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不仅仅是对话
2013-06-08尹民
尹民
摘 要: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强调个体生命的完整发展,关注人的生命意义的完整性。它力求在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言语、理解、沟通体验等对话方式,在个人经验共享中实现知识创生的教学意义,把课堂变成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场所。但是在对话教学事件中由于教育者及受教育者对其理论理解的偏差,导致对话教学出现许多失误,因此再次深入了解对话教学相关理论,有助于现代教育的顺利推进,也只有基于生命意蕴的对话教学才是现代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对话;生命意蕴;平等;互动;个体完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59-02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话教学作为一种时代精神显然已经成为当代教育教学的主题词。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强调个体生命的完整发展,是对传统教育中“三中心”理论的彻底颠覆,蕴含丰富的生命意识。
一、“对话”以及“对话教学”的内涵界定
“对话”这种活动形式最早可溯源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争鸣”,均表明了对话既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思想文化情感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
大多数人都认为,将“对话”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正式提出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他认为对话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1],“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2]。他认为理解是对话发生的前提,彼此尊重、平等才能达到对话的目的。这一对话理论犹如泉水之源,对于对话教学的兴起及后来的流行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我国学者刘庆昌则认为,对话教学就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它是交往与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3],以对话为原则进行教学,正是教育教学遵循平等交流、思想沟通、心灵融合理念的体现。
归根结底,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就在于认可参与对话各方的平等地位,体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关注人的全面完整发展,力求在一个自由、平等民主、宽容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言语、理解、沟通体验等对话方式,在个人经验共享中实现知识创生的教学意义,把课堂变成一个具有生命意义的活动场所。
二、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误区
对话教学自提出以来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可,也为我们当前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气象,对话教学进程如火如荼,可惜笔者发现,不少教师实际教学中的对话与对话教学的真实内涵相差甚远,对话教学实践存在着许多形而上的误区,缺少对人的关注,忽视人的生命存在与价值。
1.对话脱离文本,忽视知识生成与创新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总会遭遇很多不确定因素,正如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迈入两条河流一样,每一堂课也是不能重复的,每堂课的教学方式、教学言语以及文本的处理方式也不会完全一样。尤其是在对话教学中,由于其目标的流动性、动态性和过程性,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又有限,如果没有深厚的学识功底和教学机智,教学场景很容易会失控,此时对话就仅仅成了对话,漫无目的、东拉西扯,对话教学脱离了真实文本,一堂课下来既没有知识的生成也没有创新可言。
在一位教师有关《秋魂》的课堂教学中,这位教师将文章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她的声音很干净,单纯并带有稚气的声音;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谷子”是一个平静的男声,“高粱”是一个热情的男声,“棉花”是一个温柔的女声,“黑菊”是一个孤傲的女声,“松柏”是一个持重的男声……全班男生朗诵“秋风”,男孩们克制着速度,清亮的童声与沙哑的变声混成一种杂乱的单纯;全班的女生朗诵“秋叶”,女孩子热情舒展的声音、娴静羞涩的声音、心不在焉的声音一起称颂……这堂课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男孩子、女孩子、教师用自己的声音努力揣摩扮演着课文中的各种声音[4]。表面上看,教室里的师生确实是在利用朗读的方法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教室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只是通过读,学生并没有读懂文本,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文本想要告诉自己的坚韧、真诚、友善和甘愿奉献的秋魂,整堂课的教授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教学目标。
任何教育都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杜威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因此脱离文本的教育教学是没有教育价值和意义的,通过文本对话与主体间的交流、思想碰撞生成知识建构,才是对话教学的精神实质。
2.对话中主体对象地位不平等
课堂教学是预设生成与创新的舞台,可是总有一些教师会将课堂教学的每一步都预设好,课堂教学按部就班,即使学生思维突然拓展一些,教师还是能将其拉回自己预设轨道,教师始终控制着课堂的进程,学生经验被控制在无形的话语空间里,完全忽略了学生的真实体验。以节选的《嫦娥奔月》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师:嫦娥为什么要奔月呢?
生: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再受苦,为了仙药不被逢蒙这样的坏人吃掉,就自己偷吃了仙药,然后就飞到天上去了。
师:说得很好。嫦娥奔月以后怎样了?请用圆圈画出后羿追赶嫦娥动作的词。
生:“冲,追,呼唤”
师:是怎样的“冲”,又是怎样的“追”,怎样的“呼唤”,书上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
生:“焦急地冲,不顾一切地追,连声地呼唤”
师:谁能有感情地读出来?寒寒同学起来读。
师:你读得非常正确,而且把表示动作的词语读得十分清楚。如果能把焦急的心情读出来就更好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把第七小节读一读。
师:文章不仅写了嫦娥奔月的故事,而且还写了百姓们对嫦娥的怀念。每到八月中秋,成了人们期盼团圆的日子。
呈现板书:
后羿为民除害射下太阳
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5]
在此教学片段中,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师生互动展开对话教学,可是仔细看教师设置的几个问题则会发现,教师的提问非常简单,甚至没有让学生思考,包办代替,替学生回答,学生没有深入思考的机会和意识,学生在课堂中起的作用只是在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样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和人文精神的文章竟演绎成了简单的对话,学生只是教师知识传授的接收器,师生关系只是停留在传统教学的“他我”状态。
可是,在真实的对话世界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传输—接受”的“他我”关系,“对话是‘我——你 师生关系的实质。对话关系,是师生双方作为两个主体之间的平等的‘会晤关系。不仅指二者之间在言语上的你来我往, 而且指双方内心世界的相互敞开和互相接纳, 是双方的相互投入、共同在场、互相包容的关系。”[6]对话教学应当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人的个性体验。
三、开展对话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建平等互重的“我和你”的师生关系
博尔诺夫认为:“教育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生活环境中一定的内部气氛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态度。”[7]可见,平等、自由和互重的教学氛围是对话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必要条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师不能自己解读强势独霸课堂,而应当将自己的见解拿出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中。此外,学生也应当摆脱权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独立思考,而不应当只是依赖于教师权威。
2.追求新思想、新知识的生成与建构
“建构生命人的教育,目的不在于在场的‘知识,而是要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用‘知识唤醒和引发隐蔽在‘知识背后的‘意义和‘智慧。”[8]
对话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在于传输知识,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引发和唤醒受教育者对生命和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即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构建属于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创新体验。而对于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教师与学生都应当怀有质疑、批判的精神,共同体验探索,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3.在理解基础上主动参与、师生互动
“在教学对话中, 师生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 共同步入教学的‘之间领域, 并在其中相互理解、平等交流。在理解中, 学生深深地进入了教师的精神世界, 教师也在学生的开放的接纳中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之中, 在两者精神相遇的境域里, 教学的意义悄悄创生。”[6]教师虽然是教学活动中引导者指挥者,是生命建构活动中的“首席”,可是如果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对话教学的理想依然无法实现。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在彼此对话中精神相遇、经验共享的过程,双方在理解的基础上参与互动,创生教学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因此,对话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它要求师生的共同主动积极参与。
4.追求对话教学评价的差异化、多元化
对话教学要有一定的评价标准,但是这一标准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追求评价的差异化、多元化。不同于传统教学评价中更侧重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对话教学评价更关注人的生命意蕴,重视人的完整发展。它“既关注对话的结果,也关注对话的过程;既关注对话的内容,也关注对话的意义。”[9]由此可见,对话教学评价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表现而不是理性知识的掌握,所以也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可即使操作困难,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自觉检验师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与精神的陶冶是否真正有利于师生生命意义的建构和共同成长。
成功的教学是能够真正让师生产生生命律动的教学,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学课堂多么热闹,花样有多翻新,而在于师生在对话中有多少情感交流,学生能从中收获多少生命体验。只有基于生命意蕴的对话教学才是现代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师生才能有完整的生命意义,也才能实现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董小英.再登巴比伦塔——巴赫金与对话理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8
[2]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58.
[3]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11).
[4]刘云杉.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J].教育参考,2002,(5).
[5]齐学红.走在回家的路上——学校生活中的个人知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2- 295.
[6]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7]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
[8]武秀霞.生命人的建构——让鲜活的生命放歌[J].现代教育论丛,2008,(5).
[9]李红恩,徐宇,余宏亮.对话教学的生命意蕴及其建构[J].教学研究,2012,(1).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