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深化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认识问题*

2013-06-10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杨 柳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它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标;2012年5月,文化部正式公布《“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至此,文化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2009年至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年增长速度超过17%,年增加值约1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年GDP总值的比重从2%增至逾3%。一时间,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地方“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一词频繁出现在学界、企业界和媒体报道中,文化产业建设项目和示范区纷纷上马,“文化产业”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潮流。然而,在大量出台的地方文化产业规划中,在匆忙上马的项目中,在纷繁热烈的讨论和报道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也出现一些偏差和盲目现象,如产业规划趋同,文化产业园区地产化、泛化,片面强调速度和数量,等等。因此,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阶段,为保证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必要深化对文化产业基本问题的认识,深入探讨文化产业内涵、意义和发展路径,进而达成发展共识,最终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近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可是,中央文件中始终没有给“文化产业”一个明确的界定,各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称谓不规范,媒体和学者所用名称也不尽相同,“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内容产业”“版权产业”等提法一时间让人眼花缭乱。纷繁的表述不仅不利于统一认识,更易造成文化产业发展实践中的盲目和偏差。在此,笔者拟对文化产业及其相关的概念进行梳理,从不同角度把握我国当代文化产业的概念(见表1)。

从上述概念的内涵和主要范围看,无论表述为“创意产业”“版权产业”“内容产业”,还是“文化产业”,其文化、创意、经营性产业、知识产权为核心,文化内容的信息化,新兴支柱性国民经济这几个基本特征都是文化产业应有之意。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尽管各种表述侧重的角度不同,但是文化产业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从产业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分析,人们将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和版权产业按它们在价值链上所处的位置进行了整合(见图1)。

表1 国内外关于文化产业的表述

图1 文化产业价值链

在这条价值链上,上下游产业相互关联,文化产业围绕文化产品这个原创点进行聚合,一般仅限于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而版权产业却向批发零售版权产品和与之相关的运输业等销售产业延伸,创意产业则处在两者之间。

在我国,国家统计局为行业统计需要分别于2004年和2012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指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并从统计的角度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划定了范围。其中,构成文化及相关产业主体的是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包括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这七个类别。尽管此分类标准有助于统一地区间文化产业衡量标准,但是,该分类标准的效力和适用范围都难以与法律、法规和中央政策文件相当。

从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的概念表述、文化产业动态价值分析、我国新颁布的行业统计标准并结合我国当下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笔者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应界定为:以文化原创为起点,以信息传播技术为媒介,以规范化市场为保障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概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诠释:其一,作为新兴产业,大众文化创造和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的根本动力;其二,文化作为一种信息,其传播和发展对信息传播技术具有极大的依赖;其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复制和传播的特殊性决定了需要通过国家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无形资产转化并建立规范的市场;其四,文化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与其他产业能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提高物质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它是未来决定一国综合国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二、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确切地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2003年才起步,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样的战略调整究竟是为什么?如果不能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形成全国上下共识,保证持续高效地推进产业发展。

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序言提到,“制定规划目的是加快振兴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和文化领域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2011年,李长春在关于《决定》说明中提到,“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1]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序言提出“四个面对”,即面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的新形势;面对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新形势;面对现代信息科技和传播手段快速发展的新形势;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明显、斗争尖锐复杂的新形势。要求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牢牢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加快文化改革创新。

尽管中央文件的表述和侧重略有不同,但是,我们不难看出,把文化产业提高到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形势,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满足人民精神生活迫切需求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这种选择的必然性基于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首先,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振兴的贡献率超过了其它产业,甚至已被视为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日本以“文化立国”摆脱了90年代的经济泡沫重新站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先位置。韩国以“文化立国”应对1998年金融危机,在几近崩溃的边缘挽救并振兴了经济,进而使“韩流”席卷亚洲。在美国,其版权产业在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从世界范围看,目前全球经济增长率约为3%,而文化产业年增长率近6%。在中国,文化产业的增速不仅超过同期GDP现价增长速度,甚至超过了势头强劲的电子信息产业。国家统计局2010年资料显示,2002年至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速21.4%。亚太总裁协会发布《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04年至2010年,中国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

其次,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性和优势。一是文化产业对自然物质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受地域等条件限制小。二是从全球范围看,2000年后信息技术发展趋缓、边际收益开始递减,正是因为文化内容与信息传播技术相连接并交互发展,才使信息产业摆脱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不仅如此,文化产业改变了传统的制造业,物质商品一旦赋予了文化价值就激增了商品的价格。因此,文化产业毫无争议地成为了高新技术和服务的高附加值、高回报率的新兴产业。三是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就是大众利用资源进行创造的生产过程。因此,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它激发了人的创造性,使人们有了公民权的体验;从“商品生产”角度来说,文化产品不仅存在于商品流通领域,作为“商品化的受众”也成为了具有使用价值的新产品[2]。

再次,如果不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中国将丧失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并且会在国际文化交锋中落败。文化产业之所以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文化产品消费需求大、市场空间大,文化资源多。一方面,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按估算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以上,而实际上只有不到8000亿元[3];另一方面,中国主要文化产品进出口严重逆差的局面仍未改善。在国际文化市场份额中,日本占10%、韩国(仅有4600万人口)占5%,而中国仅占不足4%,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地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2009年我国累计出口出版物金额0.34亿美元,累计进口出版物金额2.45亿美元,进口是出口的7.2倍;2009年中国电影海外收入4亿美元,美国电影国际票房收入299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的75倍。这种巨大的数字逆差警示我们,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所不在,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却微乎其微。尽管消费文化并不就必然消化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但不可否认的是,消费者在体验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受到文化“合理的大众控制”[4](泰奥多·阿多诺与麦克斯·霍克海默认为,文化工业根本不是大众文化,而是合理化的大众控制形式,是资本主义巩固现存秩序和再生产的工具,其意识形态功能比早期资本主义的统治实践更为有效)。

三、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认识路径

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各省、市陆续出台了地方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或支持政策,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然而这些政策规划大都趋同,目标定位、发展重点和措施未能充分体现区域差别,甚至有个别地方脱离实际盲目追求规模效应、指标超高,这些都体现出地方政府在发展思路和认识上的不足。思路决定出路,要制定正确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必须遵循正确的认识路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掌握这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不走弯路、不遭受损失。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凡事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笔者认为,当下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正确的认识路径:一是要认清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究竟是什么;二是要使文化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和阶段根植于我国现有的文化产业实际,即什么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中最大的实际。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

关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这个问题,既涉及到文化产业本质属性又涉及文化产业的运动规律。

就文化产业本质属性而言,笔者认为,从文化产业兴起到繁荣的历程来看,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大众文化借助传播媒介实现规模化并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正因为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大众文化,所以它才具有巨大的生产和消费力。在文化产业中,消费者并不处于经济交易链条的末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并没有真正的区别,因此只有在消费和生产一视同仁(即激发大众的创造力)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至于文化产业的运动规律,笔者更倾向于张晓明教授“从经济到文化以及从文化到经济两组逻辑线索中揭示产业发展规律”[5]的思路。从经济发展的轨迹看,正像约翰·哈特利在《创意产业》(2005)中所述,“没有复制技术和复制实践就没有文化产业。”他在分析为什么政策制定者转向创意产业而非其他服务行业时,列出一个新经济发展的线路图,即“(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连接性(从信息技术到信息传播技术)→内容→创意”。该线路图说明:当基础设施市场业已成熟,网络经济崩溃后,人们感兴趣的不再是信息,而是体验——关于自由、舒适和认同的体验。至此,“内容”和“创意”成为了新经济发展的支撑。从文化发展的轨迹看,张晓明教授认为有5个发展阶段,即精英文化→商业文化(复印技术为媒介)→文化产业(电子传播为媒介)→内容产业(数字和网络技术为媒介)→创意产业[6]。笔者认为,这里的创意产业是指当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如服装业、建筑业、制造业等融合后,当创意与产品营销和管理相互渗透时,文化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实现了高附加值的阶段。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经济出发还是从文化出发,文化产业的发展逻辑线索突出了其运动规律中的三个核心内容:技术、创意和市场。

综合以上两方面分析,笔者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消费者创意生产为引擎,以不断进步的传播技术为依托,以自由完善的市场为环境,推动自身与其他产业相融合,最终实现以高文化附加值为标志的新经济。

(二)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

所谓现阶段的中国文化产业实际,笔者认为,就是要认清当前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矛盾。目前,一些学者、媒体、地方政府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他们或认为管理体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完善,传播方式落后,市场拓展能力不强[7];或认为宏观层面文化产业体系和政策制度制约,中观层面中介组织不健全,微观层面企业活力不够[8];或归咎于观念、保障、投入、体制机制和人才问题[9],等等。其中绝大多数观点都把体制问题和产业体系问题摆在突出地位。

但是,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我国现阶段文化产业的主要矛盾是产业体系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的制度性矛盾吗?

以中国动漫“喜洋洋与灰太狼”为例,2005年《喜羊羊和灰太狼》动画片面世,反响很好,电视最高收视率一度达到17.3%,2009-2011年《喜羊羊系列》贺岁片累计票房突破3.7亿。此外,漫画书发行量突破200万册(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DVD、网络授权、电影图书、玩具产品、食品饮料等也备受消费者喜爱。可以说,“喜羊羊”是中国最经典也是最成功的文化产业范例。相比之下,其他大部分国产动漫无法取得良好的市场反馈却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只有“喜羊羊”赢得了观众的心?评论一致认为:其一,故事创意好。故事创作的想像力丰富,幽默生动,贴近生活,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其二,技术领先。开发flash用于互联网动画技术并首次将flash技术大规模用于电视动画制作,将中国动画每集成本由10万元降低到最初的不到3万元,而且以接近于同行十倍的速度推出新剧集。其三,优秀的创作团队。留学加拿大的总导演黄伟明、香港知名编剧卢永强等带领100多名动画师和喜剧创作编剧,其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并且坚守原创,用七年培育市场。其四,营销集团的建立。在动画获得成功后,上海炫动传播、北京优扬传媒与原创动力形成三角组合,集合了内容、发行、营销领域优质资源。

从“喜羊羊”的成功看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笔者认为,决定文化产业运作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既不是文化产业结构或门类的体系矛盾,也不是政府管理体制或市场机制矛盾。按照社会基本矛盾规律和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就文化产业领域而言,其最主要的矛盾仍然是生产相对落后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相对落后的生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我国的文化产品数量少,而是说真正体现文化产业内涵的产品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的迫切需求。我国相对落后的文化生产与巨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产业传播技术不发达、创意人才极度匮乏、文化资源利用和整合乏力。正像“喜羊羊”的成功是依赖于内容、人才、技术和资源一样,只有激发大众文化的创造活力,创造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并形成品牌,组织研发并推广高新传播(或媒体)技术,加大中华文化资源整合力度,真正把培养文化创意人才摆在突出重要地位,才能抓住中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并最终破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正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我国文化产业生产力,才需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市场主体,实现国有单位转企改制;建立文化市场运作机制,健全规范体系,开放市场,鼓励竞争;提升政府资源配置职能,增加投入,优化结构,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才能最终破解城乡文化需求和消费的不平衡[10],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两大难题。

综上所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必须牢牢抓住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按照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寻求突破。现阶段,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时要把注意力放在分析区域文化产业的阶段水平和发展传播(或媒体)技术、培育创意人才、完善文化设施并制造宽松的文化环境等制约文化产业这些最根本的因素上来。我国广大文化市场主体亦要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坚持原创,培育团队,更新技术并积极开拓市场。只要认识一致,上下一心,我国的文化产业定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红旗大参考编写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1:259-261.

[2][4]胡慧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西方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9-39,86-138.

[3]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 文化产业“顺势”成长[EB/OL].(2009-04-14).http://finance.jrj.com.cn/2009/04/1408464115142-1.shtml.

[5][6]张晓明.认识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规律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M]//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0-75.

[7]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EB/OL].(2009-07-24).http://finance.ifeng.com/topic/news/wenhuachanyezhenxing/news/industry/hy/20090724/990279.shtml.

[8]郭全中.文化产业问题论[J].新闻研究导刊,2012,(4):34-36.

[9]欧阳坚.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223-225.

[10]王亚南.中国城镇文化消费需求景气评价报告(201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15.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