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实施生活德育的几点思考

2013-06-05

成才 2013年2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生活教学

■ 陈 峰

谈实施生活德育的几点思考

■ 陈 峰

生活德育论是本轮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创新的重要指导依据。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本课程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道德教育如何回归生活?回归什么样的生活?如何引领学生学习智慧生活?育人与生活有何关系?由此,结合所指导的一些教学课例,谈几点思考。

一、教学从哪里开始?——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从哪里开始?在教育学上这个问题早有答案,教学理论中有“最近发展区”。这个问题放在知识学科中,也许相当比较容易把握,但在品德这个综合性学科中却显得比较复杂。作为以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指向的学科,教学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呢?这就首先要谈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下面是我区余莉华老师在执教鄂教版教材第六册第四单元《10到哪儿去买》第二个话题《各类商品到哪里买》的教学课例。

(1)师:人们经常逛超市,像余老师这样的上班族一个星期也是必去一次。哎呀,【出示图片:超市里的购物人群】大家在超市里买什么啊?

生:(陈述在超市里可以买到的各类商品)

师: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超市里的各类日用品这么齐全,难怪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板书:日用商品齐全】

(2)师:余老师知道咱们学校附近就有一家武商量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好吗!【出示系列图片:超市购物情景①学生居住小区内的武商量贩大门口;②干净的走道;③分类摆放的商品;④同一货架不同品牌的奶粉;⑤身着工作服、戴口罩和手套的熟食销售员;⑥人们在自行挑选纸巾;⑦集中结账的收银台。】

师:刚才的画面太熟悉了,同学们能不能结合自己的购物经历,说说除了“日用商品齐全”这个特点外,人们还为什么喜欢在超市购物呢?

生:交流,简单讲述事件,明晰超市特点。【板书:选购方式自由,购物环境舒适,集中缴费省时,商品质量放心】

(1)师:从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感受到了超市给大家生活带来的便捷。也正是因为这样,超市的数量不断增多,瞧,这仅仅是武商量贩一家超市在我们湖北地区的分布情况。【出示 分布图】

沃尔玛统计数据美国本土数量 美国以外数量沃尔玛折扣店 1,353沃尔玛购物广场 1,713山姆会员商店 552沃尔玛社区店 85合计:3,703墨西哥 697 英国 283加拿大 262 阿根廷 11巴西 149 中国 48韩国 16 德国 91波多黎各 54合计:1,611

(2)师:同学们还知道哪些超市?

生:中百、易初莲花、沃尔玛、家乐福、大福源……

(3)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沃尔玛,它可被誉为超市中的龙头老大,网上有这样一组数据,一起来看看【出示数据表】,你有什么感受?

生:数量多,遍布全球。

师:是呀,1930年8月美国人迈克尔·库仑(Michael Cullen)在美国纽约州开设了第一家超级市场。开张那天人们尚不知超市为何物,纷纷抱着好奇的心态前往光顾,但过不多久,人们逐渐尝到了超市购物便利的甜头,大大小小的超市像雨后春笋似地遍布世界各地,超市成为老百姓日常购物的首选,我们步入了以超市购物为主流的现代生活。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了解超市这一购物场所的特点,感受这类购物场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教材着重以超市为例,左上角图片中的的小同学说“我经常跟妈妈去超市购物”,左下角的小同学提问“大家说说,超市有哪些特点”,旨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购物经历、经验,去发现超市的特点。左下角的资料卡上,介绍了超市的来历,让学生自己阅读,以丰富学生知识。教材的意图很明晰,但是提供的信息并不多,怎样才能用好这部分教材,达成教学目标呢?

教师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入手。试教时,在不同的学校,教师都到学生生活中最近的大型超市进行现场了解,并拍下超市的环境、商品陈列、人们在超市购物等方面的生活照。教学中,教师将这些学生生活中的实景一一呈现出来,一下就能勾起孩子们的回忆。再对学生提供的事件进行有机梳理,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分析人们喜欢在超市购物的原因,实际就是在提炼超市的特点。学生有生活感受,经过讨论交流,归纳整理,对于超市的特点有了细致的了解,也真切地感受这类购物场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这就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超市对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增加了两项资源:武商量贩湖北地区的分布图和沃尔玛店面统计数据。这两项数据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身边的超市很多的经验上,但把这一项经验进一步放大,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超市发展的趋势及原因,从它们的分布之广、发展之快,进一步引导学生感受超市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品德教学是育人育德的教学,人的发展,必须从人自身已有的基础开始,品德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帮助学生归纳和梳理已有的生活经验。

二、回归什么样的生活?——直面生活的真实

直面生活的真实,要了解孩子面临的生活的复杂性,要以指导孩子真实的生活,未来可能的生活为导向。

《我在旅途中》是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四册中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如教材所示,教科书56~57页安排了一系列进站模拟活动。教学目标为:一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旅途常识进行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学会独自处理问题的自主意识,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二是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在旅途中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看似简单的活动,实际教学中如果依据教材图片活动提示,直接开展模拟,可能活动也会热热闹闹。但这样的活动,学生只是走了过场,或草草了之,或简单重复自己过去已有的经验,收益不大。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性质认识不准,品德教材是范例,是联系学生生活的纽带,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去。二是对生活的认识简单化。四年级的学生都有一些出行经验,火车出行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感也是非常丰富,但即使这样,毕竟哪些出行都是在家长带领下完成的,家长安排了一切,真正在出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才是学生期待解决的,而出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多么复杂:学生大多数不会买火车票?进站时,要注意安全,如何做?可能会带上违禁品?对违禁品的了解不全面,如果确实带上了,如何处理?如何找到自己所在火车的候车室?下到站台,如何找准车次车厢?要上火车了,想上厕所怎么办?当前出现的电子车票如何使用?……这样的问题,不同的出行还会有更多的复杂情况出现,而这些,也正是这一课教学的价值所在,教学目标明确描述了这方面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就要回归真实的生活,为学生可能的未来的生活所指引,最终实现文明出行,安全出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下面是我指导我区梅敏老师这一课的教学课例片段。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带领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智慧火花或者是生成性的问题,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经验和交流、体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感悟,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既了解安全文明出行的重要性,也可以对今后学生真实的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1.模拟扮演:我们过安检门

师:好,四(一)班的同学们,我们准备好出发了。我们的集合地点是武昌火车站,时间是九点半钟到火车站门口集合,车票在老师手里集体保存,请大家准时到。

师:教师清点人数,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吗?到齐了。请大家跟随老师的旗子,排好队,我们准备进行安检了。

师:有没有同学乘坐过火车呢?请你们来为大家做示范。(用课桌模拟安检台)

生示范模拟:走到前面,将行李放下自己从旁边走过去,拿起行李在一旁等候排队。(其余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出建议。)

师:你们都会了吗?送给大家一个小建议,请大家在进行安检时,一定要看好自己的行李,以免被小偷趁乱拎走。(小组模拟过安检门)。

2.借助视频:找到候车室

师:我们排队都进入了武昌火车站,大家看——(播放武昌火车站的视频)

学生结合视频和自己过去的候车经验谈到人多、车多、行李多。

师:那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

生:找到动车组的候车室。

生:刚才老师录像里不已经有所显示吗?在候车大厅里有电子显示牌,告诉我们各种车次的候车地点,我们是武汉到上海的动车组,应该在相应的动车组的候车室候车,可以根据指示牌找过去啊。

师:这可真是个好办法,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我平时坐轻轨到学校,轻轨站上就有电子显示屏,就可以查到相关的信息啊。

师(小结):看来啊,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留心出行的学问了,这些生活经验啊不光是在火车、汽车、飞机,在任何旅行中都是适用的呢。

3.智慧出行:我能解决问题

师:离检票还有半个小时,我们可以在候车室里休息下了。

师:这半个小时的时间,你们打算干什么呢?

生:我想上个厕所,车上的厕所很小,人很多。

师:候车大厅又大,又嘈杂,人又多。老师真是担心你,万一在候车室找不到我们,你会怎么办?

生1:老师,在去之前,我会看清楚我们候车室的名称,是第几候车室,然后我上完厕所的时候就根据指示牌找过来。

师(看看其他同学):其他的同学,准备干什么呢?

生:他们上厕所,我帮他们看行李啊。

师:你真是个热心、细心的孩子啊,火车站里人太多,大家都要注意看管好自己的行李物品,安全出行很重要。

在一系列的模拟活动中,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负责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活动场景,提示场景变换,将火车站这个独特的环境放大和深入剖析,将学生碰撞的经验予以提炼和扩展,给学生一个灵活发挥的空间,让其尽可能独立处理旅途中发生的问题,开始自己思考、自己安排,自己解决,从而影响学生今后出行的思考方式。

三、如何回归——对生活事件的选择要有利于促进思考

如何回归生活?我们经常形象地说,品德课堂要“切口小”,要“抓细节”要“深挖井”,这些都涉及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即对生活事件的选择。

育人是最复杂的,因为人的发展的多元性,但我们明确要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时,一方面我们会感叹生活的复杂,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感叹,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可是,针对如此多的生活事件,我们该如何选择?这也是回归生活理念非常关键的问题。

老师们也经常说:有些题材的事件很多,课堂用哪个都很适合;有时,生活事件又特别难找,找哪个都不适合。我们都知道要抓典型性生活事件,可是如何认识典型性,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引领作用?个人以为,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即生活事件的选择,最终是为学生生活服务的,只有那些能让学生静下来、思考起来的生活事件才是有价值的。生活事件促进学生真实思考,学生有所感悟,对生活有所反思,习得生活智慧,我们才能期待学生在生活中会有道德的实践,我们才会觉得品德课脚踏实地了。

下面结合一个教学案例谈一谈这方面的思考。

这是我区刘莹莉老师执教的市优质课赛课,课题是《安全才能回家》。首先看教材,鄂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第三单元《安全才能回家》教材(如下图):前部分,引导学生认识四种交通标志,后部分,以四幅图,列举生活中没有利用交通标志标线或交通设施安全出行的生活事件,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如何安全出行;还要求学生可以尝试作小调查,学校附近的交通道口有多少交通标志,并说说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最初的教学设计,刘老师就确定的以标志为主线,引领学生学会用标志智慧生活,安全出行的教学思路。整节课,由“学标志—守标志—用标志”三个大活动贯穿。实际教学中,主要在“学标志”这部分,“标志的作用如何理解”这个问题上,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解决办法,甚至产生了较大分歧。

这个问题主要的争鸣在于:要不要在认识标志环节中,进一步理解不同的标示是为不同的交通环境服务的。在这一点上,教师团队都认为四年级学生能不能理解这么多?个人一直坚持要让学生理解标志是如何为人们服务的,不同的交通环通,意味着这一环境下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交通出行要求,标志正是服务于这样一些要求产生。不理解,“守标志”就是强制的行为,理解了,守标志,安全出行,才能成为自己的生活需要。

试教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一时接受不了这个想法,另一方面,准备的教具学具离学生有较大距离,一直效果不理想,如我们将学校门前街道的三维地图和交通标志呈现出来,但学生对街道狭窄、商铺需求理解不了。直接提问,“为什么我们这条街要设置这些标志?”学生只是猜测教师的意思回答,答案也大多距离比较远。

比赛前,为了进一步了解赛课所在地学校周围的标志情况,我与刘老师一起开车,在学校周围转了两圈,刘老师关注到学校门前只有一个不能停车的标志,而滑坡路小学门前,却有限速、禁止鸣笛、小心儿童、单行道、禁止停车等多个标志,我们一起商量,将关注点就放在这儿,同样是学校,为什么门前的交通标志会有这么大差别?比赛时,学生一下意识到学校门前的交通环境不同,进一步自己能分析出:自己学校在小巷子尽头,与滑坡路门前的交通要道不同,只需要禁止停车,避免堵塞道路即可;而滑坡路小学门前,为了学生出行安全,为了学生有一个较好的上课环境,就需要这么多的标志提示车辆与路人。这就为后面守标志和为校园设标志,创设文明安全出行环境做好了铺垫。

四、如何回归——把握“教知识”与“育人”的关系

品德作为综合性学科,在史地社会知识类内容教学过程中,就面临一个困扰很多品德教师的问题,即生活德育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科知识传授与综合活动尤其是道德教育活动矛盾的问题,也就教社会知识与育人育德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的,比如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这往往造成两成倾向:一是只教“知识”,学生觉得没劲;二是离开知识,单谈“育人”,课堂说教痕迹重,学生所得也有限。

实际上,如何把握“知识”与“育人”的关系?应该做到:既教“知识”,更要“育人”。知识很重要,引导学生智慧生活,智慧的基础就是知识,有了知识,并善于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这就是社会性发展,这里面就包含着生活智慧的习得。知识教学不容忽视,且知识应该教得清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对知识进行加工,学生习得的是对“他的生活”有价值的知识,教“知识”的同时,教师还要能从知识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使育人育德在知识的运用中,在学生“会生活”中展现出来。

这是为了庆祝百年辛亥革命,我们展示的一节《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教学实录片段。

(一)谈调查的感受

师:从刚才的谈话中,老师有一个感受,大家对辛亥革命是真的很了解。辛亥革命就在我们身边,但作为我们武汉人对辛亥革命又有怎样的认识呢?课前,我曾经组织过大家进行一项调查,这是本次调查的内容。[PPT呈现调查表]

师:表中提到四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了解辛亥革命是什么、辛亥革命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学习辛亥革命有意义吗等,让大家调查不同年龄的人的真实想法。和大家一样,我自己也做了这样的调查。而且,我将大家调查的结果统计了一下,大家看这四项数据,你们有什么感受?【PPt呈现】

1.90%的武汉人知道辛亥革命,但很说得上来的只有18%。

2.认为辛亥革命与我们没什么关系的占76%,认为学习辛亥革命没意义的占79%。

生1:我从这四个数据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人尽管知道辛亥革命,但对辛亥革命不了解。

生2:我还感受到我们周围的人对辛亥革命不关心。

生3:我感受到由于时间久远的原因,我们周围的人对辛亥革命很漠然,不重视。

(二)我们所应该了解的辛亥革命

师小结过渡:我们周围的人会这样,让老师觉得我们身边的人对辛亥革命十分淡漠,同学们参与了纪念辛亥革命的这么多活动,会不会也这样。

生:不会。

师:那好,请展示一下你们的水平,如果让你们向这些不了解辛亥革命的人,认为学习辛亥革命没什么意义的人,特别是作为武汉人,我们应该了解的,你会介绍什么?为什么介绍这一个?介绍的时候,你可以参考你的征文或画报,只谈你印象最深的一点,先在小组里面说说。

(学生先后介绍了红楼、彭刘杨三烈士。)

生:我还想介绍武昌首义这段历史。

师:你为什么想向大家介绍这段历史?

生:因为武昌首义是在武汉发生的。作为一名武汉人应该知道这段光荣的历史。武昌首义其实是非常偶然的情况下发生的,当时因为清政府杀了三位革命军战士,激起革命军的愤怒。刚好晚上一个反动排长巡查时看到几个士兵没休息,就训斥他们,问他们是不是想造反,并要把他们抓起来,激起士兵的反抗,其中一个士兵抢过一把枪将这个排长打死了,然后这个营的一个革命党人熊秉坤当机立断,带领全营士兵起义,武昌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师:要知道,首义之前,革命党人曾经多次组织起义,但他们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在武汉能成功?为什么不按计划进行的,可以说是仓促上阵也能成功?尽管有偶然的因素,但关键在人,你觉得会是什么?

生:我从中感受到我们武汉人不怕困难,敢打敢拼,敢于担当,所以武昌起义才能获得成功。

师:你们只知道,首义打响了第一枪,可是你们知道吗?首义不是这一场战斗,为了抵抗清政府的反扑,战斗一直进行了四十多天,涉及武汉三镇,其中可歌可泣是阳夏保卫战。这是老师收集的阳夏保卫战的资料。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附:多媒体出示阳夏保卫战的资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震惊了清政府,清政府派遣大军迅速向汉口附近集结。从10月18日出战汉口,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战斗41天,史称“阳夏战争”。阳夏之战,武汉三镇遭遇惨重,双方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其中,革命军阵亡将士4200人,汉口城区破坏得惨不忍睹,汉阳城郊弹痕累累,古琴台和晴川阁被清军重炮毁得残存无几。在这41天之中,湖南、陕西等14省先后独立。关内十八省中只剩下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效忠清朝。故阳夏保卫战对于辛亥革命的成功,具有重大意义。)

生:我们武汉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重大的牺牲,我觉得我们武汉人应该了解这段历史。

师:还有谁能就这段历史进行补充?

生:我想补充一点,清军再攻打汉口时,由于遇到汉口革命军的顽强抵抗,居然想出了一条毒计火烧汉口,这场大火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将整个汉口城烧成一片废墟,我从中感受到清军的残暴,同时也感受到武汉人不屈服的精神。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清军攻下汉口、汉阳后,居然连革命军的尸体都不放过,将革命者的遗体的双耳割下去请功。我也感受到清军的残忍,同时体会到我们武汉人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

师:是啊,首义成功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PPT呈现图片,辛亥革命烈士陵园)

师:这是地处闹市中,离我们只有十几分钟车程的位于球场路的烈士陵园,当忙忙碌碌的武汉人从这片陵园边走过时可曾想过,这里面埋葬着多少不屈不挠、义无反顾的武汉革命先烈。

师:我被大家的发言感动了,大家对辛亥革命是真的很了解。

正因为我们了解,我们才不会说,辛亥革命与我们没什么关系;正因为我们了解,我们会说,辛亥革命的首义发生武汉,是我们的自豪。

正像下面这段影片中提到,今天,辛亥革命过去一百年,我们仍然在思考辛亥革命的意义。辛亥革命带给我们什么?我们应该铭记什么?影片中会有答案。【播放影片(电影辛亥革命片段视频)。】

师:看完影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看完电影后,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的生命换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生:我明白革命先烈为了中国的强大付出的种种努力,我们不应淡忘辛亥革命。

师小结: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战斗,辛亥革命也并没有最终解决中国的问题,但辛亥革命是中国革命的萌芽,它点燃的星星之火,最终燎原。他所畅导的理想,我们还在追求。有了这些了解,我想,我们才算是真正走进了辛亥革命。

这节课,我们以“传承精神,做有首义精神的武汉人”为着眼点,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学习,向身边人介绍武汉人应该了解的一百年前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的活动。充分考虑到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前,有大量的信息介绍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学生能够通过课前针对性的收集和整理活动,对辛亥革命事迹有所了解,教学中,也确实是这样,学生能或多或少介绍过去发生的许多历史史实,如三民主义、武昌首义、红楼的来历等,可学习历史不仅仅了解这些“知识”,更要让这些知识在学生心里扎根,让“知识”发挥育人作用,在精神层面上引领学生成长。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精彩设计,首先通过一份调查汇总表,提出大家都关注的问题:生活在首义之城的“武汉人”都知道辛亥革命,但多数比较冷漠。教师以这样一个设问拉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让知识在生活中用起来。“如果让你们向这些不了解辛亥革命的人,认为学习辛亥革命没什么意义的人,特别是作为武汉人,我们应该了解的,你会介绍什么?为什么介绍这一个?”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又通过引入一些材料,特别是挖掘这些历史史实中的让人动情动心的因素,让那些武汉人平时习以为常的历史遗迹、路名都展现出意味深长的韵味。教师还通过电影《辛亥革命》中还原历史人物当时搞革命的内心独白,这些人、这些事都让人震撼,于是,“知识”与“育人”真正结合在一起。

实施生活德育,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需要我们对生活有更深的理解,对引领学生过怎样的生活也有更深的理解,这是品德人的责任,也是品德人的职业幸福。

(作者单位:武汉市江汉区小学教研室)

责任编辑向保秀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生活教学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