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浪漫性特征分析

2013-06-19黄静乐

艺术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肖邦

黄静乐

【内容摘要】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不但开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全新的钢琴体裁,更在作品中融入了鲜明的浪漫性特征,表现在凄美伤感的悲情、自由不拘的结构和灵活多变的节奏等方面,使钢琴叙事曲的浪漫主义特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章结合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对这种浪漫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肖邦 钢琴叙事曲 浪漫型特征

一、钢琴叙事曲的含义和发展

叙事曲,顾名思义,就是讲述故事或阐明事理,最初是一种声乐体裁,德国和法国的一些游吟诗人,经常伴以舞蹈来演唱这种歌曲。到了19世纪,有着“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对声乐叙事曲进行了改良,使之具有了艺术歌曲的面貌,创作出了《鳟鱼》和《魔王》等脍炙人口的杰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到19世纪后半叶,肖邦率先将这种声乐体裁引入到了器乐中,从而就有了钢琴叙事曲这一全新的钢琴体裁,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了4部较为大型和重要的钢琴叙事曲,无论是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还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强烈的情感性因素,都为该体裁在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给钢琴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浪漫性特征

1.凄美伤感的悲情

肖邦的一生可谓十分坎坷,而且他自小就多愁善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忧郁气质。当成年之后,他心爱的祖国波兰屡次遭到别国的入侵,他的爱情也遭遇了波折。所以,他几乎是将各种痛苦集于一身,逐渐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性格。于是他将自己这种悲情全部倾泻于自己的钢琴叙事曲中,使作品具有了一种不可磨灭的悲情色彩。首先是失去祖国的悲情。众所周知,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对自己的祖国波兰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但是,波兰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曾经屡次遭到外族的入侵。肖邦成年后,波兰正值内忧外患,特别是华沙起义的失败,给了他十分沉重的打击。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被迫流亡法国,此后的他短暂的一生中,再也没有踏上波兰的土地。然而,他对祖国的关注和热爱却始终没有改变过。肖邦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感觉自己在外国就像是一具僵尸,祖国正面临着危险,恨自己不能够上阵杀敌,只有在钢琴上发出呐喊。这也是肖邦创作叙事曲这一体裁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叙事曲这种体裁形式,是以讲故事、明事理为主。肖邦从祖国波兰的一些文学作品,特别是密茨凯维支的诗歌中获取素材,然后以钢琴的形式表现出来,使自己急切的爱国之情能够得到缓解。他的4部钢琴叙事曲中,每一部中都有和祖国相关的内容,或者是为祖国的自由民主之战呐喊、助威,或者是对英雄人物的热情赞颂,抑或者是对家乡生活的留恋和怀念。然而,直到肖邦去世,他的祖国仍然没能摆脱悲惨的命运,这也成为了肖邦永远的悲痛。

再者,肖邦失去爱情的悲情。肖邦的个人情感历程也充满了悲伤和波折。他最先暗恋一个学习歌剧的女生,但是因为自己不敢表白,所以只能把感情藏在心里,这位女生因为不知道肖邦对自己的爱恋而嫁为人妇。后来,肖邦遇见了才华出众的波托茨卡,但这个女性的个性十分放纵,注定了这场爱情不能长久。再后来,他遇到了沃津斯卡,尽管两人情投意合,但却遭到了女方父亲的反对,认为肖邦身份地位低下,这让肖邦感到十分耻辱。直到遇见乔治·桑,两人在性格上具有互补性,所以在恋爱的10年中,肖邦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峰。第二、三、四叙事中的很多作品,都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充分体现出了爱情滋润下的幸福、热情和活力。而和乔治·桑分手之后,肖邦再也没有写出一部有分量的作品,并且病情逐渐加重,直接导致了他英年早逝。这种曲折的情感经历,对于肖邦这个精神敏感的音乐家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直接影响到了他的音乐创作和身体状况,他的生活表面上看去繁华绚丽、令人羡慕,殊不知其背后又有着多少的悲情。

2.自由不拘的結构

浪漫主义创作的一个最大特征就是追求创作的自由,古典主义时期所形成的各种规则和程式,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家创作的最大阻碍,所以,他们尤其注重对艺术形式的革新和创造。在肖邦的叙事曲中,使用传统的叙事结构作为自身创作的基础,但又不照搬照抄,而是将整个结构大胆地进行自由化处理,从而形成了一种自由不拘的结构形式。

首先是混合曲式结构的运用。在叙事曲的创作中,肖邦广泛使用了混合型的曲式结构,将奏鸣曲、回旋曲和变奏曲等多种曲式结构熔于一炉,使整个结构既有均衡和稳固,也有灵活和多变,呈现出了鲜明的创新性。如在第一叙事曲的23号作品中,肖邦以奏鸣曲为基础,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的发展,采用变奏的手法来处理。但两个主题分别出现了三次,又体现出了变奏和回旋曲式的风格。又如,第二叙事曲38号作品中,整体上采用了ABAB的双重复二部曲式,但在具体的内容中,两个段落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充满了强烈的对比,和回旋曲式十分相像。第三叙事曲中的47号作品,整体上采用奏鸣曲式,但又有回旋曲的因素和自由的变奏。此外还有多部作品,在曲式结构的应用上都是十分灵活和多变的,体现出了肖邦对自由表达的渴望和创新精神。

其次是突破传统的创新结构的运用。叙事曲这种体裁,在曲式结构方面是有着自己特殊需要的。前文中提到,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创作受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肖邦想要以密氏的诗歌为主要表现内容进行创作,而原本的各种曲式结构,都不适合这种内容的表达,妨碍了音乐内容的表达和音乐形象的塑造。所以,肖邦就需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曲式结构,来摆脱这种传统的束缚。比如,第一叙事曲中的23号作品,在再现部中,先是副部再现,然后才是主部再现。这种全新的结构形式,使整个作品的两端都能以相同的主部来概括和说明。在强调了作为主要乐思的主部主题所代表形象的同时,也加强了曲式收拢的感觉,主部主题作为被最后肯定的部分,随之不再出现对比因素,从而有助于获得完满的结束。连接部与尾声建立在新的主题材料之上,具有独立的意义;再现部中的再现主题在自身的音乐性格中形成变化再现,使之与呈示部和展开部之间具有一种既变奏又回旋的关系,体现出呈示、发展、回归的自然规律,从而使作者的意愿能得到更充分表达。

3.精巧多变的节奏

在肖邦的钢琴创作中,对节奏要素是十分重视的,特别是在叙事曲中,他的节奏使用呈现出了一种灵活多变的特点,使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首先是自由速度的运用。所谓自由速度,就是指在不打乱基本节拍的前提下,演奏者可以自由地进行或快或慢的处理,此处或此段快了,彼处和彼段就要慢下来,从而达到一种整体上的平衡。很多演奏者抱怨肖邦叙事曲的演奏速度难以把握,殊不知这种速度设置也是和波兰民间音乐有着密切关系的。波兰民歌中经常使用随意速度,但这种随意并不是真正的随意,而是在开始的时候先将速度放慢,但是在结尾时,这些前面慢下来的速度还要再“找回来”,肖邦的叙事曲中经常使用的“自由速度”就是如此。在第一叙事曲的23号作品中,第一主题是中速,第二部主题是慢速的,但这种慢速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在进入连接部之间,又逐渐快了起来,就是为了找回刚才慢的那一部分;第二叙事曲的38号作品中,开始部分是一段幽静的牧歌,而中段部分的音响效果十分微弱,到了高潮部分之后,一下子又成了火热的急板。这种充满变化的内容表达,只有使用自由速度,才能够表现出丰富的情感性特征。

其次是灵活多变的节奏型。为了更好地突出作品的叙事性效果,肖邦在创作中尝试了各种音型的组合,所以各种灵活多变的节奏随处可见,使得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大大加强,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娓娓道来。在《第一叙事曲》中,除了引子和尾声之外,肖邦以六四拍和八六拍贯穿始终,使作品充满了一种动感和活力。有三种节奏型是最常用的。有三种特有的节奏型:一种是均分节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音型组合的尝试;一种是附点节奏,在第二叙事曲(F大调,作品38)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种是长短型节奏模式,突出了扬、抑的不同韵律感,从而加强了叙事性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音乐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风格,浪漫主义时期涌现出了多位传世的大家和无数部传世的名作,肖邦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在他的钢琴叙事曲中,无论是情感表达,还是外在形式,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发展,将浪漫主义钢琴美学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的很多音乐家都表示从肖邦的叙事曲中获益匪浅,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的印象派音乐,肖邦因此也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家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依建.肖邦钢琴音乐的魅力[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5).

[2]胡千红.肖邦钢琴音乐的创作个性[J].钢琴艺术,1999(4).

[3]刘智强.论肖邦音乐创作的基本风格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4]赵君.肖邦叙事曲创作的基本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1).

作者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

猜你喜欢

肖邦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再见,未见
肖邦的魔法
增肥
肖邦的魔法
肖邦的故事
在肖邦心脏前脱帽
小狗圆舞曲
肖邦诞辰200周年庆典明年在全世界范围展开
一夜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