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职业信息采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3-06-08陈刚
陈刚
摘 要:当前,高校职业信息收集渠道有限、缺乏专业的分析处理技术等,解决方案:一是拓宽高校职业信息收集的渠道;二是加强师资建设,提升采集者的专业水平;三是建立采集职业信息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信息采集;就业;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18-02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生就业制度也随即改变。从而,迫使学生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背景下,需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增强自身实力。同时,对职业指导也提出了严峻挑战,特别是职业信息的采集和应用。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职业信息采集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职业信息采集有利于拓宽高校就业渠道、甚至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信息的含义
职业信息有别于就业信息,其通常被定义为与个人职业生涯息息相关的知识与材料。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主要将职业信息分为三大类:职业资源环境信息、职业需求信息、职业供求信息。三者联系密切,缺一不可。
职业资源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劳动力市场状况、就业形势等。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通常被称为在特定时期内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状况的整体评估。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职业的长期发展。
职业需求信息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及企业。它通常包括招聘单位的基本情况: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公司的组织结构等。职业需求信息是否完善,决定着大学生的求职意向。
职业供求信息主要来源于从业者、劳动力。在本文中,劳动力主要是大学生。因此,职业供求信息包含的内容为:学术水平、科研能力、专业技能等。同时,职业供求信息还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条件信息,如:企业经济性质、企业类型、工资水平等。
二、职业信息采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等问题不断涌现,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追本溯源在于就业信息交流不够,职业信息库的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等方面。然而,职业信息采集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职业信息的采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
职业信息的采集是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伴随着整个就业指导过程。高校必须加强就业信息的交流程度,运用专业的技术采集,建立完整的职业信息数据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分析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趋势,收集各行各业对毕业生学术水平、科研能力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采集的信息进行甄选与整理,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顺利完成。
(二)职业信息采集有利于拓宽高校就业渠道
调查指出:现阶段,较多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亲戚朋友获得职业信息。单一的渠道对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多种渠道采集职业信息,才能发散大学生就业思维,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职业信息的采集工作,不仅要求掌握就业现状、未来发展趋势,还要求掌握用人单位选材的标准。大学生通过所采集的职业信息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求学深造、直接就业、努力创业等等。
(三)职业信息采集有利于学生规划职业生涯
高校加大职业信息的采集力度,能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具有深远的意义。据调查显示,许多高校通过长期的职业信息采集,对不同专业及各个年级阶段,提供相应的职业指导。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规划学业、职业生涯。一是新生,职业信息采集方面要求为学生提供较多的专业信息。如:专业的现状、人才培养目标等、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二是大二学生,面对该阶段的学生,职业信息采集的重点应放在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要求及招聘流程。通过开设职业指导课帮助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三是大三、大四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进行职业信息采集,以此缓解就业压力。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职欲望,其渴望学校传授就业政策、求职技巧以及就业渠道。
三、目前高校中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将大学生就业问题列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我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优秀的职业指导师、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等。虽然相应的措施,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总体而言,目前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职业信息采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能充分发挥职业信息采集的重要作用。
(一)高校职业信息收集渠道有限
目前,虽然许多高校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对如何开展职业指导认识还比较模糊,能提供给毕业生的职业信息十分有限,不能真正起到对职业信息的收集和应用。
在职业信息收集方面,一些高校甚至采取坐井观天的方式,等待用人企业进入学校。信息收集渠道单一,传递信息不及时。同时,许多高校尚未建立职业信息发布网络平台。2012年9月,笔者以《广州市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个案为例,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在“您是采取何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多选)这一问题时,调查结果显示:41%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就业信息;35%的学生选择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及导师推荐工作等渠道获取用人信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工作的学生占调查人数的15%。而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寻求工作信息的学生大约占调查人数的20%。
(二)缺乏专业的分析处理职业信息技术
一名优秀的就业指导者,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如必须具有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能够清楚掌握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各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但目前少数高校对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人员配备不齐。较多的工作人员都是由思政教师或辅导员转岗而来。
根据往年就业工作开展的情况,有些学校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只局限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是否达成就业意向上,而忽视了对工作岗位相关信息的进一步加工与处理,这样造成就业岗位信息不全面、针对性不强,无法更好帮助在校生正确认识与把握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是否匹配。因此,毕业生无法及时获取就业后的信息,不能及时调整、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素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的调查与反馈也是今后高校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三)职业信息库的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
目前,职业信息采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还有职业信息库的数据缺乏深度和广度。据调查分析表明,80%的高校已经建立职业信息库,但还只处于建立职业需求信息库的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信息库的内容相对简单,通常只包括企业的名称、单位简介、公司地址等基本职业信息。信息库中缺乏对学生今后发展空间、专业水平再深造以及所在单位在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做进一步说明与描述。
同样,对于职业供求信息库方面,往往仅采集大学生的个人自然情况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大学生在校表现、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资料,无法从职业需求等角度广泛采集求职条件信息。
四、解决高等院校职业信息采集问题的对策
职业信息的采集整理与分析发布,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帮助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条件。职业信息采集的作用至关重要,针对现阶段关于职业信息采集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有效改善高校职业信息采集的现状。
(一)拓宽高校职业信息收集的渠道
1.利用传媒,快速采集信息
现如今,各用人单位在信息收集等方面有质的飞跃。其主要利用新闻媒体如:新闻、报纸、杂志等传媒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大学生们也日益依靠媒体搜寻符合自身发展的职业信息,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新兴网络的广泛应用,备受当今大学生的青睐,其凭借求职信息量大、交流便捷、更新迅速的优势,日益成为大学毕业生们获取职业信息的主要媒介。
2.通过人际关系,有效采集信息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空间,优化群体的整体效应。在采集职业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人际关系的特点、沟通渠道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求职过程中大多数企业也更愿意录用经人介绍和推荐的求职者。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采集者的专业水平
高等院校信息采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及综合素质已经直接或间接影响职业信息的收集质量。做好职业信息采集工作的根本在于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队伍。
其一,各高校要求在调整采集者数量和结构的基础上,应重点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就业服务、职业指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鼓励其加强专业知识、实操能力。
其二,建议教务处、就业指导中心加强校企合作,进行联合办学。利用企业家的经验和技术,帮助大学生提升专业水平。特别是要求完善校外实习监督机制、顶岗实习的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及时获取市场的转换信息,调整教学与育人的目标,真正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建立采集职业信息的长效机制
高校采集职业信息应根据大学生自身条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求学生涯,因此,需要相关部门、机构逐步、有层次的建立符合职业指导信息库。同时也要求将职业信息的侧重点相互区别。对待大一新生,应将其工作重点放在采集职业供求信息等方面,以帮助新生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待大二学生,职业信息采集主要侧重点在于提供职业需求信息中的专业技能,要求其在重新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针对企业所需的技能、专业素养、工作经验等条件进行重点学习和锻炼。对大三、大四的学生应该以为其提供工作岗位、职业需求信息为主,多渠道收集、整理和发布用人单位信息;接待用人单位来校招聘毕业生,举办校内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教导其学习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政策,学会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顺利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纬华.论就业信息的处理策略[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3).
[2]黄明睿.职业信息在高校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32).
[3]李宗玲.职业信息与职业指导浅论[J].教育与探索,2008,(7).
[4]林志桢.职业信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