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探析

2013-06-08郭强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摘 要:对南京三所理工科高校800名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分别从思想信仰层面、社会主义理想层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层面、荣辱观和价值观层面四个维度着手,对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以下思考与对策:改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突出隐性教育功能;改进思想课程教学方案;注重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塑造相结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工科学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81-03

一、研究背景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1]。这一思想和理论的提出,在全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转型中各种矛盾的凸显,物质文化、低俗文化和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蚀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可否认,在客观上社会转型期也是价值观的反思、裂变、更新和塑造时期,这更使得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诸多迷茫、困惑和质疑,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和塑造。理工科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对象,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由于更突出强调知识积累的专业性和应用性,往往存在人文知识和思想素养教育引导方面的不足。基于这些思考,课题组分别对南京四所高校部分理工科专业学生随机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3份。希望通过本次调研,全面客观了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实现状,并准确掌握一些现象和问题的规律及成因,从而探讨出面向理工科大学生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单元选定为四所比较有代表性理工科高校,每所高校分别发放200份,采取随机调查方式。有效调查问卷涉及男生616份,女生147份,共计763份,其中包括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为了保证调研数据的科学性,我们抽取的调查对象全部为理工科专业的在校学生。调查采取问卷法和访谈法来收集资料,其中调查问卷由25个问题组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可、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价值观和荣辱观的状况等方面的问题。本次调查样本的抽取、问卷的发放与回收以及个别同学的采访,均由课题组全体成员实施和完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3份,有效回收率为95.4%;完成集体座谈3次、个别访谈15人次。本次调查资料由课题组成员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分析

1.大学生思想信仰层面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它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2]。新时期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识以及其思想信仰的状况直接反映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层面的现实面貌。对于“你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是否已经过时”,选择“依然发挥作用”的为78.6%,而选择“已经过时”的有9.2%,其余12.2%的大学生持“说不清楚”的态度。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选题中,高达27.0%的大学生明确“不信仰”,“信仰”的仅为46.5%,持“说不清楚”观点的为26.5%。关于“你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几个选项中,选择“初步理解,认为其很有道理”即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持肯定评价的仅为62.7%,而明确持否定态度的达16.2%。

通过以上调研数据可以分析出,近八成的大学生就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发展持积极正面的评价,而建立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认可度却仅有六成,一方面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成果获得了多数大学生们的肯定,然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相当比例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既不认可也不了解。这些数据直接揭示出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真实水平和客观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去反思。

2.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的一部分,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景”的看法中,明确“充满信心”的仅为60.1%,高达20.2%的大学生对此“半信半疑”,另有5.9%的“没有信心”。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选题中,认为“社会主义制度较优越”的占比为26.7%,“资本主义制度较优越”的为3.7%,“两者各有优劣”的为24.6%,而高达40.8%的同学选择了“不管什么制度,只要国富民强就行”。在“你觉得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向前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如何”选题中,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分别为25%和55.9%,而选择“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为10.6%和2.1%。

从上述客观的数据来看,一方面,相当多数大学生在制度比较方面的选择,直接说明了今天的大学生受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更趋“现实化”、政治意识淡漠化;多数大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充满信心的,但是仍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对此持怀疑的态度;超过80%的满意度也充分说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青年大学生心目中的牢固地位,但也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审视为什么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大学生持否定的态度。

3.大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层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的民族意识、信念、价值追求及道德风范等总的概括[4]。而作为时代精神的弄潮儿,新时期大学生青年所展现出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则将集中反映当前中国整体社会精神状态的先进趋向。在“爱国是一个国民的基本道德素养”的选题中,94.6%的大学生选择“同意”,仅有2.1%的大学生持“不同意”态度。涉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方面,赞成“国家集体利益更重要”的为40.42%,“个人利益更重要”的为4.25%,而高达53.19%的大学生持“视具体情况而定”的观点。关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调查中,70.43%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表示“非常自豪”,25.26%的学生“感受一般”,而仅有4.31%的大学生“毫无自豪感”。在考察当代理工科大学生爱心自愿服务精神的选题中,表示“乐于参与服务活动”的同学为60.83%,而超过1/3的大学生对此成为“三无人群”(无尽力、无能力、无观念)。“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之类的大灾大难面前,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选题中,选择“尽我所能,伸出援手”的为64.18%,“先考虑自己的情况,再做决定”的占比29.72%,而其余6.10%的大学生认为“与我无关,各扫门前雪”。

综合上述数据,我们得出超过九成的理工科大学生具有爱国情操,超过七成的大学生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而自豪,这充分说了即使是社会观念纷杂的当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依然是今天大学生思想的主旋律。伴随着近几年多灾多难的频繁降临,很多人在困境面前表现出的坚强不屈、博爱奉献精神成为华夏民族经久不息的赞歌。理工科大学生超过六成的爱心拥护者和积极参与者,说明了这一群体主流的时代精神。而相当比重的大学生缺乏志愿者服务精神和经历,反映出我们今天的高等教育品质内在成分的缺失与目标定位的偏颇。

4.大学生荣辱观和价值观层面

胡锦涛同志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中,着重阐明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思想,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在涉及“当前社会‘低俗文化、‘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泛滥及面临的道德困境”选题中,认识到“确实严重”的大学生占比54.39%,30.76%的认为“个别现象”,而14.85%的大学生持“完全是正常现象”的态度。在选题“自动取款机出现故障,双倍吐钱,你是否会归还多余的钱”中,竟有近四成的大学生选择“不会归还”和“视具体情形而定”,明确“一定归还”的占比为51.35%。对于社会上出现的哄抬物价、欺诈蒙骗以及假毒食品屡禁不止现象,85.40%的大学生主张“唯利是图,依法严惩”,而多达13.52%的大学生认为“致富是王道,手段无可厚非”。

面对近年来在青少年中流行的“潮”文化、“非主流”等亚文化现象,71.35%的大学生认为“可以理解,但不会尝试”,15.29%的持“正常现象,愿意尝试”,而明确表示“完全不能接受”的仅占9.18%。2009年10月,长江大学勇救落水少年的英雄群体事迹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结果认为“施救过程中大学生们缺乏冷静的分析,太莽撞”和“我会视现场具体情况再考虑是否救人”的大学生高达83.15%,而选择“危在旦夕,救死扶伤,我会义无反顾”的仅为13.59%,另有3.26%的大学生认为“3个大学生换2个儿童,不值得”。

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群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和现象不容忽视。首先,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荣辱观、道德观、金钱观出现偏差,在社会不良环境的直接影响下出现了是非观模糊、错判的问题。其次,在对待一些所谓的时尚亚文化追逐中表现出较为普遍的“接纳心理”和宽容态度,更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跃跃欲试、积极迎合。此外,在尤为关键的社会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正义精神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方面,却呈现出相当比重的缺失。

四、思考与对策

当代大学生群体是时代面貌的重要塑造者,是引领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的主要参与者,其价值观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着当前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1.以新媒体为载体改进教育方式与方法

近年来,以互联网技术、移动手机、数字传播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和手段逐渐应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也成为高校大学生学习生活必备工具。毋庸置疑,这些新媒体的应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青年人的学习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其传播内容也自然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巨大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及其技术手段,能否占领新媒体传播路径的制高点,将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与未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通过人人网、个人博客、QQ个人空间等渠道观察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状况,以社区网站、博客、微博、即时通讯工具MSN、QQ等平台,及时深入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并通过这些渠道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交流,把显性的直接教育与隐性的间接引导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5]。

2.以校园文化为抓手突出隐性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使得其对大学生个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重视并且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不可否认,相对而言,理工科大学生受到的人文知识和理念的熏陶较少,尤其是理工类高校,整体校园文化氛围中就比较缺乏浓厚的人文主义情怀,而更突出表现为浓重的实用主义思想氛围。这些现象是值得我们高校教育管理者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

3.有针对性加强改进思政课程教学方案

区别于人文学科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方案,应有针对性的加强改进理工科大学生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作为在校大学生为数不多正面、直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渠道之一,高校思政课程要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学习生活习惯,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成效。理工科大学生的特长在于实践动手能力强,因此在具体思政课教学环节中应增加实践的环节和内容。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该校为学生设置一门实践课程“思想政治理论实验教学课”。该门课程采取菜单化的选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方面除规定必须参加主题读书活动、主题讲座外,学生们可自由选择社会实践调查、先进人物专访、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教师科研协助等活动中的任意一项完成。

4.注重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想塑造相结合

理工科大学生在具体培养中一贯强调勤奋务实、学以致用的治学精神,这种精神在凸显求是求实的钻研理念的同时,而往往或多或少忽视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培养。尤其是随着社会发展的变革和转型,各种思潮的泛滥和多元化之势日趋形成,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必然成为理工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首要障碍。因此,高校应注重理工科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与思想价值观念的有效统一,要突出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具体教育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加专业实训、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在社会实践的磨砺中增长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秀伦,侯治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9):10-13.

[2]张远新,何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7,(10):8-11.

[3]李和平.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N].光明日报,2008-02-26:1.

[4]苗天慧,余国林.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7,(10):108-109.

[5]郭强,孙秀成.信息网络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13(3):19-24.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