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老龄化有待深化的几个问题

2013-06-19严佩升严志学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高龄

严佩升,严志学,唐 伟

(昭通学院 政史系,云南 昭通 657000)

纵观中国的老龄化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至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中国人口老龄化将伴随21世纪始终。在老龄化的大背景下,要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就必须找出当前亟待解决的相关问题。

1.有关老龄政策的研究

1.1 如何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有别的医疗保障

由于中国老年人多,在经济上二元结构决定了医疗保障要城乡有别。在城镇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农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1.2 对实行计划生育户的养老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文化落后,农业社会传统的“养子防老”和家庭养老在许多地区乃是老年人的主要依靠。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由政府根据全民利益倡导的,同一部分公民的眼前利益有一定得矛盾,一些家庭接受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是出于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而牺牲小家利益,这是高尚的爱国主义,理应受到尊重并享受到一定政策的照顾和优惠,而且这也是政府明文许诺过的,对他们的困难应认真研究,对他们应给与政策上的优惠,使他们早日脱贫,老年生活能够有保障,从而使他们的牺牲能够得到补偿。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依靠物质帮助等“输血”的办法,而是要“造血”即解决他们的能力贫困问题。解决能力贫困的关键是教育,要通过一系列政策倾斜使父母和子女两代人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机会,教育水平提高了,其他方面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从父母一代来讲,能够提高自身的能力和更好的养育子女、提高子女的能力、保障了自己的老有所养;从子女一代来讲,能够更好的赡养老人,并能更好的为自己将来的老年进行各种准备。事实上,很多调查都能反应出农村比较富裕的都是父母重视教育、子女受教育水平比较高的家庭。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困难是老龄政策必须考虑到的。

1.3 从中国人口高龄女性化角度思考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据中国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教授预测分析,至21世纪中叶,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将是现在的7倍之多,不少于8000万,2000年中国百岁老人为17877人。预计未来20~40年中,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从2000年的7%增长到19%左右[2]。中国高龄老龄化的“银色挑战”超越数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高龄女性化,2000年“五普”显示:中国80~84岁高龄老年人口中60%是女性,90~94岁中70%是女性,100岁及以上者80%是女性[3]。在中国,女性一般社会地位较低,经济状况较差,身心健康保障更差,依附性更强,给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构建更为复杂艰巨的政策难度。

2.从定量的角度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研究

近几年来,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考察了吸烟、喝酒、身体锻炼、休闲(包括宗教)等生活习惯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进行了许多相关性的研究。病因学的研究发现吸烟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增加健康状况恶化的风险 (肖柳红等1999:张显文,2001:linda kaerlev et al 2002:Haveman_Nise et al;)而嗜酒更容易患消化系统疾病。一些研究表明,长期参加不同体育项目锻炼的老人有着更强的免疫力 (Gueldner et al,1997)。参加体育锻炼的老人的平衡能力明显好于不参加锻炼的,还发现,宗教信仰对老年人健康有保护作用 (Ldler and kasl,1997:Kark et al1996)。

在中国,虽然关于生活方式与健康长寿的养生之道由来已久,直到今天依然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相关知识大多停留在定性描述上,新近出现的现代医学研究又主要专注于病因学的分析。如果能从定量和更具实践性这两方面出发来考察生活方式和健康自评(SRH)的相关性。对中国这样一个具有独特的养生文化特征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健康长寿,积极促进健康高龄化。

3.中国人口理论的探索性研究——“后人口转变论”

目前,中国人口学理论研究存在一些认识误区、盲点以及理论研究的滞后性等问题,而有关老龄化方面的理论探索性研究就更加滞后,我们国家在本世纪将完成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迅速进入以“低位增、零增长、负增长,老龄化、高龄化”为特征的“后人口转变”阶段。后人口转变论以人口负增长和死亡率反降而升为标志和对象进行的“动态”理论研究十分重要。中国能否突破传统人口转变论的理论,从现实变化的新情况中,动态的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问题,关键还在于对相关理论的发展。

4.人口发展模式研究

曹骑豹在《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一书中提出了一个“+3-3+3=+3”的中国式人口发展模式[1]。即:其一,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学术界在狠批两个“老马论”的声讨声中多生了3亿人;其二,20世纪70年代后期,实行了计划生育国策后,少生了3亿多人,期间人口政策研究主要针对计划生育的“单边”政策研究,导致人口学研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其三,在未来20~30年内,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零增长,但老龄化人口将增加到3亿多人。该人口模式揭示出即使总人口基数不变,老龄化人口也要增加3亿多。

曹骑豹开启了人口学对人口发展模式研究的一个新阶段。中国人口目前的发展模式和将来将以怎样的模式发展?均是人口学领域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5.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随着人口高龄化的趋势发展,21世纪将凸显一个以“年轻老人”为主体的高龄社会或长寿社会。根据联合国公布的有关资料和预测显示:1950年在全球≥60岁的2.05亿老人中(鉴于除一部分发达国家外,多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均在60左右,故将此60~64岁人口纳入老年人口统计之中),60~69的“年轻老人”达1.3亿,占整个老年人口的63.4%;70~79岁的“中年老人”计0.61亿,占整个老年人口的29.8%。2000年在全球≥60岁的6.05亿老年人中,60~69岁的 “年轻老年人”计3.39亿,占整个老年人口的56%;70~79岁的“中年老人”计1.97亿,占整个老年人口的32.6%。2050年在全球≥60岁的19.69亿的老年人口中,60~69岁的“年轻老人”计9.49亿,占整个老年人口的48.2%;70~79岁的“中年老人”计9.49亿,占整个老年人口的33%。应该看到,占老年人口绝大多数的“年轻老人”和“中年老人”,特别是“年轻老人”,是一个极其宝贵的人力资源宝库,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将大大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由此,引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老龄化(退休年龄)的界定与老年人能力的界定;二是老年人就业的职业定位。

6.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研究

贫困人口、残疾人口、吸毒者、空巢老人等群体,收入水平低,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缺乏保障,疾病、伤残和照料问题突出,自我脱贫能力差,这些群体中绝大部分人口需要长期救助。因此这些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7.人口老龄化诱发的人口年龄结构调整调控政策思考

人口年龄结构调整调控政策是指为了防止我国现行人口政策会对将来人口年龄结构造成不稳定影响(如生育水平难以回升、人口数量大幅度减少、人口负担系数加重、性别比异常等),而实施的以政府主导的人口调控措施。

为了防止我国现行人口政策会对将来人口年龄结构造成不稳定影响,左玉辉、邓艳、柏益尧等在《人口——环境调控》一书中提出了三组人口年龄结构调整调控方案:2001年和2016年开始调控的为高方案,2012年和2026年开始调控的为中方案,2031和2036年开始调控的为低方案。如果以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为调控的“着陆点”,上述三组方案分别称之为“缓着陆”、“软着陆”和“硬着陆”。人口政策调整越晚的方案,生育水平回升越晚,人口数量在峰值出现以后减少幅度越大,急剧下降的时间越长,人口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时间也就越长。反之亦然。

21世纪中国不可避免的成为老龄化国家中的一员,若现有政策不调整,2050年以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异常严峻,几乎每三个国民中就有一个就是老年人。而按左玉辉等学者提出的人口调控可以有效缓解老龄化趋势,将本来在2080年后才达到的老龄化高峰值提前到2055年,并且高峰值从33%降至22%~27%,22世纪初的老龄化值更是从30%以上降至不到17%,这都得益于人口政策提升出生率而带来的大量年轻人口“稀释”了老龄人口比例,如表1所示[4]。可见,人口年龄结构应何时调整调控?如何调整?是今后必须继续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表1:中国老龄化峰值调控情况(2000~2100)

衰老是自然法则,所以对于老龄化的相关情况,要深刻认识、认真研究然后切实有效地行动,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如此,解决老龄化问题同样如此。

[1]曹骑豹,蒋恂,等.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及可持续发展研究[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2]邬沧萍,王琳,苗端凤.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前景和对策[J].人口研究,2004,(1):8-9.

[3]陈卫,杜江勤.中国高龄化老年人口性别比的社会差异[J].人口研究,2004,(1):43-44.

[4]左玉辉,柏益尧.人口——环境调控[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高龄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