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效应在大学新生适应期中的运用
2013-06-08张红
张红
摘 要:许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学时都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是班干部,在学校是老师关注的焦点,在家是全家关注的焦点,进入大学后, 发现一切和以前都不一样了,接触面广了,自己也变得不起眼了,不再是老师经常关注的对象,家人也不在身边,由此可能会产生一系列心理上的失衡,导致厌学的情绪,严重者经常逃课、上网逃避现实,最后发展到不得不休学或退学的地步。基于这一现象,试图从霍桑效应理论得出的结果来讨论如何应对大学新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关键词:霍桑效应;新生;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29-02
一、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也称可为霍索恩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它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气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间工厂的名称,是一座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在实验过程中,研究者发现,工人的精神状态与生产效率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工人若精神饱满,精力充沛,生产效率则有明显提高;反之,工人若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生产效率则明显受到影响。由此,工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态度问题,逐渐受到工厂领导者的重视。霍桑试验的研究结果否定了传统管理理论对于人的假设,表明工人不是被动的、孤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不仅仅受工资的刺激;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不是待遇和工作条件,而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霍桑效应运用在学生管理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认为自己受到学校的关注时,其学习的积极性及与人沟通交流的愿望会大大增加。
二、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的主要表现
1.学习环境及学习方法的改变,使很多大一新生不适应
很多大学新生熬过了三年紧张的高中生活,当踏入大学校门以后,会发现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有着很多差别。尤其是在学习方面,有诸多不适。这主要表现在:学习压力大,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大多入学的新生,均肩负着父母乃至家庭的希望,学习的压力较大。在中学阶段,全国均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能够顺利考上大学,学校均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其情商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抗压能力等,均是很多新生不具备的素质能力。他们进入大学以后,面对众多课程、众多优秀同学、高强度的学习及高难度的课业训练,有时会表现得很无助。
大学的学习方法与高中时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区别。高中时,学习的时间基本上是由学校老师安排好的,没有太多时间与空间由自己随意安排,大多是被动地接受应试训练。而大学的学习,则是由自己支配。从被动接受突然过渡到主动安排,会造成很多新生不适应。
很多新生入校以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中学时代的唯一目标就是考上大学,具体考上大学以后做什么、怎么做却没想清楚。高强度的应试教育,造就了一批批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因而学习生活就显得无所适从。
2.与人沟通过程中表现出诸多不适应
现在很多90后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受家长的宠爱,在家庭中有着优越的地位。但进入大学以后,住的是集体宿舍,缺少了家庭中的关爱。这种渴望别人理解关注,希望别人照顾的想法在集体生活中却不容易得到。自我付出与渴望关爱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种落差,在那些生活自理能力差、性格孤僻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过度的高傲、自闭,会被集体成员逐渐孤立。
3.生活方式的改变所导致的不适应
现在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非常严重。进入大学的集体生活以后,个人主义观念严重。渴望独立自主的想法与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在集体生活环境中碰撞,在生活方式上导致诸多不适应。一方面,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自理生活能力薄弱,不懂得尊重集体,但另一方面,在内心又渴望得到别人的照顾。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会导致与别人的摩擦。若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现实问题,很容在心理上、生活上与他人发生冲突。
4.新生角色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不适应
很多新在中学时代是优秀学生,在学习上、工作上都是佼佼者,曾得到过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尊重与佩服。但进入大学以后,却发现身边的同学比自己优秀的大有人在。自己已经不再受到老师、同学的过度关注。别人的优秀,导致自我缺失,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失衡。
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造成了心理失衡
由于高考失利,或者填报大学志愿出现了一些问题,致使自己与理想中的大学失之交臂。而在现实面前却又不得不选择目前所在的高校。还有很多考生不喜欢被录取的专业。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失真,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这些新生,若自己不能很好地调节,或者不能得到外界的有效帮助,会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出现很多问题。
6.面对诱惑时所造成的不适应
中学时代的生活基本上半封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忙于学习,很少学生会着重考虑情感问题。但进入大学以后,看着花前月下的一双双情侣,内心也会渴望异性的关注。面对情感诱惑或者物质诱惑时,新生若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感情、学习与工作之间关系,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
三、霍桑效应在大学新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多大学生在初入大学的时候都会存在着种种不适应,无论是“好学生”,还是所谓的“问题学生”都需要我们及时教育引导,因为这种不适应每个人都会存在,只是不适应的方面存在差异和适应期长短存在差异。因此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应该深入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及时引导他们尽早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生活,避免一些问题发生,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
1.关注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情况并教会学生如何适应
辅导员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们即将面对大学生活,会有哪些问题。比如,新的独立的生活,新的人际关系,新的地域文化,新的校园,新生作息时间,新生饮食习惯等等,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这种困惑是我们辅导员首先要思考并及时解决的,通过开班会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对一些问题教育到位在一定程度上会避免一些问题发生。
2.关注学生学习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学生们已经习惯了高中填鸭式的教育,到了大学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他们很难在第一时间适应,很多学生都会存在一种不知老师在讲什么,不知怎么学的迷茫。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应该和专业老师在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宏观上告诉学生专业特色,专业前景外,更多的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学,应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做笔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此外,要有计划、有系统地阅读课外专业书,学会创造性地学习。
3.关注学生生活并教会学生如何自我管理
学生们早已习惯了,高中上学的时候班主任管,回家父母管的方式。到了大学没人管了,一下就自由散漫起来了,上课迟到、早退的、睡觉的、看小说的、甚至逃课的比比皆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制度的约束,要用严格的管理作为基础,让学生“打好底”把学生的不良习惯扼杀在摇篮中。
4.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并鼓励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
好的人生源于好的规划,在初入大学的时候,辅导员就应该引导学生第一时间做学业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通过实现自己的学习计划的方法进行自我管理。有的新生到了大学,就认为大功告成,只求考试60分,有的人为了追求“中学失去的快乐”开始放纵自己,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学习不认真,一心沉迷于无聊的活动中。这些人到了高年级才醒悟过来,但悔之晚矣。由此看来,大学新生早立志,确立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学生在完成学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在对自己和环境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着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给予相应的指导、调试。这样他们的大学生活就有了目标,有了前行的动力。
5.关注学生交往能力并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往
人际关系是困扰很多大学生的问题,良好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完善自我意识、心理保健的需要,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在交往中应坚持真诚待人、宽容待人、平等待人等原则,并掌握交往的技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同时害怕别人的指责。所以,交往中不要总是批评、指责别人,而应真诚地赞扬和欣赏别人。如果一定要批评人,也应先表扬后批评或者巧妙地暗示对方注意自己的错误。与人交谈时,要善于倾听别人的讲话,因为倾听本身就等于告诉对方: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是一个值得我倾听你讲话的人。这种对他人的尊重,无形中就会满足对方自尊心的需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加深彼此的感情。
综上所述,大学新生的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作为辅导员应该当他们的引路人,特别是对待适应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引导他们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方式,让他们懂得在大学生活上要自理、管理上要自治、思想上要自我教育、学习上要求高度自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顺利度过新生的适应阶段,减少出现问题学生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美]H·孔茨,H·韦里克.管理学:第9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
[2][美]F·泰罗.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3][美]H·A·西蒙.管理行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4]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5]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6]张厚粲,徐建平.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