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正的交流有无可能

2013-06-08薛永丽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共享心灵交流

薛永丽

摘 要:交流是现代人不得不面临的一种生存境遇,它已经成为我们奇妙的生命线,《交流的无奈》一书是与整个文化和时代的对话,作者彼得斯一方面回顾了历史,与前人对话,向死者表达敬意;另一方面,他提出了问题,希望后来人能以此为基础,继续探索以克服交流的困境。

关键词:交流;共享;心灵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58-02

《交流的无奈》一书是以5个历史时期为框架来研究所谓“交流”观念的沿革: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斐多篇》和《会饮篇》中的双向爱欲交流观;《圣经》中耶稣和使徒保罗的单向撒播观;中世纪神学中的天使交流观;近代哲学的精神交流观和19世纪招魂术的交流观;现代传播理论中的交流观。以这5个时期为基本框架,作者把哲学、宗教、科学、人文、技术、神秘主义思想(招魂术、心灵研究)糅合起来,一步又一步地粉碎了乌托邦的“交流”幻想。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为切入点来阐述对《交流的无奈》的一点思考。

一、什么是交流

作者在书中主要探讨了两种交流的方式:双向的对话与单向的撒播,前者在书中不同的章节提到了包括爱欲交流、心灵交流、对话、书信、电话等所有一对一的互动交流,这是交流的理想状态;后者指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人类历史的发展使撒播成为“我们的命运”,而凭借符号和机器进行的撒播,又如何保证意义跨越两个脑子成功地迁移?正是这两种失败的出现,给了作者立论的依据。

作者在书中分别以苏格拉底和耶稣为例,前者认为交流就像是情侣之间的爱,是一种灵魂的盘结,是一种“一对一”的对话,双方互惠往来。盲目的撒播会造成交流的失败,因此,他指出,在演讲的时候,也要清楚讲稿的内容和听众是否匹配。这种视野放大到大众媒介,我们可以看出,他眼里的大众传播不允许有不相关的、冗余的信息,是一种放大的对话,这对于我们目前的大众传播不得不说是一种挑战,它很难像人际传播一样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很难在亲近的互动中进行。同时,他对书写提出了批评,认为文字掩盖了人的个性与灵魂,也就是说,受者无法从中得出传者的态度、说话时的语气等等。因此,彼得斯说“对于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来说,媒介不仅是一个渠道,而且是一整套关系”,交流和爱情一样,需要两个人,需要两个人之间互相的关爱,我们可以看出,苏格拉底眼里的交流障碍来自于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所以,交流的成功要有手段的保障,一种如面对面、亲切、专一、问答式的媒介手段。

与之相对,耶稣则喜欢把交流当做广泛的撒播,“凡是有耳朵听我讲话的人,让他们听见吧”,也就是广种薄收,只要我把种子播撒出去,只要接受者有意志和能力接受,这就是公平的,有时候种子没有萌芽也不值得可惜,苏格拉底认为交流的前提必须是两个人的相爱,而耶稣的爱则是一种博爱,不追求回报的爱,信息的撒播比接受更有价值,馈赠的一方地位更高,这在现实的媒介中确实如此,大众媒介承担着向我们传达信息的责任,大部分时候是一种单向传播,但是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选择。

然而,苏格拉底与耶稣的分歧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他们有着很大的同一性,在他们看来,交流的手段极其重要,交流的失败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心灵没有结合,也不是对于他者的排除与厌恶,而是手段的问题,只要我们能找到一种合适的手段,交流就可能实现。

二、交流为什么会失败?这种感觉从何而来?——以招魂术和“死信”为例

彼得斯对招魂术和天使学的描述,实际上是一种对交流中人的局限性的揭示,看起来我们无论如何也没办法突破肉体与符号的限制,在大众媒介高度发展的时代,远距离的交流已经成为现实,像天使、圣灵一样的无隔阂的交流仿佛近在咫尺,与死者的交流也成为可能,然而事实是“解释是绕不开的”,语境对意义有决定作用,受者的解码有时候与传者并不对应,文化折扣就是如此,“死信”也是如此,而且大部分时候,传者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持续不断地传达信息,于是,交流变成了梦魇,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所以,人类自以为的这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是想当然。现代社会,大众媒介的传播机制正如催眠术一样,为我们制造着心灵和谐的假象,使大众屈服于各种政治和商业目的,而我们沉浸在它所制造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死信”讨论的是人际交流特有的病态——身体之间的关系,“死信”对于当事人和外人的意义有着天壤之别,并非一切意义都是公共的、普遍的,“死信处”处理得是物质而非精神,在那里“死信”所蕴藏的思想被抹除,人际交流也是如此,绝对逃脱不了物质的体现。作者在这里仅仅提到了双方联系的断裂,但在书中他也提到了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詹姆斯说,我们每个人都把宇宙分为两半,而且用同样的“我”与“非我”给这两半命名。个体意识的相互隔绝,成为人类既定特征。“思想之间的割裂,是自然界最绝对的割裂。”既然如此,邮寄信件变“死信”也许是无意的结果,日后可能还有补救的机会,但是,按照詹姆士的“我”与“非我”之界限,交流中的“死信”就是必然规律,任凭主观努力也是无济于事,因为没有人能在“割裂思想”之间铺设桥梁。

由此可以看出,彼得斯对于交流失败的讨论集中在两个方面:对大众媒介的怀疑以及人自身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交流的成功?过去是指跨越中介的身体去触摸一个人的灵魂,到了电子媒介时代,就是跨越中介的灵魂去接触到另一个的身体。彼得斯在谈到广播时,认为虽然大众媒介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弥补面对面交流的缺失,来模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完全复制的,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也应该能感觉到这一点,当听到广播里的一首歌时,我们不知道它是真的有人在唱,还是提前录制的,这样的交流是不公平的,我们不知道电磁波的那一头在发生着什么。彼得斯的说法体现了他对媒介的不信任,“这些新媒介号称使我们更加接近,可是它们只能使交流更加难以进行”,因为技术的更新使精神与精神的接触实现,视觉和听觉被复制,但是无论媒介如何努力,触觉是很难复制的,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一个“没有肉体的幽灵世界”。彼得斯说,“如果没有人的接触,真正的社会不会存在”,这就是说,交流的时候人是否再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与杜威社区的形成具有一致性,人只有在真正的参与中才能延续社会以及形成民主,而不是躲在媒介背后一言不发。

但是,作者明确地指出,无论如何,交流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于人自身。我们不可能像天使一样“心有灵犀一点通”, 个体意识是相互隔绝的,“人与人之间豪猪似的不可接触性”是人类既定的特征,“我”与“他者”之间总有着无数的障碍,我们在交流中使用的符号、意义在不同人、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解码,符号是晦涩的,我们无法保证自己的言行在对方的心里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彼得斯认为,即使是爱欲式的面对面交流,所使用的也是对话的碎片和断续的连接。因此,你心中想到的对象,也许永远不能够和实际的伙伴完全一致。因此,“我们的互动不可能是思想的交融,最多不过是思想的舞蹈;在这个舞蹈的过程中,我们有时能够触摸对方……衡量交流的尺度应该是行为的成功协调”。

作者对以上两方面的论述贯穿全书,也呼应了在绪论里提出的战后两种话语形态:“技术说”和“治疗说”,但是在本质上,他认为这两种学说都没有看到心灵交流难以驾驭的方面,也没有看到交流涉及的人的生存状况。他的论述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仿佛人类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交流,然后这并不是作者的意图。

三、交流是如何可能的

就像社会学是解释“社会如何可能”的学问一样,传播学是解释“交流如何可能”的学问,交流的失败并非必然导致悲观的结论,彼得斯再三重申:“交流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是孤魂野鬼,渴望搜寻灵魂伴侣的孤魂野鬼;而是意味着我们有新的办法彼此联系,共同开辟新的天地。”作者在最后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就是“手拉手”,而不是“心连心”。他说,“我们的问题不应该是:我们能够交流吗?而是应该问,我们能够相互爱护,能够公正而宽厚地彼此相待吗”,毕竟我们不可能彼此完全相同,只要我们“手拉手”,不因为心灵不能交融就拒绝拉手,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人感受到关爱,而并不需要原原本本地再现自我。

在现代社会,人已经失去交流的自由,被一大堆媒介限制在固定的模式里,人和社会仿佛已经消失在媒介中,如何让交流成为可能?一方面,我们需要从人的实践出发,通过交流来重塑这个媒介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媒介即人的延伸,我们可以通过媒介来反观交流的问题,关注媒介化社会中交流的真实性问题。

四、总结

彼得斯认为,对交流问题的思考,不仅能够训练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而且能够培养我们如何与他人生活……20世纪传播学的关键问题是我们与他者的交流能够走多远多深的问题,是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够接受这样一个观点的问题“照人本来独特的面貌来看待每一个人”。这本书的独特的视角和叙述方式使其从关于传播史的著作中脱颖而出,作者以时间的维度梳理了文学、史学、哲学、玄学等中的传播问题,高度赞扬了“亲临现场”式的交流,这正是作者的崇高理想,不仅出于对成功交流的渴望,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

《交流的无奈》对于传播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本书为我们描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宏大视野,批评了媒介乐观论,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传播学研究敲响了警钟,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也许如何在媒介化社会中进行人文关怀正是彼得斯想要提醒我们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殷晓蓉.“交流”语境下的传播思想史———解读彼得斯的《交流的无奈》[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王京山,李新妞.解读彼得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3).

[3]胡森林.放弃交流的幻想——读彼得斯《交流的无奈》[J].新闻与写作,2005,(1).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共享心灵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冬日苏格兰 震撼心灵的美
交流平台
美味下饭剧,胃与心灵的治愈
唤醒心灵
交流平台
挂羊头卖狗肉的“共享”营销
图书馆与出版企业数字资源共享的环境因素分析
心灵小语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