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未见
2020-06-03张爽
张爽
秋天的一团炉火
1836年的一个秋夜,法国伯爵达占的沙龙上,传来令人欣悦的琴声。坐在钢琴前的消瘦演奏者,手指轻抚琴键,双眼微闭,沉醉其中。一曲奏罢,名流们纷纷希望他能再弹奏一曲。钢琴家李斯特拍拍年轻人的肩膀,向大家介绍:“他是来自波兰的肖邦,我相信,即便在这个群星闪耀的时代,他也将会无比耀眼。”
肖邦腼腆一笑,准备再弹一曲李斯特的作品,眼角余光突然瞥见一位女士。她坐在沙发上,炉火照着她的脸,卷发散乱落在披肩上,手上拿着一支雪茄。肖邦内心有些反感,他低下头演奏起来,再也没有望向那边。
一连弹了许多曲,肖邦才停下双手。突然嗅到香水的味道,他才发现,刚才那个抽着雪茄的女子,已经挪到钢琴旁坐着。虽然不漂亮,但她的眼睛充滿智慧,让人难忘。后来,肖邦才知道,她就是乔治·桑。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着男装,爱骑马。不久前,这位著名的作家刚与诗人缪塞分手,她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乔治·桑似平对你很有好感。”李斯特笑着对肖邦说,“她是一个自由、浪漫的人,你会感受到火一般的热情。”正如李斯特所说,当乔治·桑喜欢上一个人时,她会付出所有。
肖邦的身体不好,常常咳嗽。在乔治·桑盛情邀请下,肖邦来到了她在诺昂的庄园,疗养一段时间。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庄园里的石头房子有一种奇妙的美感,牧羊人唱着当地特有的民歌,肖邦的脑海里涌现出无数的乐章,乔治·桑为肖邦准备了一架钢琴,从早到晚,他都能够在房间里创作,乔治·桑就在一旁倾听。
有一天,肖邦说出了自己在诺昂的感受,乔治·桑立刻鼓励他:“你说的这一切,如果化成音符,会多么让人心醉!”肖邦马上演奏了一首田园交响乐。但他总觉得缺少了什么,乔治·桑对他说道:“大胆些,柔软的手指!”肖邦立刻调整了节奏,乐曲果然更加充满意趣。
在诺昂,肖邦被大自己6岁的乔治·桑的热情点燃,他们相爱了。
汹涌的爱与灵感
爱情唤醒了肖邦的灵感,给他的灵魂重新注入了艺术的生命力。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巴黎。李斯特知道后很高兴,他邀请乔治·桑与肖邦来到自己在奥特尔区的公寓,衷心地祝福他们,并告诉肖邦“桑会很好地照顾你,我很放心”。但这也是肖邦获得的唯一祝福,其他人都不看好他的爱情。
但是,肖邦并不在意周遭的传言,他陷入了爱情之中。“如果没有她,我的才华无处释放。”肖邦在乔治·桑的照料下,达到了音乐生涯的巅峰——《降B小调奏鸣曲》《G大调夜曲》,这些名篇如泉水般涌现在肖邦的指尖。他看着乔治·桑的眼睛,心里想“我应该为她做一些什么”。他在夜里偷偷翻译波兰文学作品,只为让心爱的人能够更好地找到灵感,当他拿出自己翻译好的波兰诗人亚当·密茨维凯奇的诗歌,配着乐曲朗诵时,乔治·桑无比感动。
乔治·桑邀请很多艺术家欣赏他的乐曲,也给肖邦带来许多灵感。《夜莺》的诞生,就是源自于画家德拉克洛瓦与乔治·桑的建议。当时,肖邦苦闷于无法表现乐曲的画面感,但他们用美好的语言帮助肖邦,沉浸到了迷人的夜色和清脆的莺啼里。
在日记里,肖邦写道:“我的手指在琴键上轻跳,她的笔尖在纸上飞舞。她能边写作边听音乐。四面八方都充满了我的琴声,甜蜜清亮,就像温柔的情话。”不知不觉,肖邦在诺昂度过了六个夏天。
当关怀变成约束
肖邦的身体日渐不适,有人说,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音乐上,佳作愈多,他的生命愈脆弱。乔治·桑格外照顾他。当李斯特等人的慰问纷至沓来时,乔治·桑回复:“他正在痊愈中,他的耐力和美德如同天使。”
肖邦的声名愈来愈显赫,巴黎的贵族们常常邀请他演奏。每当肖邦独自前往巴黎,乔治·桑总会提前找熟人,为他安排好有热水、通风的居所。“这是我的肖邦,我把他托付给您了,不管他愿意与否,请多加照料……我担心他忘了喝一杯巧克力或一碗汤……”她的体贴入微,让很多人不敢相信:这还是那个不拘一格、身着男装、在沙龙里毫无忌惮畅谈的乔治·桑?
肖邦在巴黎的日子越待越久,乔治·桑决定定居巴黎。虽然她热爱家乡诺昂的田园,但为了爱人的艺术事业,她举家迁到了巴黎皮加尔街16号。在花园一角的房子里,乔治·桑早早安放好一架竖式黄檀木钢琴,那是她送给肖邦的礼物。
巴黎的夜色下,很多艺术家开始聚集在乔治·桑和肖邦的居所。他弹着钢琴,她漫不经心地和众人聊天。不少乔治·桑的仰慕者也来了,肖邦会吃醋地拒绝弹琴,还会和他们辩驳。这些客人,故意用玩笑激怒肖邦。看着爱人用朴实的语言,捍卫着彼此的感情,乔治·桑笑了。不久后,她的客人名单上少了很多让肖邦不开心的人。
但此时肖邦的祖国正面临革命的洪流,身体抱恙的肖邦毅然决定举行巡回钢琴演奏会,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募集钱款,支持祖国。但乔治·桑不允许,她并不是反对革命,而是反对肖邦透支生命。
他们第一次吵了架,两人不欢而散。乔治·桑看着摔门而去的肖邦,大声吼道:“那我们分手吧,你就不要再来了!”说完,便蹲在钢琴边抽泣,仿佛预感到了未来的不幸。“再见!”肖邦这一转身,再也没有回来。
1849年10月17日,一场演出结束之后,肖邦体力不支突然昏厥,人们赶紧把他扶到了床上。弥留之际,他告诉身边的人:“我真想见她一面。”次日凌晨2时,39岁的肖邦生命乐章划上了休止符。
当人们告诉乔治·桑,在肖邦的日记里仍夹着她的一缕头发时,她泪流满面。在乔治·桑晚年,依然情深意切地回忆起与肖邦共同度过的日子:“肖邦慢条斯理地过日子。他是天才中最和蔼、最谦逊的人……”
编辑 茉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