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保障缴费、支出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
2013-06-05黄丙志李涛
黄丙志,李涛
(1.上海海关学院 海关管理系,上海 201204;2.华东理工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7)
一、引 言
近年来,基于传统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制造业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人口红利”日渐式微,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再加上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挤压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竞争,让一向以低成本占优势的我国制造业遭遇危机,单纯依靠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放眼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企业开始更关注人力资本和技术革新,效率被越来越多的企业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手段,这也给我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继续保持并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面临的严峻课题。
回顾历史,1978年前我国人口丰富但没有转化为制造业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而直到改革开放后优势才得以发挥。深究缘由,关键在于制度因素,是一系列制度的变革解放了生产力。现今,我国“十二五”明确了经济内驱型发展模式的取向,内驱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建立在能够给国民以稳定的安全预期的基础上,而只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带来稳定的安全预期。从一定意义上说,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制造业保持可持续比较优势的重要支撑制度之一,社会保障制度客观上也已成为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非常有益的长效投资。
国内外对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研究相对薄弱。在国际上,此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1]、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视角[2]。国内学者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探索,存在一定的分歧。如陈平认为,我国实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它将削弱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影响我国比较优势的发挥[3];林毅夫在阐述比较优势与制度之间的关系时特别强调,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有利于要素禀赋结构的较快提升,比较优势的发挥需要内生于发展战略的制度结构相支撑[4];向国成在总结比较优势理论的转变时认为,合理的市场制度可以内生出技术优势和交易效率优势,以此强化并与外生禀赋比较优势结合,形成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综合比较优势[5];陈树文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来说既有收益也有风险[6];蔡昉认为,通过改善就业与再就业环境以挖掘劳动力供给的制度潜力,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以劳动力质量代替数量,都能够延缓劳动力成本上升趋势,保持和改善劳动力比较优势[7];黄丙志指出,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挖掘与升华关键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通过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良性互动,从而促进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提升[8]。
从已有的关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研究文献来看,大多是侧重于社会保障缴费对劳动力成本提高存在不利影响的片面论述,而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鲜有深入的研究。本文将从社会保障的缴费和支出对单位劳动成本的分子与分母即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两个路径,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比较优势作较为全面的理论分析。以单位劳动成本的视角对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比较优势进行相关性分析。单位劳动成本是劳动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比值,该指标可以比较综合全面地反映一国的工业发展状况和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结果有利于科学设定社会保障缴费和优化社会保障支出,保持和促进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比较优势影响的理论分析
1.社会保障缴费的劳动力成本效应分析
如果劳动力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具有自行恢复稳定均衡的能力,那么雇佣双方则会达到一个均衡点;但如果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其自身又缺乏自行调节、自行恢复稳定均衡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出现工资、就业极不稳定或劳动条件极度恶化的局面,直接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目前,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市场由于雇主往往处于博弈的强势地位,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特征比较突出。如果没有完善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企业成本构成中就不包括社会保障费用。短期来看,从单个企业的角度,就如同没有劳动力折旧费,似乎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增强了成本竞争力;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整个社会,这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负债经营,它最终会通过社会成本的恶性加大(如社会动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某个或某些企业的短期发展并不能代表一国经济的发展,短期的利益更可能会给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我们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足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将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福祉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看,社会保障缴费会导致劳动力需求曲线下移,进而导致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下降,同时,雇员实际所得均衡工资下降,雇主实际支付的工资成本上升。社会保障费的征收与企业人工成本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社会保障缴费越高,企业人工成本水平也越高。但事实上,由于较高的人工成本对劳动力需求会产生抑制作用,还有劳动力在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博弈处于弱势地位,雇员也以较低的工资收入和更少的就业量为代价部分地承担了雇主所缴纳的社会保障费。
社会保险过高的缴费率会把企业压垮。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用是其人工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工成本的多少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成本,从而决定其盈利能力。针对社会保障缴费对企业成本和利润的影响,周小川指出,“中国制造业企业一般财务的平均状况难以承担社会保障缴费的进一步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对社会保障缴费增加的反应不一样,本来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占大头,因此当社会保障缴费增加引起人工成本上升时,对企业利润的负面影响就会更加突出”[9]。
2.社会保障支出的劳动生产率效应分析
从社会保障缴费角度来看,社会保障缴费确实提高了企业的劳动力人工成本,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但不能据此简单断定社会保障缴费最终对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产生不利影响。在分析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影响时,往往仅从缴费对成本的角度,而忽视社会保障的劳动生产率效应,进而没有关注到劳动生产率对成本的影响。可以说,这一点既是目前我国关于社会保障效应研究的薄弱所在,也是实践上化解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成本竞争力不利影响的最大潜力和空间所在。劳动生产率是影响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如果从长期的发展眼光来看,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比较优势的影响甚至可能高于成本上涨的影响。本文将从社会保障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来分析社会保障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机制。
舒尔茨研究认为,1929~1956年美国的国民收入增长的21%应归功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教育投资[10]。在知识经济的今天,知识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已达60%~80%,甚至更多。一般地,人力资本投资特别是教育投入越大,相应的产出就越大。当然,这与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环境有关,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人力资本投资效果影响很大,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会促进人力资本投资,而且会更多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最终提升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社会保障有助于激励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而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结果。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保障了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运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质量,同时国家提供的社会补助,能促进和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有利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社会保障制度中劳动者医疗保障的加强,公共福利服务设施的改善,劳动者平均寿命和劳动年限的延长,相对增加了社会劳动力的投入总量。劳动者患病有医疗、失业有救助、生活有保障,就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对在职的未掌握熟练技能的劳动者提供技能的指导和培训;对尚未丧失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提供失业保险和失业救助,既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又有为以后就业参加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另外,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个人、家庭对劳动力培养和训练费用支出的不足,对培养和开发本国人力资本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能加强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力,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不能将社会保障视为国家的负担,更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保障会削弱劳动力比较优势,而应把它看成长期的生产性的人力资本投资。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的缴费造成企业劳动力人工成本的上升,而社会保障的支出则会通过“赋能”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在以单位劳动成本为指标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是由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决定的。如果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效应大于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应,则劳动力比较优势是下降的;如果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效应小于对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效应,则劳动力比较优势是上升的。
三、社会保障与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通过国际劳工组织数据库、中国科技统计网等渠道,本文整理了我国1998~2008年社会保障支出与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以及单位劳动成本的时间序列数据(见表1)。从表1可知,随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都是上升的,而从单位劳动成本逐年下降的趋势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为迅速,说明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是不断提升的。
表1 1998~2008年我国社会保障支出与劳动力比较优势
为了深入分析社会保障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相关性,本文分别建立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成本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生产效率的回归方程,为了减少变量的波动性,对所有变量一律取对数处理。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t表示年份,Wt表示第t年劳动力的工资,Et表示第t年劳动生产率,St表示第t年社会保障支出,βt表示系数,εt表示残差值。表2给出了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回归结果。
表2 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的回归结果
由表2可知:(1)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成本的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为0.9735,且DW 值为1.6254,说明方程回归拟合度较好且没有自相关;劳动力成本的系数为1.4081,说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劳动力成本是正相关,与理论分析相符;由于数据经过对数处理,也进一步说明社会保障支出每提高1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1.4081个百分点,反映了企业缴纳社会保障的费用会冲减企业利润。(2)社会保障支出对劳动力成本的回归方程的拟合度为0.9941,且DW 值为1.8366,也说明方程回归拟合度较好且没有自相关;劳动生产率系数为0.9975,说明社会保障支出与劳动力生产效率是正相关,与理论分析相符;社会保障每提高1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0.9975个百分点,反映在企业中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企业利润的增多。
社会保障支出与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正相关,与理论分析相符。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成本的正效应是1.4081,而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正效应是0.9975,说明社会保障对劳动力成本的正效应更加明显,如果仅从回归结果看,社会保障在整体上是不利于劳动力比较优势的。但事实上,从单位劳动成本的数据来看,单位劳动成本是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为此,本文分析了可能的原因如下:
(1)变量选取的关系。社会保障虽然对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同时产生影响,但对企业来讲,影响劳动力成本和劳动力生产效率的因素并不只有社会保障这一个;另外,选取的小时工资基本上能大部分代表劳动力成本,而且由社会保障缴费引致了大部分的劳动力成本,也可能跟我国的社会保障高缴费率有关,而社会保障支出中用于培训教育引致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效应较弱,技术的改进(机器替代劳动)以及科研的投入都能对劳动生产效率产生明显的正效应。
(2)当期效应和长期回报的差别。社会保障的缴费是当期的,对劳动力成本的效应也是当期表现的,而社会保障支出用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效应是长期的,它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属于长期回报。
(3)制度壁垒。这点主要考虑的是劳动力的流动性,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保障制度下,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流动的,这就影响了市场的交易效率。当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一致时,市场的交易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会大大降低。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比较优势走向的判断如下:
(1)从劳动力成本角度看,我国制造业仍具有较为显著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但是较快的成本上升速度在不断弱化这方面的优势。部分南亚、东南亚国家(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劳动力成本已低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一些国际企业已经开始向这些国家转移。但是,我们要看到,劳动力绝对的成本优势是落后的比较优势,不能持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会让国家经济陷入“贫困化增长”和“比较优势陷阱”。
(2)从劳动生产率角度看,我国制造业具有非常明显的劳动生产效率比较劣势,虽然最近10年有较快的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方面。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只有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才能不断降低制造业的相对劳动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3)从单位劳动成本角度看,我国制造业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相对于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单位劳动成本视角的比较优势就显得很微弱,这与我国较低的劳动生产率直接相关。
(4)虽然我国依然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但具体观察它的发展模式,却存在着突出问题,即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双低”的比较优势是不可持续的,必然要向“双高”的比较优势模式转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承担着提高劳动生产率、抑制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责任。
单位劳动成本视角下的劳动力比较优势是由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效率共同决定的。分析社会保障提升劳动力比较优势的政策路径需要从缴费和支出两方面着眼:一方面要调整社会保障费的来源,降低企业社会保障缴费率以缓解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另一方面要合理利用社会保障支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种路径是当期的效应,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绝对水平不高,政策调整与作用的空间相对有限。关键还是在第二种路径,这是一个长期的投资,不能过分顾虑当前的利益得失,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整个社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达到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长期回报。总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具体政策建议如下:
(1)社会保障缴费方面。首先,降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率。社会保险缴费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劳动力成本偏高、利润率偏低的重要原因。因此说,有必要降低企业的社会保险缴费率,减轻企业的负担。其次,提高个人账户缴费比例。研究表明,目前个人缴费率相对于职工个人的缴费承受能力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仍有10%左右的上调或承受空间。从激励角度出发,增加“统账结合”模式中个人账户的比例,会刺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也能缓解社会保障投资主体与收益主体不一致的矛盾。再次,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仅为5%左右,低于西方福利国家20%的平均值,整体社会保障水平比较低,需要政府进一步主动作为。加大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是对企业降低缴费率部分的弥补。
(2)社会保障支出方面。首先,企业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支出。从长期看,我国的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日益趋弱,因此要实现其转型和升级,将劳动力成本、数量的绝对比较优势转化为劳动生产率相对比较优势,这需要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对劳动者进行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其次,社会保障的投资支出要谋求改变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双低”模式。从单位劳动成本视角看,尽管我国的制造业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仔细分析这种比较优势的结构模式就会发现问题的严重性。我国较低的单位劳动成本是低劳动力成本和低劳动生产率构成的,而且加入劳动生产率变量之后,总体比较优势相比成本优势而言不再明显,社会保障支出有发挥作用的空间。再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劳动者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激励企业致力于提高劳动者素质,相对统一而有差异的社会保障制度设计,既可以解除劳动力流动的担忧,又能消除企业人才流失的顾虑,是一项现实性的政策选择。这样,有利于劳动力能更好地流动、优化配置,在市场的作用下产生集聚效应,提高市场交易效率,进而挖掘与提升比较优势。
[1]BELLETTINI G,CERONI C B.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nd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ssessment[J].Research in Economics,2000,54(3):249-275.
[2]LEE C C,CHANG C P.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and GDP in OECD countries:a co-integrated pane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Economic Journal,2006,20(3):303-320.
[3]陈平.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短视国策[J].中国改革,2002,(4):16-17.
[4]林毅夫,孙希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战略理论——兼评《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6):12-18.
[5]向国成,韩绍凤.综合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三大转变——超边际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J].财贸经济,2005,(6):76-81.
[6]陈树文,李晓尘,姜海.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与风险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6-10.
[7]蔡昉.中国经济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A].蔡昉,都阳.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6-158.
[8]黄丙志,石良平.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社会保障供给与劳动力比较优势[J].经济经纬,2007,(6):82-85.
[9]周小川.社会保障缴费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A].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C].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62-70.
[10]SCHULTZ T W.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