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目标下历史教师素质刍议

2013-06-08范鸿鸣

考试·教研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历史教师有效教学素养

范鸿鸣

【摘要】当前有效教学已在中学教育界取得了共识。在探索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素质建设亦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本文试就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探微求真,以做抛砖引玉。

【关键词】有效教学 历史教师 素养

就历史新课程而言,它以其专题式编写体例、大跨度高跳跃性内容呈现、重结论轻过程的叙述方式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和挑战。如何达成历史有效教学这一基本目标,我认为一个重要因素,是要从历史教师自身做起。历史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胜任“有效教学”这一课程目标的基本素养。

1 要有扎实的学科素养

勿庸废言,历史教师首先应具备较扎实的学科素养。学科素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表现为“通”和“透”。“通”,是指对于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要清楚;“透”,就是明,对于历史发展进程、重大历史事件其原因及相互关联要明了。古人云:“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明”。师不明,何以能践行“传道传授业解惑”之职责?

二是要具备一定的学科理论素养、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教学意识。唯其如此,方能站在一定广度和高度,指导学生对历史的有效学习。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理论学习、切实领会课改理念、把握学科前沿动向,并且不断学习、自我充电。

阅读是教师的生命,不阅读,则视野狭隘、知识僵化、思维停滞,跟不上时代,课堂没有活力。宋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除了教学类报刊杂志及通史之类书籍外,当前流行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之类的书,比如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杰里·本世纪特利的《新全球史》等,可提升我们的学术视野。《历史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之一是:“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上述意识,首先就应拥有穿透、吸纳、广博的视野,而上述书目则提供了一个视角和平台。再如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大学课目《西方政治制度史》等书可深化我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非常有助于教学实际。

一些资深专家、同仁的有关著述非常有助于我们拓展教学视野、提升教学能力,如著名特级教师李惠军的《笃学行思录》、任世江的《编余杂俎》等,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

广泛阅读、自我充电绝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拓展或厘清历史史实其原因及关联层次,它必然使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上升到一个新和高的层次,一种新的境界。比如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如果只是从课本中简单而粗糙的条文得出其“种族歧视”的结论,固然是达成了课程目标,但这样的结论是失之肤浅和缺乏“历史的同情”的,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嫌腰疼”。当我们读了易中天的《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一书,对这部经过6个多月的争吵才艰难出生的宪法其认识就会趋于理性。我们不能抛开这部宪法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背景下的矛盾纠结来妄下断语。应该看到,这部宪法是当时美国诸多矛盾斗争和妥协的产物,体现了当时美国政治精英们的政治智慧。在这种可贵的妥协中,新的、强有力的美国诞生了。宪法的局限是历史的局限,同时也折射出美国的立国精神和立法精神,折射出美国的宪政与共和精神。这,绝不是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局限性就算了之的问题。事实上,课本对此也是埋有伏笔的:第一,人教版必修一P41有这样的话:“1787年,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几个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第二,其权力制衡本身就蕴含了“相互妥协”的意思在内;第三,《学思之窗》特别引用了一位英国政治家对它的评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历史课最主要的要体现什么?不是历史史实的基本呈现,不是历史结论的简单推导,而是思想、见识、视角与智慧。

2 要有一定的学术态度

历史教师必须摒弃教师即“教书匠”的角色和思想,要以研究者的姿态来从事历史教育和教学,要有一定的学术态度。学术态度何以体现?我认为一是勤于阅读、钻研教材,二是贵干求真、求实,三是善于思考、善于探究、善于质疑和发现,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也许有人会说,有必要把高中课堂学术化么?我认为,学术化可能过了些,但一定的学术态度是完全需要和必要的。第一,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教育理念无疑是正确和有远见的,生吞活剥、囫囵吞枣、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么?有利于培养能力么?新课程强调研究性学习,其中不就是要有一定的学术态度在内么?第二,新课程目标强调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需要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而求真、求实不但是科学的原则和基准,也是历史教学的底线。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就应本着严谨、求真求实的学术态度,本着善于质疑和善于研究的学术态度,才能真正使课堂成为研究性课堂。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从哪里来?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始。而“发现”首先是从善于质疑开始。古人云:“学贵有疑”,就是指学习要有一种独立思考和批判的精神。如果教师以善于和惯于质疑的态度来从事教学的话,对学生的影响将是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因为:教师的教学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无形中会有助于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不盲从书本或权威、去怀疑和发现。有些问题也许现在还没有答案,但是重要的首先不是答案,而是质疑和发现!善于质疑和发现,正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贵于生疑和“发现”,我认为同样是学术态度的重要体现。

3 要有一种使命感

2011年方正县日本“开拓团”碑事件、黄山谭家桥“鬼子进村”事件、沈阳一中“皇军”服事件等透视出什么?是爱国主义、道德价值观在当今中国的严重缺位!由此反观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强观、道德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著名学者杨叔子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民族精神,则不打自垮。”

因此,身为历史教师,一定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要有机地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民族自尊、民族自强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本身是从事这方面教育的主要和最佳阵地。因为“历史教育”在本质上,就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学生)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以完善和升华的学科教育,历史教育的责任就在于:铸就思想、涵育人格、陶冶文化。古罗马政治家老加图更是明确地说,历史具有垂训后世的作用,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道德训诲和英雄形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难看出,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不但是先哲的睿识,也是新课程的内在要求,这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历史教师有效教学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当前历史教师亟待提升的五种能力
探讨新课程下中学历史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功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