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字的语义分析及其形式化问题
2013-06-15徐杰
徐 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一、引言
“并”是汉语中常见的虚词之一,有副词、连词和动词三种词性。“并”是日常使用中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同时也是各种语料中常出现的一个词。然而,在一般词典中对于“并”字的释义十分笼统,这些解释都不够精细,对于人来理解很容易,但机器理解起来则十分困难。
本文基于语料库的语料分析,试图通过语料的总结、归纳,来重新释义“并”字。同时,我们希望在语义归纳的基础上,使用谓词逻辑等形式化手段,将“并”进行形式化。一方面,让“并”字的语义关系简单、明确地得以呈现;另一方面,为以“并”为代表虚词的语言信息处理探索一些语言形式化的方法。
由于“并”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十分复杂,其中还有不少异体字、古今字,其所表达的意义和在句中的作用也非一成不变,所以我们抛开历时层面,只做共时层面的研究。
二、已有研究成果
对于“并”字的研究大多见于一些词典性质的书中,我们选取了几本代表性书籍和词典,将其中的释义做了如下归纳:
书籍/词典 词性 解释 举例1.表示两件以上的事同时进行,或对两件以上的事同等对待。限用于某些单音节动词前。齐头并进|这两件事不能相提并论副词《现代汉语八百词》2.加强否定的语气。放在‘不、没[有]、未、无、非’等前边。常用于表示转折的句子中,有否定某种看法,说明真实情况的意味。计划订得再好,可是并不实行,等于没订|我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分歧|你说的这件事,他并!告诉我连词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多连接并列的双音节动词。连接小句时,限于后一小句主语承前省略。用于书面。要继续保持并发扬革命传统|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工人们找出了机器的毛病,并研究了解决的办法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并排着。并肩|副词并蒂莲2.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时存在、不同的事物同时进行。 两说并存|相提并论《现代汉语词典》3.否定副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你以为他糊涂,他并不糊涂|所谓团结并非一团和气并且。 我完全同意并拥护党的决议。连词〈书〉用法跟“连”相同(常跟“而”、“亦”呼应)。并此而不知|并此浅近原理亦不能明动词合在一起。 并拢;合并;兼并一齐,并排着。 并驾齐驱;并重;《汉语大字典》副词并行用在否定前,加强否定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连词并不容易表并列或进一层。并且
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并”的语义可以归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作为副词来讲一般表示某些事物是同等、相当、并列的意思。要注意的是,这里并不一定是两个事物之间,可以是多个事物。
第二类:作为动词,表示把几件事物合在一起。同样,也不一定是两件事物。
第三类:作为连词,吕叔湘说作为连词表示更近一层的意思,但事实上并不全然,后文会做详细分析。
第四类:作为副词,“并”的另一种用法是相对复杂的,即“并+否定词”。简单的来说,这种用法是表示对否定的强调,但是更深层的用法还有待探究,后文同样会给出详细分析。
三、“并”字的语义分析
为了更好地反映“并”字的使用真实情况,我们从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计算语言学研究室提供的在线语料库中随机抽取“并”字句,在搜索结果中选取每页的前十条数据,共选取30页得到300条“并”字句语料,并对其按照上述分类进行统计,最终得到以下统计结果:
编号 类别 频数 频率1第一类 2 0.67%2第二类 4 1.3%3第三类 208 69.3%4第四类 80 26.67%5 其它(新问题,错误条目等) 6 2%
下面,结合统计结果对“并”字的语义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类:这一类在自然语料中出现极少。原因在于,当表示同等、相当、并列的意思时,必须是在固定的词当中,而这些词屈指可数:并肩、相提并论、并蒂莲、并存等。因此,“并”的这类用法极少。
第二类:这一类的情况和第一类极其相似,也是仅出现在极少的一些词当中:并拢、合并、兼并。
第三类:这类用法占绝大多数。他的作用是连接两个分句,或连接句子中两个结构相同的成分。上文提到,吕叔湘先生认为词类用法表示“并”的后文较前文在语义上有更进一层的意思,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通过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情况:
1.“并”前后是语义的深入或程度的加深。例如:
(1)说完他就跑去找小苗,并在青年会上作了自我批评。①
(2)1914年,李普曼参与了自由派报纸《新共和》杂志的创办,并任该杂志副主编,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记者生涯。②
(3)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贵族地主逐渐衰败,缙绅豪强地主的特权受到限制,商人、庶民地主逐渐增多,并有所发展。③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所有这类用法都可以用“不但……而且”来表达,无一例外。于是,上述例句可以改写如下:
①说完他不但跑去找小苗,而且在青年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②1914年,李普曼不但参与了自由派报纸《新共和》杂志的创办,而且担任该杂志副主编,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记者生涯。
③地主阶级身份、地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贵族地主逐渐衰败,缙绅豪强地主的特权受到限制,商人、庶民地主不但逐渐增多,而且有所发展。
2.“并”前后是一种因果关系。例如:
(1)近年来,英国垄断资产阶级认为工会的权力过分增大,并成了他们的心病。
(2)国家及时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开放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
(3)事后,曹操得悉弥衡要登门请罪,仍然很高兴,并备下一席丰盛的酒宴。
*3.“并”连接的两个成分有时候地位相等,既非程度加深也非因果关系,几乎可以看成并列的关系。例如:
(1)人民司法机关在其活动中,历来是重视并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的。
(2)考察并剖析这个过程,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认识改变旧的上层建筑和旧的生产关系对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可以……
需要注意的是,这一小类和大类中的第一类的情况也有所不同。这类只能是对于“并”连接的两个部分存在等值关系,必须由“并”连接着两个部分且不能存在多于两个部分并存。
当然,这类情况极少,所以在该类前加了*号。我们认为这一小类可以算作是特例,但也不排除是语料的局限性所导致的。
第四类:这类也是占比较高的,同时,这也是情况最为复杂的一类。我们发现,在与否定词搭配的时候,接“不”和“没”的比例是最高的。在对语料进行分析以后,可以发现有以下一些规律:
1.这种用法通常要有预设。例如:
(1)另一组,称为控制组,在实验期内,并无特别训练,惟当训练组受特别训练完后,应同时受最后测验。(预设是前一组有特别训练)
(2)但这种优良的社会风气,并没有随之而消灭。(预设是本以为会消灭的)
(3)可是实际上苏联人现在用着改进过的字母并无不方便之处。(预设是本以为是不方便的)
这里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预设通常是与“并”后面所述情况相反的。
有时候,在“并+否定词”后面还会有一些补充成分,来补充说明预设。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是很多。
(1)我本以为会迟到的,可并没有,还差5分钟呢。
关于预设,情况也是相当复杂的:
首先,预设是语用层面的。在形式上,他不但可以用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可以隐藏在语义当中,还可以既不表现在语言形式中,又不表现在语义中,而是通过语用推理才能够显现。下面分别举一个例子:
(1)他答应过晚上会来参加宴会,可他并没有来。
(2)令我感到有点意外的是,被收容的吸毒者中78%都是待业者,他们没有稳定的收入。
(3)“难道你不知道他要来吗?”——“我并不知道。”
其次,关于“并”字句的预设并不能一概而论,它们至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语篇中的预设,另一类是(口语)对话中的预设。要说明的一点是,现在的大规模语料库中,收录的绝大多数是语篇的语料,口语语料很少,因此,对于对话中的预设,只能极少地借助语料库的帮助,很多时候还是要根据会话经验来判断。一般来讲,在语篇中的预设都是显性的或者隐含在语义中的;而对话中的预设一般都需要经过语用推理才能得到。因为在对话中,人们总是期望用最少的语言来传递最多的信息,于是推理才会处处存在,也显得尤为重要。
再次,语篇中的预设也有诸多情况,这里举出两种:
(1)今天天气不错,但他们并没有出去郊游。
(2)他盯着我看了半天,我并不知道。
第(1)句是“并”字句的典型结构,前面是预设,后面是“并”字分句,情况和预设相悖,这类在形式化的时候处理较为方便。
第(2)句有点特殊,首先,前面的预设是隐性预设,并且这个预设陈述的情况是“并”字分句的谓语。这与一般情况前后相悖恰恰相反。
2.在“并+否定词”结构中,并和否定词结合非常紧密,绝大多数情况是紧邻的,但也存在少数例外情况,例如:
紧邻:并非偶然;并不容易;并无他意;并没有输;并没坏处;并未知晓
非紧邻:尽管作业不多,但他并写不完;尽管他好言相劝,但她并听不进去;尽管饭菜很丰盛,但他并吃不下去。
3.“并”后面只能接特定的否定词,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接。
可以接的:没(有);无;不;未;非
不可以接的:别;休;勿;甭;莫
至于不能接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他们文言色彩较浓,在文言文中,他们本来就表示较强的否定意义了,不必再加“并”来强调。
四、“并”的形式化描写
在上文语义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尝试采用谓词逻辑的方法对其进行形式化描写,结果如下:
第一类:Equal(A,B,C……)
其中,Equal表示并列、同等、相当的意思,括号内表示若干并列成分。例如:
(1)小明和小王携手并肩,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A=小明肩,B=小王肩,形式化结果为:
Equal((小明肩,小王肩)∧(小明手,小王手))……
这里“携”和“并”用同一个谓词Equal来表示,因为他们均表示并列、同等的意思。
(2)小明、小张和小王的成绩可以相提并论。
A=小明成绩,B=小王成绩,C=小张成绩,形式化结果为:
Equal(小明成绩,小王成绩,小张成绩)
第二类:Combine(A,B,C……)
这一类是“并”的动词意象,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形式化的结果和第一类非常相似,只是谓词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例如:
(1)把这两杯水并起来。
A=第一杯水,B=第二杯水,形式化结果为:
Combine(第一杯水,第二杯水)
(2)把这些篮子里的菜并在一起。
A=篮子A里的菜,B=篮子B里的菜,……N=篮子N里的菜,形式化结果为:
Combine(篮子A里的菜,篮子B里的菜……篮子N里的菜)
第三类:
1.Further(A,B)
其中,Further表示语义层次的加深,括号中的B较A而言,在语义上更进一层。例如:
(1)他就跑去找小苗,并在青年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A=他就跑去找小苗,B=他在青年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形式化结果为:
Further(他就跑去找小苗,他在青年会上作了自我批评)
2.Reason(A,B)
其中,Reason表示原因,括号中的A是B的原因。例如:
(2)国家及时注意了这个问题,并开放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
A=国家及时注意了这个问题,B=开放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形式化结果为:
Reason(国家及时注意了这个问题,开放了“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
第四类:B(S,~P)
其中,S是“并”小句的主语,P是预设,该表达式表示预设是P,但S的结果和预设是相反的,即~P。
(1)优良的社会风气并没有随之而消失。
S=优良的社会风气,P=随之而消失,形式化结果为:
并(优良的社会风气,~随之而消失)
五、结语
本文对“并”字的副词、连词、动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用谓词逻辑对其进行了形式化描写,总结如下:
编号 词性 语义 形式化表示1 2 副词 同等、相当、并列 Equal(A,B,C……)后接否定词,表示强调 B(S,~P)3表示语义上更近一层 Further(A,B)4 连词表示前后存在因果关系 Reason(A,B)5 动词 把几件事物合在一起 Combine(A,B,C……)
虚词较实词而言意义模糊,用法多变,这便增加了计算机处理的难度。做好虚词的形式化将对中文信息处理有很大帮助。
[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黎锦煕.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1.
[5]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马真.表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兼谈词语使用的语义背景[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8]李茜.语气副词“并”的句法、语用分析[J].现代语文,2006(4).
[9]彭小川.副词“并”、“又”用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2).
[10]唐子捷.语气词“并”与“又”的对比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