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鼎主任针药并用治疗暴聋经验
2013-06-12梁清施静郭太品王光鼎
梁清,施静,郭太品,2,王光鼎
王光鼎主任针药并用治疗暴聋经验
梁清1,施静1,郭太品1,2,王光鼎1
(1.云南省中医医院,昆明 650021;2.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
聋,突发性;针药并用;名医经验;医案
王光鼎1963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大专学历。迄今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47年。20世纪60年代曾跟随我省著名针灸学家管正斋教授习研针灸,深得真传,奠定了其从事针灸学科坚实而深厚的功底。临证注重经络辨证与整体观念,提倡以平为期治疗理念。针刺手法娴熟,治疗上倡导针药结合、内外合治观念,尤对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耳鸣耳聋、中风、小儿脑瘫、颈腰椎病等病的诊治有专长和特色。重视预防为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治疗观。坚持科研为先、临床疗效为本的理念。曾在国外、国内医学杂志及全国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当代针灸临床屡验术》、《妇科精华》、《中华名医高新诊疗通鉴》、《杏轩针经-管正斋针灸学术经验精要》、《针灸推拿及经络实用技术》。其亲自主持的《针刺加小柴胡汤治疗老年性耳鸣耳聋》科研课题曾获云南省卫生厅科技进步奖;参与承担的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95攀登计划预选课题经络学的研究获1997年卫生厅科技进步奖,2002年获昆明市政府科技进步奖。
王光鼎主任是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为第4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王主任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擅长治疗针灸科疑难杂症,尤其对突发性耳聋等病临床经验丰富,其运用“清上镇下”法,针药并用治疗暴聋,取得良好的疗效,特此将其证治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导师临证时宗清代叶天士先生《临证指南医案》徐灵胎评:“耳聋之法多端,然大段不过清上镇下二条。”临证注重经络辨证,在辨经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小柴胡汤为主方临证加减治疗暴聋,多数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治疗方法
1.1 治疗原则
疏通少阳,滋水涵木,填精益肾,和血通络。主取手足少阳经及足少阴肾经为主。
1.2 处方配穴
翳风、完骨、头窍阴、大椎、风池、百会、听宫、外关、合谷、中渚、关元、阳陵泉、足三里、太溪、三阴交。
1.3 针刺手法
上肢及耳周穴位均用泻法,针刺翳风、完骨、听宫等穴位力求针感传至耳心,气至病所而有效(清上法);上、下肢取穴均采用双侧对称取穴。上下肢穴及关元穴均用补法,分别行捻转提插补法(镇下法)。留针20~30 min,留针时行1~2次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1.4 中药方药
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加减,组方为炒柴胡12 g,太子参30 g,炒黄芩10 g,法半夏12 g,煅磁石30 g,石菖蒲10 g,炙远志6 g,枸杞子20 g,葛根30 g,紫丹参20 g,菟丝子15 g,甘草6 g,大枣12 g,生姜15 g。每日1剂,日服3次,10剂为1个疗程。
1.5 辨证论治
以上述针刺配穴及方药为基础,结合临床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1.5.1 风火上扰型
针刺方中加列缺、风池、外关。方药中加银翘10 g,金银花10 g,薄荷10 g,淡竹叶10 g。
1.5.2 肝胆火盛型
针刺方中加风市、太冲、丘墟。方药中加山栀10 g,木通10 g,车前子10 g,泽泻10 g。
1.5.3 痰火郁结型
针刺方中加中脘(灸)、丰隆。方药在上方基础上加制南星10 g,大黄6 g,煅礞石15 g,沉香6 g,炒枳壳10 g,竹茹15 g。
1.5.4 脾胃湿热型
针刺方中加脾俞、胃俞、膈俞,灸百会穴。方药中加黄芪30 g,炒白术15 g,炙升麻10 g,当归25 g,荷叶顶15 g。
1.5.5 气滞血瘀型
针刺方中加膈俞、肝俞、三焦俞穴。方药中加红花9 g,桃仁9 g,川芎10 g,生三七粉15 g(另包兑服),广木香9 g,枳壳9 g。
1.5.6 肾经亏虚型
针刺方中加肾俞、肝俞。方药以上方和六味地黄汤加减。
1.5.7 气血亏虚型
针刺方中加脾俞、胃俞、膈俞,灸百会穴。方药中加黄芪30 g,炒白术15 g,炙升麻10 g,当归25 g,荷叶顶15 g。
2 病例介绍
患者,女,43岁,2009年10月8日就诊。突然右耳听力下降伴耳鸣10 d。患者诉病前数天有感冒病史,感冒症状好转后突然出现右耳鸣、听力下降,1~2 d后,出现听力完全丧失,曾在我院耳鼻喉科做电耳测听提示,左耳气骨道纯音听力损失(70 dB),经常规输液治疗后疗效欠佳而转针灸科治疗。现患者左耳听力丧失,耳内如群蝉狂鸣不止,伴头痛头昏,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针灸治以疏风清热,开窍启闭。主取手足少阳经、手太阴肺经为主。处方配穴为翳风、完骨、头窍阴、大椎、风池、百会、听宫、外关、合谷、中渚、列缺、太渊、足三里、阳陵泉。上肢及耳周穴位均用泻法,针刺翳风、完骨、听宫等穴位力求针感传至耳心,气至病所;下肢穴均用补法,分别行捻转提插补法。留针20~30 min,留针时行1~2次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方药以小柴胡汤加味,每日1剂,日服3次,10剂为1个疗程。经上述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听力改善,耳鸣渐消。经复查电耳测听,听力上升(45 dB)。再续治2个疗程,症状基本消失。
3 结语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暴聋)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在3 d以内,可伴有耳鸣及眩晕,除第8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症状[1]。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85%~90%病因不明,最可能的原因是病毒性、自身免疫性、膜迷路破裂和血管性病因。临床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主要是改善内耳微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和抗凝以及应用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为主,但是单一的用药疗效相对较差[2]。中医学常将耳鸣、耳聋并称突发性耳聋。其病因多为风痰湿热、情志失调、感染风热邪毒等,与古代之“厥聋”、“卒聋”颇为相近。
《证治准绳》:“暴聋之病,多因经脉运行而未通。”《针灸甲乙经》:“聋而不痛,取足少阳。”王主任认为耳聋之证有虚实之分,暴聋以实证或虚实夹杂多见,实证常与肝胆有热,或邪毒侵袭有关,虚证与肾虚有关[3]。耳乃宗脉所聚,赖五脏六腑之气熏,十二经络上络于耳,其中手足少阳之经皆绕耳部循行,气机失调,精血亏耗,水不涵木,肝风旋动而发。暴聋多实,与少阳经邪气实,肝胆火旺,或肝胆湿热及气机郁结有关。肝为风脏,主升主动,肝风夹痰、夹瘀、夹火壅阻清窍,临床表现为上实之标证,运用清上镇下法,以祛风、柔肝、消痰、化瘀为清上治其标,以补肾、健脾、滋阴为镇下治其本。针刺主取少阳经脉,调其经气,通乎上下,取外关、中渚、翳风、完骨、听宫通过捻转泻法及泻患补健双侧取穴平衡针法的运用,以起到清上的作用;取关元、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等穴,通过针刺补法,达到镇下作用。针刺得气力求气致病所,以耳内有酸胀或温热感、或麻痒感、豁然通畅感为佳。
小柴胡汤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能疏解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能清胸腹之热,二者合用,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脾胃;人参、大枣、甘草和中益气。通过辨证,或重用柴、芩清上为主,或重用姜、夏和胃健脾调理三焦,重用参、草补虚镇下为主。通过灵活运用,达到调理疏通三焦气机,调达气机上下平衡,宣通内外,运行气血之功。
王光鼎主任在临床中,注重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非常重视传统手法的运用,在临证时大凡辨证属于经气失衡的疾病,在结合古代针法缪刺、巨刺及担截法的基础上,多注意采用对称、平衡针法的运用,强调针刺以气致病所为佳,通过针药结合,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1] 李学佩.耳鼻咽喉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08- 42l.
[2] 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2 -89.
[3] 王光鼎,王恒.针药结合治疗老年性感音型耳聋56例体会[J].中国针灸,1998,18(4):209-210.
2013-04-20
R249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12.988
1005-0957(2013)12-0988-02
梁清(1969 - ),女,主治医师
王光鼎(1941 - ),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