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资源和分布特征
2013-06-12罗国立杨瑞武
罗国立,邓 强,刘 鹏,王 艳,杨瑞武
(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理学院,四川雅安625014)
二郎山地处四川雅安天全县境内,地理位置为东经102°20’,北纬29°90’[1],是我国著名的华西雨屏。地处川西边缘邛崃山脉南段余脉的中山丘陵西边,是几个自然区域的交界点。以鹅婆山—紫石山—抓老山为界,二郎山西侧以干热河谷为特征的大渡河峡谷和横断山冰川中心贡嗄山群蜂,为年均气温15℃的亚热带区;而东侧是植被茂密、气候湿润的天全河峡谷和川西丘陵山峦,年均气温11.3℃,分属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区[2]。相关资料表明,四川盆地受东南季风控制,二郎山山脉西侧是东南暖气流的背风面,由于暖气流翻越山岭后下沉,从而形成“焚风效应”,使降水减少形成“雨影区”,湿度小,光照好,相对温度较高;而其东侧属暖气流的迎风面,气流顺坡抬升而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湿度较大,云雾多,但是光照少,能见度较小,温度相对较低[3-5]。所以,二郎山植被即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变化,也有鲜明的坡向性变化。在二郎山西侧,因雨水和湿度小,植被大都具有耐寒特征;东侧在雨水充足条件下其植物物种主要属于偏湿性亚热带常绿[6],植物种类远比西侧丰富。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7],保护生物多样性,同时可以利用它们的为我们造福。植物资源是生物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它是一种重要的再生资源[8],王宗训认为,森林中的植物资源不仅与人类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而且在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历史进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9]。但很遗憾的是目前对于二郎山的植物物种的具体介绍没有明确的资料显示。为了初步了解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物种种类以及其存在的垂直地带性变化和坡向性变化,本次科研调查选择了两条不同的上山路线,对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分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调查方法与材料处理
1.1 调查方法
根据二郎山的实际地形情况,以当地村民作为向导,选取了不同的调查路线。首先为了分析随着海拔的不断上升,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植物的垂直性变化,我们选择以海拔作为路线中心,做海拔梯度,同海拔高度采集一定被子植物。在此过程中,鉴于不同生长环境的植物分布特点,对不同的海拔区间的常见被子植物进行大规模采集和鉴定;另一条调查路线选择从雅安天全县新沟村二郎山的东侧面翻越二郎山到达泸定境内二郎山西侧面,沿途分别对东侧面和西侧面的常见植物采集鉴定,分析二郎山被子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坡向性变化。
1.2 材料处理
取样时,根据植物生长环境,联系实际现场勘测情况,采集生长状态良好的新鲜植物材料。采集后先现场鉴定,后经压扁、烘干进行标本制作。对于现场不能临时定种的植物,通过粗略鉴定后,查阅相关资料(主要以《中国植物植物志》和《四川植物志》为主)进行定种。所有植物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植物标本馆。
2 调查结果
两条路线采集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236份,分别属于65科,135属(详见表1)。
2.1 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的垂直性分布
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所采集植物材料的分析,表明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特征。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二郎山植被的垂直性分布如图1所示。
海拔在1000~1500 m之间主要是亚热带常绿植物,由于地处常年多雨中,故生长的植物又偏湿地性。常见植物有,亮叶崖豆藤(Millettia nitida)、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杨叶木姜子(Litsea populifolia)、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蝴蝶花(Iris japonica)等。海拔在1500~2000 m主要由阔叶常绿树带组成,如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矩圆叶旌节花(Stachyurus oblongifolius)、野韭(Allium ramosum)、耳叶蟹甲草(Parasenecio auriculatus)、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西南委陵菜(Potentilla fulgens)等。2000~2500 m属针叶林和阔叶林的混交带,金樱子(Rosa laevigata)、棣棠花(Kerria japonica)、针刺悬钩子(Rubus pungens)、落新妇(Astilbe chinensis)、紫花碎米荠(Cardamine tangutorum)、川滇小檗(Berberis jamesiana)、厚萼凌霄(Campsis radicans)等。当海拔高于2500 m以上,植物主要属灌木带,还有部分的针叶林植物。渐尖粉花绣线菊(Spiraea japonica var.acuminata)、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谷地翠雀花(Delphinium davidii)、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等被子植物在此海拔高度生长较好。到达山顶时,则主要是草本植物组成。
图1 二郎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2.2 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分布的坡向性
二郎山东西两侧所采集被子植物236份,其中东侧面165份,包含55科129种植物,西侧面71份,涵盖了28科55种植物。相比较而言,除了具有共同的植物如车前(Plantago asiatica)、樟叶荚蒾(Viburnum cinnamomifolium)等植物,还有东西两侧各自所具有的植物。猕猴桃科(Actinidiaceae)植物是东侧面独有的,主要生长于路边和林中,在东侧面有4种本科植物,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革叶猕猴桃(Actinidia rubricaulis var.coriacea)、黑蕊猕猴桃(Actinidia melanandra)、藤山柳(Clematoclethra lasioclada)。除此之外,华西枫杨(Pterocarya insignis)、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荨麻(Urtica fissa)、鬼灯檠(Rodgersia podophylla)、凤仙花(Impatiens balsamina)等植物是仅见于东侧面。西侧面虽然物种数相对于东侧面要少很多,但也有一些植物,如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广布野豌豆(Vicia cracca)、胡枝子(Lespedeza bicolor)、珠子参(Codonopsis convolvulacea var.forrestii)等。从东西两侧的不同种类植物可以看出,东侧面植物大多属于阔叶、高大、需水型植物,而西侧面植物则大多是较小的草本植物,或者是耐干旱植物。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具有明显的坡向性(图2)。
图2 二郎山东侧面和西侧面被子植物所占比例
3 分析讨论
四川二郎山气候潮湿,常年多为雨雪天气,其山势雄伟,峰峦叠嶂,悬崖峭壁,古树野花,千姿百态。在二郎山植物中,有许多具有不同价值的植物,本次科研调查,总结了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种类,按照恩格勒系统整理成表1。在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中,有在美化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有名的亚热带亚高山花卉植物——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9];可观花观果的、具有观赏价值的四川忍冬(Lonicera szechuanica)[10];有主治咳嗽痰多、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的半夏(Pinellia ternata)[11];有用于治风热头晕胀痛、中暑腹痛等症状[12]的椭圆叶花锚(Halenia elliptica);还有的既可观赏,也能作为药物使用[13]的百合科植物;也有可供食用的蕺菜(Houttuynia cordata);有建筑、薪炭、制家具等可用到的桦木科(Betulaceae)乔木植物[14]等等,还有一些具有潜在价值的植物。
表1 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种类
续表1
根据二郎山的地形特征,从垂直性和坡向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的分布特点,因而对于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对二郎山植物的进一步的认识,并对二郎山的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积累了资料。不过,本次调查,仅仅对二郎山常见被子植物的种类和分布作出了初步的介绍,对于二郎山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利用价值还不甚了解,要对二郎山野生植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还需要对二郎山植物资源进行深入的考察与研究。
[1]李桂垣,张瑞云.四川二郎山鸟类初步调查报告[J].动物学杂志,1964(3):110-114.
[2]杨钦周.论四川植被区划[J].四川林业科技,1980(4):43-48.
[3]陈淑全.四川气候[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傅抱璞.山地气候[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5]徐裕华.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6]四川植被协作组.四川植被[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7]戴宝合.野生植物资源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
[8]杨期和,刘惠娜,杨和生,等.植物资源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9]王宗训.中国资源植物利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0]朱樟文,傅葱球.浙江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杜鹃花科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园艺博览:现代农业科技,2009(3):77-78.
[11]王年锁,崔爱萍.山西省忍冬科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J].北方园艺,2011(15):143 -145.
[12]蔡世珍.半夏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4,26(1):17 -18.
[13]何铸.四川省龙胆科药用植物资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0(3):302 -305.
[14]周欢,谢磊,郭和蓉,等.百合科植物培养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232 -1233.
[15]张耀甲.甘肃省桦木科植物的分类和分布[J].兰州大学学报,2000,36(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