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贴压配合食疗综合防治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2013-06-11陈中萍徐忠敏
陈中萍,徐忠敏
耳穴贴压配合食疗综合防治高脂血症临床观察
陈中萍,徐忠敏
(上海市闸北区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200435)
观察耳穴贴压及食疗对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患者血脂的影响,为高脂血症的预防保健及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的12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予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及耳穴贴压、中医食疗;对照组60例,予TLC。分别于干预前、干预8星期后检测血脂和肝功能。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干预后两组TC、TG和LDL-C均较干预前下降,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耳穴贴压、食疗能降低血脂边缘升高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的患者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耳穴贴压;高脂血症;综合预防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群膳食结构发生变化,我国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在近15年间整整增加了一倍以上。众所周知,血脂异常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我国的队列研究表明,总胆固醇(TC)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巴黎的前瞻性研究表明,甘油三酯(TG)是冠心病的独立预报因子;逐渐增多的资料提示,同一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所表现的冠心病危险,取决于血清TG水平的高低。高脂血症作为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已被证实[2]。
西医对本病的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中医针灸治疗本病也有一定的研究[3],对于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的患者,在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的基础上,结合耳穴贴压和食疗综合防治高脂血症,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具有一定的科研前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9月至2011年6月,在彭浦、彭浦镇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血脂边缘升高和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的患者(男女不限,年龄45~75岁)共120例为研究对象。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48岁,平均62岁。对照组60例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6岁,平均6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血脂水平分层标准[4],血清TC5.18~6.19 mmol/L,LDL- C3.37~4.12 mmol/L,TG1.70~2.25 mmol/L。上述有一项符合者。
1.2.2 中医诊断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制定,主症为眩晕、耳鸣、腰酸、膝软、五心烦热、胸胁胀闷;次症见口干、健忘、失眠、心烦不安、肢体麻木、便秘、心前区刺痛;舌质黯红、少苔或舌边尖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或细数或沉涩。具备主症2项,次症1项,舌脉1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诊断中1项和中医诊断标准者,年龄在45~7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对治疗药物和针灸治疗过敏者。②半年内患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或重大手术后患者。③继发性高脂血症患者,由药物引起高脂血症及纯合子型高脂血症患者。④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素治疗药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⑤合并肝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进行饮食、运动锻炼、戒烟等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2.1.1 耳穴贴压
取肝、脾、肾、内分泌、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敷上述诸穴,每日自行按压3次,每次每穴按压60 s。隔日换贴1次,两耳交替,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
2.1.2 食疗
每日服用降脂茶(生山楂9 g,丹参9 g,何首乌9 g,泽泻9 g,绞股蓝9 g,决明子9 g,荷叶5 g),将生山楂、丹参、何首乌、泽泻、绞股蓝、荷叶洗净备用,决明子包煎,同煎数分钟即可,代茶饮,一次饮完后再加水冲泡,直至无味弃之。共56 d。
2.2 对照组
进行饮食、运动锻炼、戒烟等TLC。共56 d。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采用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推荐的方法[6-8],用生化自动仪于干预前、干预8星期后检测血脂和肝功能。
3.2 疗效标准
血脂疗效评定标准参照《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制定的调脂疗效判定标准[9]。
显效: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20%;TG下降>40%;TC-HDL-C/HDL-C下降>20%。
有效: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下降10%~20%;TG下降20%~40%;TC-HDL-C/HDL-C下降10%~20%。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者。
恶化:达以下任一项者,TC上升≥10%;TG上升≥10%;TC-HDL-C/HDL-C增高≥10%。
3.3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1.5软件包统计。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中,等级资料用分析。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对照组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提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1)<0.05
3.4.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由表2可见,干预前两组患者TC、TG、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干预后TC、TG、LDL-C均下降(<0.05),但治疗组在降低TC、TG、LDL-C方面优于对照组(<0.05)。
3.4.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由表3可见,治疗前两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提示两组干预对肝功能无影响。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 (±s,mmol/L)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1)<0.05;与对照组比较2)<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s,U/L)
4 讨论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并无“高脂血症”之名,但对高血脂的认识却源远流长。《灵枢·卫气失常》:“人有脂、有膏、有肉。”清代医家张志聪注解《内经》时对膏脂的生理作了较完整的说明,“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发泄于腠理,淖泽注于骨,补益髓脑,润泽皮肤,是津液主于三百六十五节而渗灌于皮肤肌腠者也,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膏肓丰满”,明确指出膏脂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之一。明代张景岳:“津液和合为膏。以填补于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认为膏可以化血,也可以说初步意识到血脂的存在。根据高脂血症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肥胖、脂肪肝等疾病临床表现来看,高脂血症的病位在血脉,其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实验研究证明,丹参和山楂主要含黄酮类、解脂酶等,可明显抑制兔血清TC、TG、LDL-C水平的升高。首乌、泽泻对高脂血症大鼠有明显的降脂作用,并能提高血清NO水平,降低DT-1的水平,对高脂血症的形成有抑制作用。绞股蓝能降低高脂喂养的大鼠血清中TC、TG、LDL-C水平,并可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ET),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0]。决明子的降脂成分为正丁醇提取物,该提取物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小鼠的TC和TG[11]。荷叶水煎剂具有明显降脂作用。
针灸可以确切地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b-脂蛋白和磷脂在血液中的含量,近年的研究证明,对高脂血症患者应用电耳针,可降低血脂和改善血液流变性[12];针灸对冠心病患者ET有调节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氧自由基等有害刺激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13];隔药饼灸可降低患者TC、TG,对脂蛋白和载脂蛋白有良性调节作用[14];耳穴贴压疗法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体重指数和腰臀比[15]。关于针灸降脂的机理,动物实验表明,它可能与针灸加强胃肠蠕动,使饮食在体内分解排泄加快,减少其在胃肠道停留时间,从而减少肠道对脂类物质的吸收以及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等因素有关。
目前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方法很多,且临床疗效也被肯定。针灸在临床治疗上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且针灸特定穴位有增加机体抵抗力和提高免疫力的作用[16]。但很多人对于针刺不能耐受,难以坚持长期治疗;而耳穴治疗报道案例少,疗效缺乏可靠性。本研究发现,对血脂边缘升高、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属低危的患者进行耳穴贴压、食疗的干预,患者依从性较好,在降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科研设计中,如能进一步加强研究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特别突出对特定穴位的研究,达到取穴精而效果更理想的目的,进行穴位、疗程等各种组合筛选,找出降脂效果好、重复性强的最佳治疗方案,将其推广至临床治疗中,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这才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1] 李莹,陈志红,周北凡,等.血脂和脂蛋白水平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7): 643-647.
[2] 吴兴利,杨丁友.全国冠心病防治指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34-271.
[3] Ma MY, Jiang JF, Zhou XY,. Influence of suspended moxibus- tion on the biochemical markers of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J]. J Acupunct Tuina Sci, 2012,10(6):364-367.
[4]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413.
[5]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174.
[6] 陈文祥,张媚.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血脂测定推荐方法:血清总胆固醇酶法测定[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3):185-187.
[7] 杨昌国,李清华.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血脂测定推荐方法[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4):249-251.
[8] 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血脂测定推荐方法: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测定法(草案)[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5):311-31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西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汇编[S].1993:49-51.
[10] 田健,董晓辉,于信民,等.绞股蓝总皂苷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5,8(8):906-907.
[11] 张加雄,万丽,胡轶娟,等.决明子降血脂有效部位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904-905.
[12] 乔晋萍,潘小霞,杨克.电耳针对血脂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1):6-7.
[13] 郑关毅,陈晓东.针刺对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6-7.
[14] 常小荣,严洁,林亚萍,等.隔药饼灸对高脂蛋白血症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10):72-73.
[15] 黄佳玮.耳穴贴压疗法对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的康复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2009.
[16] 张亮,常小荣,岳增辉,等.针灸治疗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7):632-634.
Clinical Observations on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plus Dietetic Therapy for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
-,-.
,200435,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and dietetic therapy on blood lipids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high blood lipids and low risk by risk stratification of dyslipidemi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lipidemia.A clinic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high blood lipids and low risk by risk stratification of dyslipidemia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treatment and control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of 60 cases received 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 (TLC),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and dietetic therap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60 cases, TLC. Blood lipids and liver function were examined before and after eight weeks of intervention.The total efficacy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C, TG and LDL-C decreased in the two group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ompared with before.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ost-interventio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0.05).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and dietetic therapy can decrease plasma cholesterol, triglyceride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high blood lipids and low risk by risk stratification of dyslipidemia.
Auricular point plaster therapy; Hyperlipidemia;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1005-0957(2013)04-0260-03
R246.1
A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4.260
2012-08-20
上海市闸北区卫生局科研项目2008重点(08)
陈中萍(1967 - ),女,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