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2013-06-19范丹鹏
范丹鹏
【内容摘要】“以人为本”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基础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高职艺术教育也不例外。所以,树立“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关键词】以人为本 音乐教育 理论与实践
音乐是人为着自己的需要而被创造出来,也是因为人为着自己的需要而存续、守成、发展和变化的。每一种音乐风格、观念、语言、技法以及蕴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演变的任何一件事实,都可以从人的自身需要及其时代变异中获得合情合理的解释。由于政治经济诸条件的变化,促成了人对音乐的需求变化;正是由于人对音乐产生了新的需要,才促成了音乐诸领域和音乐传统的发展变化。
一、“以人为本”音乐教育思想的功能
(一)“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即是人的协调发展,既能满足当时需要,又能保证其身心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力而不受损害的发展。“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可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人人有才,人尽其才,人人成才”的理念,让学生自主地给自己定位,让学生在自己现有的起点上前进,在已有的优势上发展,使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能适应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能有效地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可以引导人热爱生命,引导人寻找自我,理解生活;引导人努力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充盈个人生活的意义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引导人与环境积极对话,建构与世界的新型关系,拓宽生活空间,践行充实而富有意义的人生;引导人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人生态度;引导人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的思维特点;引导人树立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的品质。
(三)“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掌握某个领域最高能力的人,同样可以在其他领域达到相同的高度”。各种能力之间是有关联的,一种能力的形成,会对其他能力产生积极的迁移正效应。珍视生命这一大自然所赋予的美好的力量,注意培养直觉或灵感的能力,以生命为中心去观察事物、领悟艺术。可见,“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思想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一)充分挖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一个让学生有良好心境、春风化雨的艺术课堂,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地努力学习,尽快提高艺术功底与教学能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控制适当的语言速度、力度与音量,尽量做到讲解准确、生动、清晰、悦耳,使语言与欣赏的音乐相匹配,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变“苦学”为“乐学”,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在教学中,要强调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感觉、思考、意念、体验、情感的多向交流。在发声方法上,要引导学生歌唱时追求意识与肌肉活动的统一,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在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精讲,强调实践。让乐理与听、唱相结合,多用比喻,力求形象生动。还可以定期举行才艺展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巩固学习的技巧,展现个人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全面发展学生音乐素质。要课内课外相结合,热情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各项文艺表演、比赛。
(二)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音乐学科的特点是周时数少,学生面广。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结合音乐鉴赏的内容做一些音乐练习,达到培养学生听、记、做的习惯,拓展学生音乐思维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在实施音乐鉴赏多元化途径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音乐课程资源。在校内,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站在课间播放一些内容健康向上的音乐作品;在校园宣传栏上开辟艺术专栏;举行学生艺术表演活动,如毕业生音乐会、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歌手赛及其他节日演出等。在校外,可以组织学生观看音乐演出;组织学生为社区演出、为工厂企业演出,参加市、区组织的文艺演出。邀请其他音乐学院教授到校举行音乐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市、区文艺晚会的演出。这些对学生音乐兴趣、审美情趣、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都起到较大的影响。
(三)侧重关注学生对音乐的体验
音乐课程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使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达到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提高音乐文化素养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体现“以人为本”尤其重要。教师要把引導学生体验、表现、评价音乐的情感,作为音乐教学向多元发展的重要活动内容。如以“音乐与我”为题,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谈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锻炼学生对音乐的理性认识。还可以设计各种题材、体裁、结构、风格、形式来吸引学生,从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等方面,在课程内容上做适当的调整。例如,结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让学生欣赏经典名曲《长征组歌》,这样既达到对音乐的鉴赏,又使其从中接受了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四)积极进行课程学习与创新教学
在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新课程提倡多元文化理解和课程内容的综合,这需要结合其他学科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思维,增加教学信息,在实际操作层面上更突出彼此的交互性、相融性。所以作为新时期合格的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面对新课程提出的高标准、新要求,教师应尽快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与新课题的实施,深入学习新课标,观看专家报告录像,征订和搜集有关音乐资料、杂志,多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学习心得交流、座谈,促进教师对课程改革和课题实施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其背景,指导思想,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从思想上认识新课程、重视新课题的实施,同心协力地对课题进行大胆的实践。另外,加强学生文化课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学生音乐基本素质。
(五)激发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同,从而激发音乐创造力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乡土音乐的赏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例如在介绍民族音乐时,可以重点介绍本省的地方剧种和本地区剧种的历史和发展,分析其音乐特点,欣赏经典剧种的录音和录像,使学生了解其唱腔与表演手法,还可以学唱一些经典唱段。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建议学生多选择对本地区音乐、曲艺、剧种等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信心和认同感,理解乡土音乐的价值,强化他们对乡土音乐的那种难以割裂的文化和心理联系,使乡土音乐成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格的主要内容。
(六)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门强调体验的艺术,如果用“标准答案”去套显然是不适宜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元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各自在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上发展,让音乐课堂呈现丰富多彩的格局。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全体学生都能走上不同层次的成长之路,乃是素质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组织地进行学校的音乐教育活动。突破课堂音乐教学活动的局限,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学生课余音乐文化活动。如组建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等学生文艺团体,音乐教师负责组织,定期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训练。这既活跃了学校的音乐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学生音乐特长的充分发挥,完善了学生的人格,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创造性活动,它对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没有创造性就缺乏生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个性的丰富创造了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倾注人文关怀,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生命,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张开军.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5]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王安国,等.走进新课堂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杜威.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