加以提炼、概括并表现出来,形成了丰富的彝族漆器纹饰。生动的图案与几何线条动静相间,造成一种剪影效果,有着浓厚的民族特点及生活气息。器物大小也影响纹饰布局,小型器物纹样精致简洁,大型器物纹样华丽多变。大气神秘的风格,不受写实艺术的束缚,以抽象的点、线、面为主的设计语言,兼具原始绘画遗风和现代构成元素,粗细兼顾、主次得当、繁简相宜,巧妙地分割和点缀器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传达了彝族漆器图案的独特美感。
(二)装饰性
彝族漆器的装饰性,主要体现在漆器的器皿造型方面。彝族漆器的造型主要有动物造型和圆形造型两种。彝族漆器中的动物造型是一大特点,多见于酒器当中,亦分为天然造型和人工造型两种。天然造型的彝族漆器有的直接用动物的器官如牛角、羚羊角、猪蹄、鹰爪、雁爪等加工制作而成;人工造型以禽鸟、动物的外形为设计依据,创作而成的仿生作品如鸟形壶。①动物造型的漆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彝族匠人尽量保存其自然形态,只在关键部位点缀改造。圆形造型的漆器造型流畅温婉,在图案布局与器型上注重统一和谐。筒状的器型一般是横向纹饰,鼓腹器型多有横向的分层和分带,且纹样集中在鼓腹部。彝族漆器的工匠根据各种器皿的造型、用途和需要,采用相对应的布局装饰,使得绚丽的纹饰和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
(三)宗教性
彝族漆器的宗教性,主要体现在漆器的色彩搭配方面。彝族漆器从古到今不超过黑、红、黄三色,被称作彝族的“三色文化”。根据彝族的习俗,“黑”象征黑土,庄重、肃穆、沉静、高贵、威严、沉默;“红”象征火,给人以坚定、炽热,使人充满活力、快乐感;“黄”象征阳光,万物生存之源,人类生活之本,给人以光明和幸福感。在彝族漆器作品中,三色错综搭配,间隔使用,以黑为主,与红、黄二色相配合,色彩明快艳丽。尤以餐具、酒具、马鞍和铠甲上的彩绘最为典型。彝人的红、黄、黑三色彩绘漆器在彝族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是彝族器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环保性
彝族漆器的环保性,主要体现在漆器用材方面。彝族人历来没有使用陶器的习惯,因为陶器易破碎且笨重,不适应流动的“不喜耕稼,多畜牧”的生活习惯,于是木器在彝族先民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②在木器上刷漆就成了漆器。彝族漆器的选材相当考究,木质的粗细软硬不同,漆出的质量效果也千差万别。用杜鹃树(彝语索玛)和桦树做底胎,漆出来的细腻感、光泽度堪称完美。这两种树生长在寒冷的高山地带,材质细腻,做器具不易开裂,是最佳的漆器原料。彝族漆器使用的漆液采割于漆树,属于珍贵天然材料,据《本草纲目》记载,天然土漆有防毒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功效,日本科学家早已证实其中含有多种氨基酸及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彝族先民在远古时代就已重视漆树的栽培和采割。在木胎上刷涂漆液,可保持漆器坚固美观、防水抗潮。漆器颜料是生漆和朱砂、石黄、银珠等珍贵的矿物颜料配制而成,同样符合人们追求自然、环保的现代生活理念。
(五)工艺性
彝族漆器的工艺性,主要体现在漆器的制作技艺方面。传统彝族漆器全部为手工制作,耗时费力,须经十几道工序方能完成,加之土漆漆膜需在特定的温度、湿度环境中才能慢慢干燥,工期长、劳动量大。以往漆艺技法“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致使这门彝族手工艺在少数群体中延续传承,其昂贵的制作成本,也使得漆器仅为富裕家庭所享有。彝族漆器的制作工艺大体有以下几步:绘制图纸、照图砍削出毛坯、细致修整木胎、用刀刮或磨石等工具打磨抛光、刮灰以填平补缺、刷漆、图案彩绘、放置阴凉处阴干等。值得一提的是,漆器要漆出光泽必须上漆数道,而且第一次干后才能漆下面的几道,周期较长。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漆器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女性也得以学习漆器技艺,制作漆器的工匠师群体逐步壮大,漆艺工序也随时代创新、精简,效率和产量大大提高。
二、彝族漆器目前的发展状况
四川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民族工艺公司是1982年在国家投资的基础上,聘请民间艺人创办的民族工艺企业,开创了彝族漆器工业化生产之先河。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把彝族漆器这一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工艺品推向外界,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现在才发展起来的部分彝族餐具厂,在原来彝族传统漆器工艺及设备基础上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生产出了一批批质量好、工艺性强的各类木制漆器。其产品在凉山商品市场占有一定的位置,并远销海外。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彝族漆器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彝族大部分地区经济、科技、文化不发达,甚至少数地区仍贫困落后,漆器的制作条件、环境受到极大制约,此外彝族漆器的工匠们虽心灵手巧,但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制作的漆器风格和种类只局限于本民族的审美和实用范围,或墨守陈规,或肤浅变化,对其他民族的手工艺成果以及现代工艺产品熟视无睹,没有深刻思考传统彝族漆器如何成功转型,高素质的彝族漆器的研發、推广团体还没有形成。在旅游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重大机遇和挑战同时到来,彝族漆器方方面面的缺陷和不足在现阶段越发清晰地显现出来,急切需要一一梳理解决。
三、彝族漆器的创新发展对策
手工艺的技术进步与审美变化,一直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支撑点。手工艺并不仅仅是一门古老的生产技艺,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它是该区域文明进化的“活化石”。越是悠久的文明形态,其手工艺的文化积淀就越深厚。③彝族漆器伴随着彝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提高,彝族漆器的五种审美特性是其存在至今的旺盛生命力之源,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手工艺品的重要特色,深入挖掘彝族漆器的形式美感和设计优势,并积极将其他民族有价值的东西借鉴引进,使其随时代进步,真正实现现代彝族新漆器的完美转变。
(一)针对彝族漆器的图案、纹样抽象性的完善
以抽象纹样为主的彝族漆器,可吸收现代平面构成、抽象绘画的新颖构图和搭配法则,因为都以点、线、面为设计元素,应该会很容易融合;涉及人物类图案,可借鉴希腊瓶画艺术,按照黄金比例定律描绘人物,会使人物体态更加修长优雅;用彝族文字丰富图案纹样,也是巧妙的新点子,利用其抽象图形和文字意义,装饰在彝族漆器上,起到对文化承上启下的作用。相信增添了时尚气息的彝族漆器的纹饰,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认同。
(二)针对彝族漆器的器皿造型装饰性的完善
彝族漆器主要有动物造型和圆形造型,动物造型装饰性强,应继续传承,圆形造型大多都受实用的影响,有圈足或托柄,有些还保持了古代“豆”的形象。其实现代彝族已逐渐脱离游牧生活,生活趋于安定,日用材料也增加了陶瓷、不锈钢、塑料以及铝制品,漆器不可取代的实用功能正被动摇,以审美功能为主要目的的首饰、酒具摆件、漆雕塑、旅游纪念品是彝族漆器新的发展方向,不受实用框架的束缚,彝族漆器造型可以更加丰富多变,美感和装饰性的水平也将得到提高。除已有的手镯、发簪,彝族漆器还可以发展项链、耳环、戒指等装饰品,以及花瓶、花插、包装盒等彝族传统生活中没有的品种类型。这些工艺品对造型的装饰性、材料工艺要求都较高,同时需要紧贴流行风尚,日本的器皿造型值得学习。
(三)针对彝族漆器的色彩宗教性的完善
带有宗教色彩的彝族黑、红、黄三色文化,极具民族特色。从现代艺术设计角度分析红、黄属于高纯度的暖色系,黑色是明度上最深的无彩色,由黑色做大面积底色,可以衬托出红、黄色的艳丽、纯净。但同时也由于这样的配色,使相当数量的购买者放弃购买。因为有些国家对艳丽的红、黄色禁忌,还有部分现代设计者认为强烈的红、黄暖色,如没有冷色的必要衬托,大面积使用时,会产生躁动刺激的视觉效果。冷色系有蓝、紫、绿色。相比较而言,蓝色在冷色系中更受大多数人欢迎,西方普遍认为蓝色象征理性、高贵,皇室也多以蓝色为标志色。中国的藏族、苗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也对蓝色较为青睐,壁画、蓝印花布、服饰中比比皆是。在美术中红、黄、蓝并称“三原色”,亦为“母色”,其他色彩都由此三色调配而成。在色彩学中,蓝色代表天空、河水、大海、远山,象征理智、冷静、高贵、凉爽、速度。假设彝族三色文化中可再增加一个色彩,笔者认为非蓝色莫属。创新的彝族漆器可仍以红、黄、黑为主色调,仅用蓝色做局部点缀,这样在不破坏宗教性色彩大效果的基础上,又丰富了色彩搭配,湖水般清爽的蓝色,可轻松化解红、黄两色的骄躁之气,反而更映衬出红色的热烈、黄色的明亮。所以彝族同胞、设计同仁可共同商讨此方案是否恰当。
(四)针对彝族漆器的材料环保性的完善
彝族漆器因纯天然,无毒、无异味,耐酸碱、耐高温、经久耐用等特点,堪称是“绿色生态漆器”,享誉海内外。漆树的种植、漆液的采割都已形成规模,对材料的完善主要针对的是漆器底胎材料,彝族漆器使用的木材较为稀少昂贵,随着材料与技术的不断提高,夹纻胎、钙塑胎、玻璃胎等都可制成漆器底胎,同样实用美观。夹纻胎在隋唐就盛行,多用于夹纻佛像。先用泥巴做好造型,在其上面裱布、刮灰、刷漆数道,仅在不显眼处留一小洞,待佛像凝固后,从小孔处注水进去融化泥巴胎底,并从小孔处倒出,再封闭小孔。这样做出的佛像体积虽庞大,但由于空心故重量极轻,易于搬动。彝族漆器由于以往的游牧生活,在材料的选择上受限,现在终于可以尝试各种适合制作漆器底胎的环保新型材料了。
(五)针对彝族漆器的制作技术工艺性的完善
彝族漆器以传统手工技艺,经割漆与制漆、胎骨选择与处理、修整木胎、上色与彩绘等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其装饰技法有彩绘、雕刻、镶嵌、堆漆等,其中彩绘最为普遍。彝族漆器现有的装饰技法与北京、福建漆器比较起来仍显简单,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彝族漆器更注重实用,讲究实惠美观,但现代漆器的发展方向无疑正在朝着以审美为主要功能转变。学习先进地区漆器、漆画技法,会更加丰富彝族漆器的工艺,面向不同审美需求消费者的推广也更合适。
结语
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漆器是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如何与时俱进,拓展更广阔的市场,開创现代彝族漆器发展的新篇章,需要对彝族漆器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在继承中创新。目前许多彝族聚居区经济状况令人担忧,政府应大力发展彝族地区的民族工艺。这样既传承发展了民族工艺,同时还解决了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当地政府可与高等艺术院校合作,共同研发高品质、时代感强的彝族漆器。值得重视的是,发展现代少数民族工艺品除了利用其作为商品所带来的商业价值外,更应该使其具有文化价值,弘扬民族文化,做好精神文明建设。笔者呼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有能力的个人团体为彝族地区提供更多更广泛的资助,使其更顺利地走上民族产业振兴之路。
(注:本文为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S1218)
注释:
①范宏亮,徐人平.彝族的漆器艺术[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②刘蕙子.凉山彝族漆器文化研究[J]. 艺术与设计, 2011(9).
③宫六朝.装饰绘画——漆艺[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四川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