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困境及对策建议

2013-06-08王碧薇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对策和建议中国文化走出去

王碧薇

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我国实行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文化走出国门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诸多成就,贸易额连年增加、各种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但是在涨势可喜的现状背后,中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压力和困境。提高我国文化走出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政府角色;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文化输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产业;困境;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50-02

不同民族会创造出不同的文化。民族之间的交往既是人口与商品的交流,又是文化和观念的交流。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兴起,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走向改革开放,在外国文化和科学技术等进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开始敞开国门走向世界。并且,随着我国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塑造好中国形象,便成为当今中国思想界和文化界的重要议题。我国政府也把中国文化的输出作为文化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就中国文化走出去所面临的现状、困境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困境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强的对策和建议。

一、我国文化走出去现状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过脚步,但是改革开放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引进来”“走出去”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的文化输出开始了一个新起点,开启了一个新纪元。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中国进行对外文化贸易输出迎来新的时机。在经济上,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以文化贸易、输出文化产品的形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之路,日益强盛的国力为文化的繁荣和交流创造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这一广阔而醒目的平台使中华文化终于可以向世界优雅地发声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贸易发展迅速。影视、动漫、出版、新媒体等等已经形成规模,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和提升。从2001年到2010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规模分别增长了2.8倍和8.7倍,图书版权的进出口比例也从2003年的9:1下降到了2010年的3:1。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9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 052亿元,占同期GDP的2.75%,而在2012年第九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提到我国2011年的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将达到3.9万亿元,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3%。这些都表明我国的文化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和丰硕成果。看到取得成效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当忽视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链不完善、创新能力不强、中国文化特有属性有待凸显。从横向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远不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取得的成就也还无法扭转我国现在文化贸易逆差较大的现状。

在文化内容层面上,我国有着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对外文化传播中带有独特的中华印记。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也是将中华文明传递出去。我国进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对外文化项目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交流、互访频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宣传活动,包括开展对外文化合作、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对外中国文化教育培训等。这些活动的开展都大大增强了我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与其他各国的互动,互通有无的过程也使得中国文化更容易走出去、被接受。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无论是在经济贸易方面还是文化本身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收获颇丰,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在进步的背后还有许多困境尚待解决,走出去还有很大的空间和潜力尚待挖掘。

二、我国文化走出去的产业和文化困境

虽然我国在目前的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收获了很多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文化输出结构、规模、经济价值、影响力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有着发展的局限和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很难做到全面,因此笔者着重从经济(文化产业)角度和文化自身的本质和规律这两个方面进行困境分析。

1.我国文化产业不完善,输出能力和水平有限

在产业结构、产品输出、国际影响力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链不完整,没有形成从创意到研发到形成产品到包装宣传到出口贸易再到提升附加值这一整套完整的产业链,大部分是文化企业各自为政,进行小规模输出,缺乏大规模集群效益。同时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不足,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不强。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但是这种积淀在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需要自我的认同和对市场的清晰把握,而我国的文化产品恰恰缺乏这两点。首先是自我的认同,只有对自身的文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自信,才能有资格谈文化走出去,只有将本国的文化充分融入产品当中,才能谈及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才能让别国信服。其次在市场的把握和产品的质量上,中国的文化产业缺乏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闭门造车,不考虑国际消费者的接受习惯和喜好成为了文化走出去困境中的重要因素。目前对外输出的中国文化产品主要集中于负面或者缺乏创新的产品,比如反映中国封建社会落后、社会黑暗的电影、影视、文学作品、民家杂耍,缺少真正体现中国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的产品,也没有展示出日益强大的中国真正拥有的先进文化。文化输出需要文化精品,只有品质保证才有可能产生国际影响力和附加价值,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仅仅停留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

2.文化的固有本质和规律必然导致文化对外输出中存在壁垒和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主要文明在各自封闭发展了数千年之后开始走向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文化开始成为人们相互识别的标志和标准,“人们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他们认同于部落、种族集团、宗教社区、民族,以及在最广泛的层面上认同于文明。” 文化成为凝聚人也是隔离人的重要工具和载体,文化也成为当今世界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间的冲突显然不能被忽视。不同文明有着各自的信仰、价值观、习俗习惯,这些都将在此文明圈里的人与外面的隔离开,形成一种特有的标识。而在圈里的人,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产生对自我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外来文化的排斥感,这就造成了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不同文化在本质上的隔膜、自我保护意识和潜在的冲突使得人们对外来文化天生存在敌对情绪,同时文化的分裂力量同统一力量一样,都具有强大而无形的影响力。

同时,文化产生的不同地域也造就了文化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天生存在的,形成文化交流中的壁垒和障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文明之间因其产生的土壤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特点,比如中华文化生态由半封闭的大河大陆型生态环境萌生,而西欧文化源自开放的海洋型环境。这两种文明之间存在众多差异,人们的价值观取向、行为方式可能会在交往中不断碰撞,需要磨合才能更好地推进交流。

从经济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看,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确实还存在许多困境,如何克服困境,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思考难题。

三、关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对策和建议

1.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文化产品的输出水平和能力

首先要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的产业链条,分工明确、产生集群效益,创造名牌龙头企业,形成一整套从研发到包装宣传再到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同时,现如今是“内容为王”的时代,如何将有着五千年积淀、创造了灿烂文明的中国文化更好地传递出来,选择怎样的载体形式、选择怎样的内容角度进行输出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的文化产业需要摆脱“世界工厂”的名号,认真分析市场,准确定位,真正生产出“中国创造”的适销对路的优秀文化产品。

2.政府转变角色:从园丁变为掌舵者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和走出去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优惠,因为这是我国在长期计划经济和缺少健全行业法律法规情况下的选择。但是现如今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越发成熟,这样的国情已经不再需要政府像园丁一般呵护在温室里的对外文化产业,相反,此时政府更应当扮演掌舵者的角色,掌握文化产业这条大船在波涛汹涌大海中的航行方向,带领中国的文化产业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3.提高自身文化的认同,让真正的精品文化走出去

中华文化不仅仅是京剧、民间杂耍,它博大精深、意蕴深厚,从儒家的“仁”到道家的“天人合一”,从秦始皇兵马俑到明清故宫,这些中华民族文明的结晶都需要打上鲜明的中国标签被传递出去,这些文化我们理应认同,理应让它们展现在世人面前。

4.文化输出要选择合适的方式

经济贸易投资间的相互作用、各国间的互通有无并没有使得人们在文化间的差异变小,相反,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文明的、社会的、种族的自我意识加剧了。这与社会心理学上的社会差异理论的结论相一致,人们总是根据自身与别人的不同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而不是寻找相同。因此,如何尽量减少我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的文化阻力和敌意成为我们必须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我国一直强调和平崛起,近日在《广州日报》对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访谈中他提到:不要总是提“崛起”,这可能就是招致骂声的一个原因,崛起本身就暗含突然性,而且还会损害别人利益、损人利己。从这一点我们可以吸取到教训,在文化输出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及措辞,充分了解输出国的接受习惯和接收方式,用潜移默化或柔和的方式进行文化输出,而不是采用容易让人产生怀疑、歧义或者使用带有侵略性、占有性的字眼进行对外文化传播,避免不必要的壁垒和敌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港澳台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0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乔纳森·弗里德曼.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5]郭镇之.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6]曲慧敏.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7]萧盈盈.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现代传播,2012,(1).

[8]邓显超,孙连红.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J].党史文苑,2011,(18).

(责任编辑:杜玲)

猜你喜欢

对策和建议中国文化走出去
山西省创业创新促进就业的政策执行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关于美联储加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探讨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职业学校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