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的结构特征研究
2013-06-19梁敏君
梁敏君
摘要:为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群体处在全国启动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工作。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的提出是全民健身计划突破性的措施,能在城市(区)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探索推动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履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途径,且实现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模板。
关键词:全民健身;结构特征;示范区;国家级
1.前言
全民健身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各级政府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北仑区全力打造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体育服务能力,建设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设施网络,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国际体育赛事,群众体育发展较快,成绩显著,北仑区体育人口已占总人口50%左右。在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个“全民健身示范城市(区)”试点单位名单,北仑区榜上有名,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县级区和浙江省唯一入选单位。面对全民健身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如何实现国家级全民健身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如何提高其结构与机制的最大化?因此要找准全民健身突破口,抓住“牛鼻子”,从而来推动全民健身的落实。
2.结果与分析
2.北仑全民健身示范区的结构特征分析
2.1北仑全民健身示范区场地设施特征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是全民健身的硬性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6年来,北仑区体育经费投入“翻了30倍”。区级层面体育设施的投入还有投资1000万元的健身长廊,于200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区拥有各类体育馆16个、游泳馆6个、网球馆2个、网球场20片、篮球场165个、门球场9个、田径场(足球场)37个、高标准的高尔夫球场2个、地掷球场2个、健身路径440套,全区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达67.2万平方米,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达2.1平方米。同时率先在全市推广学校体育资源开放、农村“文化阳光工程”,全区29所学校的体育设施全部对外开放,包括体育馆9座、篮球场47个、排球场65个、田径场带足球场23个,各街道、乡镇、村落也有95个篮球场及数个乒乓室、门球场对群众开放,还拨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对体育资源开放做得好的单位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鼓励,为国家级全民健身基地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2全民健身活动组织特征
全民健身活动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顶级赛事“领舞”,北仑区的群众性体育赛事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进入历史最盛时期,而且极具地方特色。其主要组织形式以重大活动为节点、以节假日为节点街道(乡镇)开展小范围活动、以组织单位为组织开展形式、以单位协会为组织开展形式、新健身活动形式等。主要赛事组织如:2008年北仑区第五届全民运动会;北仑区的农民运动会,;还有北仑区乒乓球联赛、新北仑人运动会、百村篮球联赛、五人制足球锦标赛等等。北仑区每个镇(街道)、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色运动项目或比赛项目。
2.3全民健身人群参与特征
经过20余年的建设发展,北仑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尤其是对体育文化的追求,已成为群众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生活的重要标志。目前北仑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占到总人口的45%以上。其特征如下:
一是“校园体育”群体的政策强制性健身:主要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形成全社会支持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合力,指导青少年科学锻炼,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在2小时以上。此类人群在政策下,能够充分得到保障。
二是以“社区体育”为主体的自发性健身。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体育生活化社区达标进程,采取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推进的方式,分计划、分步骤、分批次地推进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全覆盖,以街道(乡镇)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团队、晨晚练辅导站组织开展社区体育健身活动。
三是以“老年人体育”为代表的渴望性健身。老年人需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故此此类人群在全民健身过程中,健全老年人体育协会,广泛开展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社区服务兼顾老年人体育健身服务。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每年举行一次老年人综合性运动会。
四是以“新北仑人”体育为主体边缘化健身。北仑区域拥有众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籍人士,继续重视这部分群体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其更好地融入北仑,促进区域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行业体育协会、企业体育协会等各类组织的作用,广泛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和外籍人士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他们特点的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新北仑人”综合性运动会,每年举行“新北仑人”单项运动会不少与5次,创新“新北仑人”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完善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特别是“新北仑人”体育的互补机制。
2.4全民健身骨干队伍特征
积极做好各类运动会统一布局工作,完善区运会、机关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企业运动会、学校运动会的赛事制度。每年举行大、中型群体活动不少于100次,小型、多样、多项的体育活动不少于900次。开发具有北仑特色品牌的传统赛事,充分挖掘北仑的港口和海滩优势,逐步形成新的特色赛事。现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全区总人口的45%。特别是在农村,48%以上的成年人从事各类健身活动,舞龙舞狮、木兰拳、太极剑、功夫扇、门球等,已经成为很多地方的特色项目。
2.5全民健身政策支持特征
2006年,区政府出台了《北仑区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和《体育资源对外开放的考核细则》,指导全区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并且组织力量对全区开放单位进行考核,根据考核成绩发放奖励经费,总额达到每年100万元。这一举措走在了宁波全大市的前列。目前北仑区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程度达到85%。从去年开始,北仑区财政每年再拨出10万元,为所有体育设施开放单位投保“人生意外险”。解决了提供体育资源单位的后顾之忧,保证了这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每一个北仑人拥有的体育场地的面积已经达到2.1平方米。出台政策,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投入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3.北仑全民健身示范区发展的新思路
3.1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
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全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实现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加速体育设施的标准化改造和设备升级。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完善社区体育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发展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网络,着重完善体育公园和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体育公园的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公园与广场空间资源,重点建设中小型、适用性强的社区全民健身设施,利用城郊公园、城市绿化带建设一定数量的专项球类活动场地。街道(乡镇)层面建成一定规模的体育场所(灯光球场、游泳馆、室内健身场馆),并出台相应政策,给予专项资金补助,进一步拓展基层体育健身设施的规模和功能。
3.2拓宽群体活动社会化运作路子
充分发挥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体育组织组成的行政管理网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成的社会团体管理网络,区体育总会、单项协会组成的体育社团指导网络,社区和行政村等组成的基层体育运行网络的作用,相互联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每个街道(乡镇)配备体育专职干部,加强体育协会建设,体育总会分支机构向社区和农村延伸,设立协会专职秘书长,为各协会提供集中、固定的办公场所,改善协会办公条件,推进激励考核机制。
3.3继续以赛带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良好的赛事带动全民健身机制的开展,需要进一步坚持其良好的运作形式,实施好重大国际性体育赛事的举行,邀请中国排球队、中国篮球队、中国乒乓球队等在北仑集训的国家队作为全区全民健身形象大使,利用高端赛事密集、国家队集聚北仑的优势,通过组织市民现场观摩比赛和训练,邀请国家队教练员、运动员与市民互动等形式,积极培育市民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的热情,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
3.4不断扩大社会指导员队伍,提升市民健康素养
健全区、街道(乡镇)、村(社区)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探索建立与全区国民体质监测指导中心相结合的市民体质监测指导站。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改革培训方式,形成体育健身指导服务网络。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档案,修改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在项目推广、活动组织、信息咨询、业务交流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认证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危险性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的管理。
3.5努力构造全民健身活动常态机制
健身活动要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突出健身性、参与性、趣味性。不断创新体育健身活动形式和方法,研究创新全民健身网络服务平台和内容,提高活动生活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7。
[2]秦贻勤.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新探索[J].科技促进发展,2008.5。
[3]徐焕新,董新光.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中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4)。
[4]魏争光.杨建设.中国社区体育研究综述[M].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23(3):33-35。
[5]何敏学,都晓娟.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特点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6]朱之利.全民健身项目创新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