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 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2013-06-06武二保
武二保
【摘要】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先从初、高中物理教材难易程度差别大等几个角度介绍初中与高中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就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教师的教法,提出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的几个观点。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初高中衔接 问题;策略
高一新生带着好奇和希望走进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可是,当在物理课上开始接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运动图象等物理概念及怎样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之后,学生自信一点点地下降,普遍形成共识:高中物理难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高一新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初高中物理教学存在如何衔接问题,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把握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点,才能让学生完成由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顺利进入高中的物理学习。
1.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物理教材难易程度差别大
初中物理教材以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讲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规律不太复杂,运用的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设计的实验简单易于操作。而高中物理教材更注重知识的推理、规律的发现,内容较多,叙述严谨,概括性、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多样,有文字叙述,也有公式和图象说明。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大大地提高了,从而使学生很难迅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
1.2 初、高中物理对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要求的差别大
初中物理的数学运算简单,通常是标量运算,学生一般都能轻松处理。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发现:高中物理对数学知识和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如矢量、三角函数、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图象分析、立体几何、极值等;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呈现多样化,既有矢量式又有标量式,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均为矢量式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初学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学好高中物理首先要学好数学。
1.3 思维方法跨度大
高中要求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初中研究物理问题比较具体形象,而进入高中后,要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例如:高一年级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以及后面的"质点"、"弹簧振子"、"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物理模型的教学,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都需要学生从大量的物理实验现象中忽略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和普遍的共性特征,再经过科学的想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所有这些高层次的思维要求,对于刚入高一的学生来说确实难于适应,再加上这些规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亲眼见到,所以即使当时理解了,之后地容易忘记。
1.4 不适应新的教学方法
由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很多高中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很难快速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方式。这就使高一新生学习物理感觉吃力,所以老师一定要适当改变教法。
2.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策略
初高中物理学习过程是一个从简单识记、简单理解、简单运算到深度理解、抽象概括、数学演绎的跳跃过程,在实施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搞好各方面的衔接。十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
2.1 研究教材,深刻把握知识点的前后联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导出新知识,再来使学生掌握新知识。因此,高中物理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在初中阶段掌握的物理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教师要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此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材内容的有效衔接,就能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理解新知识,从而降低了高中物理学习的难度。
比如,在讲解"路程"时,初中教材将路程定义为"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高中教材则定义为"质点通过的轨迹的长度"。同时,高中物理中增加了位移(物体位置变化)的定义。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比较,提出标量和矢量的概念,并明确两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在原有路程概念的基础上实现对位移等新知识的升华。
2.2 理论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有许多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指尖接触到创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物理的模型,把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形象化。如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观看视频等将物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物理教学。教师应尽快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不断拓宽知识面,进而建构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如刚开始学习力时,力产生的原因、方向、受力物体等都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些直观的生活实例,如交通工具的运动和各种体育运动,并运用计算机辅助媒介将微观的、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宏观的、具体的东西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
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1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通过教学中的学法渗透式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初高中学习方法的不同:在初中学习阶段,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而在高中学习阶段,内容多时间少,教师只能选讲典型性题目。这就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思路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还应学会预习,学会听课(抓住重点、记好笔记),学会复习,学会独立完成作业;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思考、后问别人。
3.2 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习惯
在解题后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步骤,反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总结解题方法规律,并在单元(章)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单元(章)知识总结。以此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好习惯,扩大知识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养成错题记载的习惯,应要求学生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做到及时理解错在什么地方,并记载错题。让学生明白学习是一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作业和测试中发生错误,说明学生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存在缺陷,如果听之任之,这种错误今后会反复出现。应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寻找发生错误的真正原因,并及时加以理解和纠正,这样将有助于知识漏洞的填补。
3.4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分层次、变速度、多铺垫、巧举例、低难度"的教学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难点知识上,从学生理解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必要的知识铺垫,并对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和举例说明.并非所有内容都适宜于搞探究性教学,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是学习材料有较低的难度、探究的问题具有新颖性.尽量多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挖掘身边的"低成本"实验。
教师还应把握课堂节奏,注重学生的体验和适度探究,提高课堂效率。探究活动还可以实行课内和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总之,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是一项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作为物理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和研究这些新问题,努力帮助学生做好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