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手段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实证研究
2013-06-08吴建喜洪长清李可可余晓惠
吴建喜,洪长清,李可可,余晓惠,马 勇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Hubei University,Wuhan Hubei,430062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临床上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伴随生理性不适,因重复使用网络导致的慢性或周期性着迷状态,且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心理依赖[1]。
多数大学生处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阶段,加上脱离父母监管和缺乏自律能力,通宵达旦沉湎其中,患上严重的网络成瘾症,对个人健康、学业甚至社会造成巨大危害。2007年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中断学业的大学生中有80%都是因为网络成瘾[2]。江苏一高校劝退的113名大学生多数因染网瘾。厦门晚报曾说“网瘾的危害不亚于第三次鸦片战争”[3]。体育具有健身功能是无容置疑的,但其强大的健心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大学生网瘾患者。
1.2 研究方法
以“网络成瘾”、“大学生网络成瘾”、“运动干预”、“体育手段”为关键词,检索中文期刊网、优秀硕博学位论文数据库近5年的文献,查阅相关论文和眉头报道近50篇。
1.2.2 数理统计法
所有计量资料均以平均数±标准差(X±SD)表示,采用SPSS 1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显著性水平取P<0.05,非常显著性水平取P<0.01。
1.2.3 实验法
1)实验对象的选取。选取湖北大学经“网络成瘾诊断问卷测评”具有网络成瘾症状的1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其中8人为实验组,剩余8人为对照组。运用心理症状诊断量表SCL-90心理症状诊断量表监测其心理状况,经T检验处理P>0.05,差异均不存在显著性。
2)检测工具。①网络成瘾诊断问卷,采用美国精神病学博士金伯利·杨(Kimberly S.Young)制定的量表,该量表项目较少,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共10题自测量,所有问题的回答均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记分,1-5分别表示从不、很少、有时、经常和总是。答一个“是”得一分,总分5分以上(含5分)说明网瘾很大,8分以上需要诊断是否患了IAD[4]。②心理健康状况量表,运用美国L.R.Derogatis编制的心理症状诊断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即SCL-90)监测心理状况,共90个问题(症状),反映了9个因子(精神症状群)的现实情况: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每项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级评分,1为从无、2为轻度、3为中度、4为相当严重、5为严重;以各因子得分来评定有无自觉症状及严重程度[5]。
3)体育干预手段设计。体育手段遵从运动处方的设计原理、方法以及要求,包括具体锻炼内容、锻炼强度、每次锻炼时间、锻炼频率、运动情景设置和注意事项等内容[6]。在确定锻炼内容时,综合考虑现有实验条件、实验便利性及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与兴趣爱好,参考相关教材、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并征求多名专家意见。设计的练习包括:篮球技术战术练习与比赛、体育舞蹈学习与训练、羽毛球技术战术练习与比赛(见表1)。对锻炼强度的确定以心率控制运动强度(220-年龄)为最大心率,每次锻炼强度选在个人最大心率的60%~75%之间,根据实验对象的实际情况,每次锻炼强度为130~150次/min。每次活动时间在40~60min之间。本研究实施运动处方的持续时间规定为14周,锻炼频率为每周6次。
表1 体育手段干预策略
4)实验方案。采用实验组、对照组横向对比的方法,实验前对实验组、对照组同时施测,即前测;对实验组采用自编体育手段(见表1)干预,实验间不再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14周后进行后测。实验结束后再次运用“网络成瘾诊断问卷”、“心理症状诊断量表”测评研究对象状况。
监测数据还显示,9月WTI原油均价为69.35美元/桶,环比上涨1.0%,同比涨幅42.6%;布伦特原油均价77.23美元/桶,环比上涨6.8%,同比涨幅41.9%;迪拜原油均价75.86美元/桶,环比上涨5.5%,同比涨幅45.5%;胜利原油均价67.96美元/桶,环比上涨5.0%,同比涨幅39.4%。上述四地原油9月平均价格为72.60美元/桶,环比上涨4.6%,同比涨幅42.4%。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干预前各分组同质性检验分析
2.1.1 干预前各分组SCL-90量表同质性比较
为减少抽样误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证明本实验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实验前两组的SCL-90量表自评总分进行同质性比较(方差分析),其中α取0.05,计算结果为P>0.05。如表2所示,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被试实验前同质,对照组与实验组均来自同一水平的群体。
表2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表
2.1.2 干预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网络成瘾症状比较
如表3所示,实验组干预前后SCL-90量表自评总分及阳性项数据呈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经过14周体育手段的干预,网络成瘾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改善效果,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症、抑郁、焦虑等症状均有一定缓解。经过网络成瘾症状测评,结果显示干预后成瘾症状在减轻(见表4)。
表3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健康状况对照表
表4 干预前后网络成瘾症量表测试结果
2.2 讨论
2.2.1 产生归属感,获得交往需要
在网络成瘾患者中,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没有归属感是迷恋网络的最大原因。归属感越差,网络成瘾倾向越严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这一需要,才有可能“自我实现”。缺乏归属感的人会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进而逃离现实,进入网络虚拟世界,遇到些与自己有同一兴趣和爱好的人,获得心灵的慰籍和一定归属感[1]。
在篮球集体游戏、体育舞蹈、羽毛球等运动中,各成员在完成过程中彼此交流感情、沟通信息、增强交往,促进相互了解、信任、谅解、互助互爱、共同提高。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学正常交往、融入运动团体中,获得认同,克服人际交往的敏感症,摆脱与人交往中不自在感、自卑感等心理障碍,产生交往和获得归属感需要,走出网络虚拟社交圈,回归到现实人际交往中。
2.2.2 产生运动快感,代替网瘾快感
有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能使人获得强劲的快感,这些快感主要有:1)匿名快感;2)人际互动快感;3)文本互动快感;4)操作行为快感;5)逃避快感。网络成瘾者正是对网络行为所带来的这些情感体验甚至是精神反应感到迷恋[7]。
体育运动也会产生快感,被称为运动愉快感(enjoyment),甚至给锻炼者带来“高峰体验”,其对个体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表现为满足、愉悦、舒畅、能力感增强和积极参与活动等,是一种心理的流畅状态[9]。在篮球和羽毛球运动中,通过跑、跳、投来促进肌肉兴奋,将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引起神经兴奋使情绪高涨,提供转移注意力、宣泄郁闷情绪的机会,从跑、跳、投中获得喜悦和乐趣,达到驱散不良情绪困扰的目的。体育舞蹈是融体育、艺术、音乐、舞蹈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被人们称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体育舞蹈通过优美明快的音乐,活泼愉快的练习方式,调节了人的心理活动,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转移和消除,获得身心愉悦的运动快感。
这种快感与网络成瘾快感给人的情感体验十分相似。体育运动是在现实世界里的行为,它带来的愉快感更真实、和谐。因此,体育干预对网络行为的心理体验具有替代作用,可减少或消除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对网络产生情感体验的迷恋。
2.2.3 转移兴趣,代替网络依赖
网络能满足大学生探索知识、实现自我的需要;能满足大学生宣泄情绪、逃避现实的需要;能满足大学生寻求满足、猎奇刺激的需要[9]。久而久之,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形成习惯,逐渐成瘾。
篮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运动将技术与技巧、速度与优美、力量与精神融为一体,赋予人们无限启示与动力。它能使网瘾患者收获喜悦、满足、向上的力量及坚毅品格,收获身体和心灵的双重健康,同时培养其勇敢顽强、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质和竞争、团结、协作的社会意识,在运动中学会保持自信乐观、永不放弃、全力以赴、不留遗憾的良好心态,体会在奋斗中展现自己的同时享受运动和竞争乐趣,实现转移网瘾兴趣、运动代替网络依赖的目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篮球游戏、体育舞蹈、羽毛球运动等体育手段的干预,使患者产生归属感,获得交往需要;产生运动快感,代替网瘾快感;转移兴趣,代替网络依赖。
3.2 建议
在体育手段干预过程中,运动情景设置尤为重要,因此,要组织好运动团队的配合,要求团队中有异性学生最佳。若在实施体育干预手段时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即行为疗法与认知疗法相结合,效果更佳。
[1] 薛云珍,卢 莉.网络成瘾的形成表现及机制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03(8).
[2] 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国内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成因研究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
[3] 于衍治.团体心理干预方式改善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可行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
[4] 于美军,李海红,高秀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成因及治疗[J].大庆社会科学,2010(5).
[5] 陈 侠,黄希庭,白 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6] 李 立,陈玉娟,张 岩,等.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网瘾干预效果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8).
[7] 宋 珺,杨凤池.网络成瘾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11).
[8] 刘映海,丹豫晋.锻炼心理学视角下网络成瘾心理归因及干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8).
[9] 吴汉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