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
2013-06-14王艳平
王艳平
摘 要: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给学生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三、名词作状语的识别。根据方法可以快速识别是什么活用现象。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识别方法
古代汉语中的词语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虚词主要有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各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大致相同。例如,动词经常作谓语,名词经常作主语和宾语,副词经常作状语,等等。但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较为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主要针对实词而言)。针对“高中生要熟悉一定数量的实词”的大纲要求(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的现象),笔者就词类活用的识别方法做如下分析。
一、词类活用的几种情况
(一)名词的活用现象
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
用法。
(二)动词的活用现象
动词活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活用现象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二、词类话用的识别方法
要识别词类活用,就得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考虑,
从语法和词汇两方面综合考查。下面笔者把它归为三类具体谈一下。
(一)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识别
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往往具有语法上的某种标志。例: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籍吏民,封府库。(《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②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丹书帛:用朱砂在帛上书写)
③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①的“籍吏民”是“登记官吏百姓的户口”;例②的“陈胜王”是“陈胜为王”的意思;例③的“王关中”是“称王于关中”。“籍”和“王”都是名词作动词。
2.形容词用在名词前,如果不是修饰关系,那么该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
例中的“善留侯张良”是“与留侯张良交好”。“善”是形容词作了动词。
另外,有时形容词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
3.名词、形容词放在助动词、副词或辅助性代词“所”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例中的名词“水”放在助动词“能”的后面,解释为“游水”。
4.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补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之后)。例:
①今王鼓乐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②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侍坐》)(沂:水名;舞雩:古时求雨的坛,在山东曲阜县东)
例①的“鼓乐”之后有介词结构“于此”,所以“鼓乐”活用为动词,是“弹奏乐器”;例②的“风”之后有介词结构“乎舞雩”,所以“风”活用作动词,是“吹风,乘凉”的意思。
以上诸项还不能概括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的所有情况,只是择其要者而言之。同时上述标志还经常同时出现,可以灵活
运用。
(二)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识别
动词没有意动用法,只有作为动词的一般用法和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往往是使动用法。
例: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例中的“归”意思是“使什么归”,是使动用法。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都是在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前提下作进一步分析和判断的;意思是如果作为一般动词解释不通,就要考虑使动或意动用法。从使动和意动的语法意义上来说,使动就是“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结果;而意动则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多是主观的看法和意念。
例:①孔子师郯子苌虹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②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
③成以其小,劣之。(《促织》)
例①中的第一个“师”是名词意动用法,是主观认为的,翻译为“以什么为师”;例②中的“昂”是形容词使动用法,是“使价值昂贵”,是客观结果;例③中的“劣”是“认为促织不好”的意思,是主观感受,属形容词意动用法。
(三)名词作状语的识别
在通常情况下,用作状语的名词前面还另有名词作主语,因此,可根据此来识别出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例中的“兄”前面有主语“吾”,“兄”作了“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是名词作状语。
无论哪种现象,依规律灵活运用,多读古文,最终就会熟练地判断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作者单位 山西省代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