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别差异在照护者中的表征、分析及社工介入

2013-06-08张杰薛新娅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

张杰 薛新娅

摘 要:通过对重生行动照护者问卷的数据分析,认为唇腭裂患儿照护者的性别差异对他们的态度和照护行为等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基本态度、照顾的角色分工、社会支持方面。社工实务应在分析这一差别的基础之上展开,着重提升对女性照护者的关注、坚持需求为本原则,给予照护者最大的支持。

关键词:性别差异;照护者;社工介入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67-02

性别领域的研究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达尔文生物视角下的性别选择理论、弗洛伊德心理学层面的性别定向研究、西蒙·德·波伏娃以社会平等为依托的女性主义理论[1]等均与性别相关。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思想影响和桎梏着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性别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均表现出了异同,有其鲜明的特点。那么,性别差异是否也影响着唇腭裂患儿照护者这一特殊群体?差异是什么?社工如何据此选择介入方法?本文即以重生行动为例探讨这几个问题。

一、关于重生

重生行动,全称“全国贫困家庭唇腭裂儿童手术康复计划”,是民政部与李嘉诚基金会在全国范围内合作实施的大型公益项目。重生行动给予无法承担唇腭裂儿童矫形手术费的家庭医疗支持,让唇腭裂患儿早日康复,在社会中释放生命的能量和精彩。另外,项目秉承“医疗—心理—社会”的综合救助理念,通过“家长互助关爱小组活动”构建朋辈支持,为患儿家长解忧缓压,给予他们信心和动能。

二、性别差异在患儿照护者中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我们对患儿的照护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收到有效问卷174份,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患儿照护者在对孩子的态度、看护中承担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因性别不同而存在异同。

(一)在对孩子的基本态度上

1.患儿病情对女性照护者心理打击较大

从调查数据来看,第一次见到孩子时,表示“震惊”、“伤心”、“备受打击”的女性比例均高于男性,孩子的病情对女性照护者的心理打击较大。另外,女性接受这一现实的速度相对较慢,三个月后能够接受孩子病情的女性占33.3%,男性为39.5%。

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社会生活中人们常用“坚强、果敢”等词形容男性,而用“温柔、娇弱”等彰显女性特征。社会普遍认为,女性在心理承受能力上比男性稍差,因此在看到孩子的病情时内心情绪波动也会较大。其二,接受调查的女性中70.1%为20到40岁之间,多为患儿的母亲。有更多的爱就有更多的期待,脐带所联结的不仅仅是母子的身体,更有着血浓于水、震撼人心的神圣情感。母亲往往对孩子倾注了更多的爱与期待,当巨大的反差出现时带给母亲的震惊与伤心便是可想而知的。

2.女性照护者养护孩子的态度更为坚决

虽然女性在初见孩子时受到了更大的心理挫伤和打击,但是养护孩子的决心却更大。有7.4%的男性认为“这孩子是一个负担”,17.3%曾想过遗弃孩子但没实施。而女性在这些选项上的比例较低,分别为4.3%和16.1%。且表示对孩子“像正常孩子对待”的女性有53.8%,高于男性的45.7%。这都说明虽然承受了更大的心理负担,但是女性照护者对孩子不抛弃、不放弃的态度更为坚决。

这一点在访谈中也能体现出来,许多女性表示“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就算别人都不心疼,我一定不能放弃”、“她小小的身体从我的身体分离出去的那种感觉是不能忘记的”等,正是由于这种母亲情怀,使得许多女性照护者在面对唇腭裂的孩子时更为坚强,养护和照顾孩子的意志更为坚定。

(二)在照顾孩子的角色分工上

1.女性是孩子基本生活的主要照护者

在一般家庭中,女性承担着更多照顾孩子的责任,唇腭裂患儿的照护情况也与此吻合。调查显示,每天照顾孩子6小时以上的女性占59.1%,男性仅占39.5%。且有52.6%的女性和44.4%的男性都认为女性应当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付出更多,甚至是在医院、服务机构、学校的照护者性别选择上,调查对象也更偏重于女性。

这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男女角色分工有很大关系。一直以来,“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着中国社会,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更多的女性开始走入社会寻求自身发展,但是这种大的格局仍然未打破。很多家庭中,男性主要为生计奔波,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而女性往往饰演着操持家务的角色。另外,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在照护孩子上更有优势,多数人认为女性在照护孩子时更为细心,能够较好地照顾孩子。

2.照顾孩子的具体分工不同

在照顾孩子的分工上男性和女性有所不同,孩子的日常生活及游戏玩耍等主要由女性照护者负责,而男性则在提供花费等大项上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基本生活方面,女性的照顾比例为72.9%,远高于男性的23%。而在提供孩子花费方面,女性的比例为24.1%,男性为71.3%。另外,相对于日常生活及游戏玩耍,女性的照顾比例在家庭教育和孩子看病两项有所下降。可见女性承担的往往是简单琐碎之事,而在需要文化素质和外在社交能力的方面稍显孙色。

这一特点与女性的家庭地位、文化素质等有密切关系。由于女性长期在家中操持家务,尤其是调查对象中87.4%为农村户籍,农村妇女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教育、知识内化等方面常常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女性在这些方面对孩子的照顾有所减少,更多地倾向于基本生活的照顾。而男性是家庭的经济供养者,也是孩子花销的主要提供者,同时由于长期在外工作,对社会的了解度及社交能力比女性强,在孩子教育和治疗上的优势便凸显出来。

(三)在社会支持上

1.从女性中得到的支持较多

在调查中,53.4%的人表示与其他患儿的母亲互动较多,与祖母外祖母8%的比例也高于祖父外祖父2.3%的比例。由此可见,调查对象与患儿家庭中的女性成员互动较多,得到的支持也较男性成员大。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一则女性是患儿基本生活的主要照料者,会有经常性的心得、经验交流,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且女性之间能够更容易更快速地取得彼此信任和共鸣。二则由于女性拥有时间较多,往往是孩子医疗手术的陪同者,我们在访谈过程中见到的多是患儿母亲、祖母或外祖母,这个客观条件也使得女性照护者之间的沟通较多,得到的支持自然也就较多。

2.社工得到照护者的初步认可

调查表明,照护者从家人和政府那里接受的帮助最多。另外,不论男性和女性照护者,多数是认可社工介入的。其中有61.7%的男性和55.9%的女性照护者认为需要社工的支持,表示“不需要”的男性仅占13.6%,女性14%。在“希望从社工处得到什么帮助”一题中,照护者最需要的帮助依次是语音训练、情感支持、教养方式。

目前大陆社工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公众对其的知晓度很低,遇到事情时较为依赖家人和政府。在小组活动中,我们专门对工作人员身份和“社工”做了简单介绍,提高照护者对社工的认识,得到了多数组员的认同,支持度也有所提升。在照护者需求中,语音训练排在第一位,这与我们从个案访谈和小组活动中得到的信息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语音训练技巧的重要性。

三、照护者的社工介入

上述分析发现,照护者在对孩子的基本态度上、照护分工上、社会支持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别差异,且社工的介入已被认为是必要的。那么,如何参考性别差异对照护者开展专业服务呢?本文做了以下思考。

(一)提升对女性照护者的关注

首先,开展女性小组。女性往往在孩子的病患上承受了更大的打击,为此我们可以成立专门的妇女支持小组,建立朋辈支持。她们拥有同样的女性特点、心理伤痕和支持需求,在这样一个朋辈群体中更容易表达出真情实感,得到情绪的发泄和舒缓。心理学家毕淑敏在《拯救乳房》一书中就提到了相似的支持小组,几个乳腺癌患者在一个小组中,不必担心自己的“异样”,可以将隐藏在心中的痛拿出来分享,情绪便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得到释放[2]。

其次,擅用优势视角。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者案例分析和实务中应当具备的视角,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强大的潜能,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就能发现案主的资源和优势[3]。社工在唇腭裂患儿照护者的服务过程也应秉持这一视角,引导和启发照护者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以增强信心。家长支持小组也证明了优势视角的效用:有位患儿母亲含泪讲述孩子的懂事;多位患儿家长在播放NICK视频时为之动容;唇腭裂患儿中的优秀学子故事展示与分享也鼓舞了许多家长。

(二)“需求为本”,使照护者各尽其能

第一,迎合案主需求。社会工作强调以案主需求为本的原则,对患儿照护者的服务也不例外。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照护者的需要依次为语音训练、情感支持和教养方式。因此,我们的实务操作也应该以这几方面的需求为准,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语音训练是许多有腭裂症状的患儿照护者所亟须的,社会工作者可以进行相关的医务信息采集,在活动中加入此方面的信息。另外,可由专业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讲座培训,与我们合作的西京医院即有一位专业的语音治疗师,二者的配合事半功倍。

第二,关注角色分工。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男性和女性在患儿照护上各有优势,女性在患儿的基本生活照顾、喂养技巧、术后护理等方面见长,而男性则在教育、语音训练等方面占优。对此,我们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也应该遵循这一规律,发挥不同性别照护者的长处,在活动中多多发掘和提升男性和女性各自的照护技能。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男性和女性存在照护任务的分工,但是我们在活动中应鼓励男性多参与孩子的照护,改变他们“女性应该承担更多”的意识。一方面能够帮助女性分担压力和烦恼,另一方面,尽量多地和孩子接触可以加深亲子关系,一个强大的精神支柱可能会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0-136.

[2]毕淑敏.拯救乳房[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8:125-180.

[3]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1.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
提高相对贫困识别质量:性别差异视角下多维动态测度及分解
不同任务类型中性别差异对外语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
性别差异研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性别差异及解决策略
交际中的性别语言差异
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性别不平等
大学生“三生教育”的性别差异分析
角色刻板印象和性别角色对运动的影响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决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