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语言传播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2013-06-08雷洁

改革与开放 2013年7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雷洁

一、网络语言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的界定

(一)网络语言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1.网络语言的基本内涵。网络语言本身也是一个网络用语,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现在一般是指后者。如“网络语言,网下流行。”网络语言日益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认为网络语言若经得起时间考验,约定俗成后就会被普遍接受。这些被普遍接受的网络语言将成为大众语言的一部分,其感染力和号召力日益被重视。

2.网络语言的特征。随着网络语言的兴起,网络语言也呈现出了自己的许多特点。(1)通俗性:网络语言是运用了群众所熟悉的语言把群众所要知道的信息呈现出来。(2)简洁性:语言的表达不再是像书面语那样冗长复杂,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正确的理论。(3)创新性:网络语言通过借鉴方言、外来语、符号等,来创造出一些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词汇,从而在网络中流行开来。(4)娱乐性:网络语言的调侃性和诙谐性使大众在娱乐化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生活化,使之更好的被群众所理解、所接受、所运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在于突出时代性、人民性、通俗性,关注大众需求,回应大众关切,解答大众困惑,不断章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亲和力、感召力。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按其本性来说是属于人民大众的。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深奥到通俗,由少数人理解到多数人理解的理论普及过程,而且也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由少数人运用到多数人运用的实践开展过程。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们也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始终致力于大众化的研究。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文章中指出“现在许多人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这很好……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毛泽东充分认识到了理论被群众所掌握的重要性,和要用群众的语言所表达出理论的迫切性。邓小平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有自己的认识,他说:“洛甫同志说:‘大众的,主张代表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大众的、平等的文化,主张文化为大众所有,主张文化普及于大众而又提高大众。”在谈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时他有一句名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邓小平也是深刻的认识到理论必须被群众所掌握,而这就需要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用群众的语言,通俗的表达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都是用最通俗的大众语言表达出来,使人民群众更易于接受理解并掌握进而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网络语言环境下的传播现状分析

(一)网络语言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更加创新性的语言和先进性的工具来传播。《人民日报》在2010年11月10号刊登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给力”这个在网络上流行甚广的词语,恰好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能紧跟时代潮流,这更是一次文化上的创新。很多网民难掩自己的激动之情,纷纷感慨“人民日报太给力了”。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党报,承担着每天向全国和世界传播与介绍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及主张的重任,它一贯以严肃严谨著称。这次的“给力”使人耳目一新,激发了民众阅读理论刊物的积极性。列宁就曾指出“社会民主党人应当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的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等一系列重炮……,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不要讲白话,不要讲大话。”就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在十八大期间,《人民日报》又相继出现了时下网络最火的语言“元芳,你怎么看”、“屌丝心态”等。表明了一个强大的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正在进行着不断的创新和改革,符合了“三化”的要求,秉承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使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群众所熟知,为群众所掌握,为群众所利用。

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和应用,缘于其特有的优点,但是事物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网络语言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滥用、乱用网络语言的现象,破坏了网络生态和谐。网络缺乏有效的分辨事实与假象,真实与谎言的调控机制。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网络的文明建设中去,完善调控机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明的语言何来进步的文化。文明的语言,进步的语言彰显了这个民族的创新力。网络语言的滥用必会对这个国家的主流文化造成冲击,让人民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必定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步伐。

(二)马克思主义在网络语言环境下快速传播的原因

网络语言的便捷性和通俗性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快速在大众中普及,而普及程度越高,就越要求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能力越强,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不仅对个人有要求,也要求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这个社会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越发展,人民对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认识程度越高,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民诉求的表达渠道更加多样化,这就使得马克主义在网络上能够实现大众化。

1.网络的时效性。网络信息传播的即时快速,使网络语言的大众化步伐加快。网语在网下的普遍适用,是新时期,新阶段语言的一大特色。纵观中国的近现代史,新文化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于白话文的推崇,就是为了解放人民被禁锢的头脑,让人们从八股文的文风中走出来。让知识分子真正写出适合老百姓看的,并且看得懂的通俗读物。通俗的读物就要使用大众的语言,中国式的语言表达。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运动。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众中普及。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普及度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即时性不断显现,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了网络信息的讨论中去。据调查,突发热点事件一旦发生,一般2到3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贴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 网络的快速、便捷、公开透明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就在刚刚过去的十八大上,网络成为了传播会议精神的又一个主要窗口。“围观”十八大,成为了众多网民在十八大期间的工作,他们纷纷送上了祝福和自己对党和国家的殷切希望。还有新华社、“中国网事”特派新华微博和腾讯微博的虚拟记者—“e哥”把微博网友的问题和期待带上十八大。把十八大代表们的解读和回应带给广大网民。这个虚拟记者把代表们的“改革好声音”网友们的“微博好声音”,融合成一个推动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好声音”。 网络的发展让更多的中国好声音被代表们采纳和接受,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创新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网民的参与度。1995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读研究生Michael Hanben将网络(Net)和公民(Citizen)组合起来,生造了一个单词Netizen即网民。当时这个单词特指Usenet的建设者和积极参与者,现在则泛指互联网的用户。 互联网的普及使网民数成倍增加,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参与,现在的网民在很多场合成了“草根” 群体的代名词。这些草根们获得了通过网络表达自己意愿的自由,这使网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度高涨。网络成为了普通公民与政府之间沟通的平台。网民的热情参与使我国的社会建设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因此网络语言的大众化趋势愈加明显,网民可以利用网络熟语对国家事务进行沟通进而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没有对知识和学历的限制,在交流时可以使用的网语包括符号、数字、图像等等。在网络上没有阶层之分,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而完整的表达自己对于社会的认知或是国家建构的建议与意见。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也应该使用这种简单明了的语言,用群众的语言来表达,毛泽东从文艺的角度就曾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 这就要求党的理论工作者们要紧密联系群众,想人民之所想,把党的先进理论用群众所熟悉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就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使群众广泛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当中去。

3.政府的关注度。早在1983年,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率先提出了要进行信息政治或网络政治的研究。网络政治的参与在信息化时代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是普通民众可以通过网络发表政治言论,影响政府决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并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明确表达了政府要将网络作为政府处理政务的又一渠道。由于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这个公共服务平台,进而促进了网络语言在政府的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网络语言成为了大众话语表达的变奏曲,进而才会有《人民日报》中的“给力”“元芳,你怎么看”“屌丝”等网语的出现。这表明政府也开始加大使用大众语言的力度,显示了政府的亲民爱民。

三、 网络语言传播路径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

网络传播是一种多元化的传播,它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多方面的启示。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交流的媒介、既有与传统语言相同的表达和叙事方式,又有自己独特的传播机制。这都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有所帮助。

1.开放式的环境。环境的开放和包容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标志,一个社会的包容性也强,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应该越高.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吸引了众多网民的参与,他们在这个虚拟化的社区里用网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网络语言生成于虚拟空间,但它也影响了现实世界。1993年,莱茵歌德(H·Rheringold)在《虚拟社区》(The Virtual Community)中首次提出“虚拟社区”就是由“网络衍生而来,一定规模的人们以充沛的感情进行某种程度的公开讨论,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个人关系网络的社会共同体” 在虚拟社区里,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虚拟社区是网络语言的发源地,网络语言经由社区大量应用后,迅速向其他领域传播。网络时代的虚拟社区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网络建设者利用网络为网民提供的网上交往空间;另一方面是指建有网络信息系统的居民生活社区,既有社区网络依附其上的网络化社区。”网络语言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交流的,尽管对于场所来说是虚拟的,但是参与者是真实的。

在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中,网络语言不受制于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人们能够更加平等的沟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现实世界也需要建立这种兼容并包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民众参与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潮中去,而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人民的广泛参与。政府应该用“虚拟网络社区”的理念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区”让民众能够在这里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人民的文化自觉性和自信心,使人民的理论素质得到提升。

2.多元化的渠道。网络的普及率的提高,网络语言传播的快速,不仅得益于网民的积极参与,更得益于新媒体的广泛传播。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BBS、QQ、MSN、微博等都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渠道。马克思主义应该仅仅抓住这个契机运用多种媒介,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但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把握住一个度。如果进行理论式的信息轰炸,人民肯定会觉得枯燥乏味和抽象难懂,这时就应该采用媒体的大众化,娱乐性的传播方式,把这些纯理论的东西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再加上媒体的宣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宣传在传统媒体中做的非常好,像《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等,如何把传统媒体的这种优点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在新媒体的传播中去,这是亟待解决的。在十八大期间,网络成为了民众问政的前沿阵地,这就非常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抓住传媒的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渗透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感召力。

3.规范化的信息来源。网络语言生成于虚拟的网络空间,网络的利与弊是众所周知的,如何使信息规范有序的传输给广大网民,也是网络管理者们一直在努力的,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渠道和传播环境的成熟,必须要求理论来源的真实。预防和遏制虚假信息和邪恶势力的渗透,就需要党的理论工作者们摒弃信息噪音的干扰。信息噪音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在传播学的线性传播模式中,香农和韦弗将噪音作为传播的负功能因素,噪音被定义为任何不是信源有意传送而附加在信号上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人为的或是传播时的语言障碍所引起的对理论知识的曲解和误解都可能成为信息噪音从而影响理论学习者。理论必须有自己规范化的来源,如何保证信息来源的规范,政府机关和各基层组织必须建立自己的信息规范组织,然后将正确的、真实的理论传达给广大人民群众,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4.先进性的舆论领袖。“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舆论领袖是随着大众媒介的出现而出现的,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必须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删除和修改不符合大众媒介要求的信息,而这都需要把关人的把关。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也应该借助于网络信息传播时先进的舆论领袖所起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舆论领袖。不光要求舆论领袖能够把理论灌输给人民,更要求在民众遇到问题和困惑时能解人民之所惑,答人民之所疑,将人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舆论领袖的号召力和感召力。这就需要舆论领袖紧跟时代潮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

总之,网络语言的传播路径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路径的选择有着实践上的指导作用。我们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用先进的技术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共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作者单位:天津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学院 )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