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计算机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

2013-06-08汪世杰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入校新生分层

汪世杰

( 九江学院信息学院 江西九江 332005)

1 问题与现状

教师在进行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发现许多内容不少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过,因此出现厌学逃课现象,如果继续按照原来教学模式,必将会出现重复教学、浪费资源等一系列问题。当下又是教育部、财政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关键时期,其中总目标第二个方面要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突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1]。

图1 入校新生学习计算机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新生计算机水平不一。较好地掌握了Windows、Word、Excel 和网络基础知识的新生,多数来自省城地市经济较发达地区,较好地落实了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部政策[2]。而了解一点计算机知识或没学过的,基本上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县城和农村。因此,入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存在明显差异,水平不一。

调查表明,学习需求与教学模式不相适应。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就希望进入大学后,学习新的、更深的计算机知识,而没有计算机知识的学生,希望从零开始开展计算机教学,两类学生如果按同知同步、千篇一律施教,很难同时兼顾两方期盼,于是现实呼唤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顺应形势。

专业培养需求与计算机课程不相适应。众所周知,不

为了分析问题,探讨原因,课题组设置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问卷”1 套,即《关于入校新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情况问卷》 《关于教师的调查问卷》《关于学习计算机近一年学生问卷》,分别向入校新生、学过一年的学生及任课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见图1、图2。由图可看出,约50%入校新生以前基本上学习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相当任课教师对目前教学现状表示不满意。

图2 计算机公共课程任课教师满意度情况

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方案也就不同,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和特点是不同的。以往一些高校采用相同的教学要求、大纲、教材、教学计划乃至相同的试卷,缺乏针对性,与专业培养需求相当不相应,很难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

计算机应用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应。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飞速发展,在社会应用越来越广,在各个领域都有用武之地,但要求千差万别。如果高校计算机教学,继续沿用过去千篇一律教学方案,培养计算机单一应用能力,就很难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客观需要。

因此,为了克服重复教学,实现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无缝对接,更好地适应各种需求,提高教学效益,要尽快地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2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

2.1 模式建立

课题组紧扣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存在的两个最突出问题,一个是纵向上与中学无缝对接的教学问题,另一个是横向上更加适应专业需要的教学问题,建构了分层分类教学模式,如图3 所示。

分层教学模式是根据入校新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在全校范围内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多个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发展和提高的教学模式。分类教学模式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为其选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使学生能够尽量得到适合其自身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

2.2 实施策略

2.2.1 分层策略 将所有入校新生按其计算机水平进行分层,一个是以全校为范围进行,另一个是以班为范围进行。前者要动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学生所在二级学院等几乎所有资源,推进成本较大,是全局性策略;后者是局部性策略,相对较容易推进。

2.2.2 全局策略 面对全校新生组织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分两个层次,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分初级班和高级班,开设一门必修课程《计算机基础》。初级的教学从零开始,每周课时比高级的多1个课时,讲解详尽。高级的从已有的计算机知识开始,先复习学过的知识,然后讲授新内容,注重深度与应用。

2.2.3 局部策略 面对一个班组织摸底考试,根据成绩分两个层次,对应甲、乙两个部分,上课时分左右方阵入座,左边基本学过的学生,右边几乎未学过的学生,授课安排以右阵为主,兼顾左阵,左右互动,左问右答,左辅右学,共同进步,见图1。

2.2.4 分类策略 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分理工、生命与医学、非艺体类、艺体类,根据各类专业培养需求,开设不同计算机提高课程。部分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还开设更贴近专业的计算机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1 门必修技术基础类课程,分别设立4 门课程供选择,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2.3 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水平现状和培养目标,按照分层分类模式设计要求,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学时、学分、及重点内容,见表1。

图3 分层分类模式

表1 分层分类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具体要求

3 教学成效

通过分层分类教学模式的实践,不仅教师教学增强了信心,学生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详见实验班级成绩登记表截图(见图4)。

通过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实现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与中学无缝对接,克服重复教学与资源浪费,提高教学实效。实现了高校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更加适合学生专业特长的需要,加强了计算机技术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及未来工作的工具,使计算机知识更好地与专业知识相融合,助推了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教师科研能力、理论水平,培养团体协作精神,把握教学规律与发展方向,创新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并且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去学习最多最新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水平。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践,使得本科文科生有机会学习结构化语言,在用计算机解决各类问题进行程序设计与实现中,培养学生具有形成问题、建立模型、给出算法、编写程序、调试修改等方面的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结构性、准确性、求异性、灵活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更好地贯彻落了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1]汪世杰,吕小蕾,张广顺. 本科文科《程序设计》教学对“质量工程”建设的促进作用[J].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 (6) : 115.

[2]教育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教基[2000]35 号) [EB/OL]. http: //www.moe. edu. cn/edoas/website18/level3. jsp? tablename=725&infoid=5599. 2000 -11 -14

[3]汪世杰. 本科文科计算机教育与中学对接的调查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0,94 (5): 118.

猜你喜欢

入校新生分层
重获新生 庇佑
有趣的分层现象
雨林的分层
入校
北京大学:“刷脸入校”闸机西南门试运行
有趣的分层
“巨掌”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新生娃萌萌哒
异星客历险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