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测评及比较
2013-06-05毛智勇李志萌杨志诚
毛智勇 李志萌 杨志诚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测评及比较
毛智勇 李志萌 杨志诚
党的十八大提出,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将为其他三化提供现代化管理和科技支撑的手段。目前,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不力,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根据二元结构产生、演变和消除的理论,运用劳动生产率差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比较方法,通过国内外的实证比较,定量测评和分析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的状况,以寻求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度
毛智勇,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李志萌,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杨志诚,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77)
党的十八大根据新的形势,提出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目标。这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新部署,在信息革命时代,信息化融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推进其他“三化”的重要手段。在“三化”发展中,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现代化滞后的问题日益突出,阻碍了“三化”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劳动生产率及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规律的角度,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度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以寻求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互动发展,统一于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坚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是我国一项长期任务和重大工程。
工业化是在经济发展中,从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向以先进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转变的过程,广义的工业化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工业化的程度通常是用工业产值(或劳动力)在经济总量(或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城镇化是由农业与工业生产的比较利益差异、生产专业化、规模经济效益等因素的作用形成的,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镇化率。农业现代化虽然有农业机械化、产业化、商品化等多项衡量指标,但农业现代化程度还没有公认而又简便的表述。
工业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先进的物质技术装备,而农业现代化又为工业化、城镇化提供农产品和劳动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如马克思所说: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所以,工业化、城镇化能够发展到何种程度,取决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在不考虑贸易的情况下)。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又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劳动生产率越高,现代化水平也越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经常使用的经济学词汇,对它们的研究已经达到较高的深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国内学者大多用钱纳里“标准结构”的方法,[1]来研究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关系。世界银行早在1981年就提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的模型,如李林杰、王金玲于2007年运用此模型对1982—2005年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进行了测度,认为总体上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但每个时期滞后的程度不同。[2]候小卫对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地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进行了定量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城市化超前,其他地区总体上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3]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正确测定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者协调度,提供了方法借鉴和重要参考。
二、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度测量的方法
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体现了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趋势。
为了在实践中便于考核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程度,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定量测定“三化”是否协调发展,为此,必须选择科学的指标进行定量测定。经过对多个样本(国家或地区)的分析测算后发现: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以作为定量测算“三化”协调度的指标。
(一)“三化”协调度的测评方法
1.劳动生产率比较法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经济现代化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现代化水平也越高。计算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可以准确客观地反映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水平,反映“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LE为劳动生产率 ,Vi为第i产业增加值,Pi为第i产业就业人数。
利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可以进行定量打分评分,比值越大,分值越低。先设定评分标准,如用10分制评分,可设定:比值1=10分;1.1~1.9=9分;2~2.9=8分;3~3.9=7分;4~4.9=6分;5~5.9=5分;6~6.9=4分;7~7.9=3分;8~8.9=2分;9~9.9=1分;比值10以上为零分。评分时可内插至小数点一位,二、三产业为非农产业,如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为1.5,则评为9.5分。
2.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比较法
偏离度的大小,可以表示 “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偏离度越大,“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越低,反之越高。
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差异,可以定量评价“三化”协调度。如用百分制评分,可设定:偏离度为0得100分,偏离度100以上得零分,其余数值均可按比例内插得分,实际上偏离度与100的差数就是得分数。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法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是反映“三化”协调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大,那么“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就越低,反之则越高。
(二)理论依据
劳动生产率比较法是依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镇化率低,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此时工业劳动生产率比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得多。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也得到较快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在工业化、城镇化继续发展的同时,规模化经营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更快的提升,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渐缩小。到后工业化社会,第三产业得到充分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主体,这时城镇化加速推进并快于工业化,农业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加速提高并与二、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进一步缩小,直到基本在同一个水平上。这一演变过程,实质就是刘易斯所讲的二元结构的产生和消除过程。因此,国民经济三大产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直至基本趋同,意味着真正实现了“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这时以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为特征的二元结构基本消除。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比较法的运用,是依据在工业化或经济现代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沿着一条既定的轨道,由低级向高级有序演进的规律。在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进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变化,基本上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一致,但在工业化初、中期就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较产业结构调整慢得多,这是因为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的门槛较高,必须有较长的适应期。由于两者变化速度不同,就形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法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决定城乡收入水平的因素归根结底是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下,农民收入水平必然低于从事非农产业的城镇居民。因而,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就必须着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变革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三、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协调度的实证分析
为了证实上述方法的正确性,我们进行实证分析。
(一)国际实证分析
本文在分析中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大国作为分析对象,因为大国的三大产业发展比较充分,就业人口转移的有序性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选择中国、巴西,发达国家选择美国、法国、日本。
分离立交桥梁工程是高速公路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规模性、复杂性常常要面临许多难以预测的安全风险[1],这通常会导致施工期间人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对分离立交桥梁工程施工风险进行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2].
1.基于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三化”协调度评价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不但水平低,而且差别很大。如表1所示,我国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6倍和5.1倍,这说明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并且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高度现代化的美国、法国、日本,虽因土地资源的丰度不同,农业集约化程度不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一定的差别,但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都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不大,可以认为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从总体看都实现了“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而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西,农业现代化水平高于中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高于中国,而且差别也比中国小,因而,“三化”协调的程度也高于中国。
利用劳动生产率(或二、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关系,进行定量打分评分,上述五国的协调度评分如表1所示。用10分制评分,“三化”协调度分值,我国仅为4.7最低,巴西7.3次之,而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较高。
表1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三化”协调度评价(2010年)
2.基于结构偏离度的“三化”协调度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即产业结构占比与就业结构占比之差。我国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为27.2,第二产业的偏离度为15.9,第三产业的偏离度为11.3,加总后为54.4。利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的差异性,进行定量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现代化水平越高的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越小,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基本趋同,实现了“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3.基于基尼系数的比较分析
增长极理论和非均衡发展理论表明,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共同存在的现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差距总是先逐步扩大,然后缩小的。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70年努力,工农收入差距才由2.5∶1缩小到1∶1左右;1961年,日本政府仿效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经验,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支持农业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农民收入超过非农家庭收入,工农收入差距演变为1∶1.15,基尼系数为0.249,是收入分配高度公平的国家;法国和德国等欧洲国家,为缩减工农之间收入差距,政府采取直接补贴政策,法国政府对农民的补贴一般占农民年纯收入的25%左右,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贫富差距也相对较小,为0.327,是收入分配比较公平的国家。
表2 基于结构偏离度的三化协调度评估表(2010年)
巴西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但因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结构性失衡,而进入“中等收入陷阱”。20世纪90年代以后,巴西政府重新审视农业和农村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重点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巴西基尼系数从2001年的0.594下降到2010年0.515,连续第10年保持下降。
相比之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经过数年长期跟踪,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达到3.2∶1,基尼系数为0.47。我国城乡贫富差距仍在扩大,近年内基尼系数有可能突破0.5。[4][5]
(二)我国省际实证分析
表3 我国六省区基于劳动生产率的三化协调度评估(2010年) 单位:元
我们在国内选择6个省区作为分析样本,分别是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浙江,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云南、贵州,以及中部省份江西、安徽。
1.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三化”协调度分析
从表3可看出: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以江苏省最高,其次是浙江,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充分,城市化率较高,农业自身的集体化经营水平也较高。由于这2个省的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与第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小,因此这两个省 “三化”协调的程度较高。再来看贵州省,第一产业生产率在6个分析样本中最低,云南省其次,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城市化率低,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很大,三化不协调的程度很突出,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很大,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明显。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云南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甚至高于浙江,贵州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也不低。这是因为云贵两省工业主要是大中型国有企业支撑的,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反映了大中型国企的劳动生产率。中部地区的安徽和江西两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都介于东部和西部省区之间,“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也处于东、西部之间。这样的评价结果和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说明用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值法,可以比较客观评价各省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
2.基于结构偏离度的“三化”协调度评价
表4 我国六省区基于结构偏离度的三化协调度评价
表4的评价结果说明,用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比较法进行评价的结果,与劳动生产率法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以浙江、江苏两省三化协调发展的程度最高,安徽、江西次之,贵州、云南分值最低。
3.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较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是反映 “三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收入差距大,说明“三化”不协调的程度大,反之则小。
由资料可以看出,江苏、浙江两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说明“三化”协调程度最高;云南、贵州两省差距最大,“三化”协调程度也最低;安徽、江西两省居中。这种评价结果和前面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三)我国“三化”协调度的历史比较
应用劳动生产率分析法,简要论证我国“三化”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快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其主要原因,一是家庭联产承包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在这期间国家连续数次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使得农业投入大大增加。从1997年到2003年,我国农产品价格连年下跌,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值差距又有所扩大。但在这期间,我国城镇化加速推进,从1978年到2000年,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0.83个百分点,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所减少,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进一步扩大。2004年以后,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实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使农产品价格水平有所上升,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2000年以后,我国城镇化进程又进一步加快,城镇化率年平均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减少,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政策措施
一是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居于战略地位,是“三化”的重要带动力量。因此,我国必须加快发展信息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6]提高工业智能化程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具有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以信息化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推进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镇建设的质量;加快信息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信息互动和资源共享,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消除城乡数字鸿沟,改善农民生活。
二是深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健全其发展机制。充分发挥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反哺”,以城镇化解决“三农”难题,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积极推进“健康城镇化”,要从关注速度转向关注质量,从空间城镇化转向人口城镇化。[7]以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快信息与技术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
三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我国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应借鉴他国的工业化经验教训,[8]转方式、调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工业结构,控制高污染、资源消耗型和就业带动少的工业,加快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推进工业化;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强化产业集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表5 我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发展状况
四是走资源节约型城镇化道路。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期,但还是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现代化进程,[9]因此,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使现有的农民工真正市民化,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公共财政统筹,实行均等化战略,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统筹谋划布局,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特别是要提高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的能力;[10]认真解决资源、环境与城镇化发展的矛盾,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五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减少化肥使用量,调整肥料使用结构,多使用生物肥料,提高投入产出率;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加快适合山区耕作的小型农机的研发与推广,大幅提高农机投入产出率;注重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生产率;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引导农民合作社,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标准化、科技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解决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难点问题。
[1]钱纳里·霍利斯,赛尔奎因.发展模式:1950— 1974[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88.
[2]李林杰,王金玲.对工业化和城镇化关系量化测度的思考[J].人口学刊,2007,(4).
[3]候小卫.我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区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
[4]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乡镇论坛,2004,(8).
[5]魏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个攻坚战[EB/OL].求是理论网,http://www.qstheory.cn/sh/shtzgg/2010 03/t20100312_23499.htm,2010-03-12.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 546.htm2012-11-19.
[7]“四化”同步,中国现代化新部署 《人民日报》2012-11-11.
[8]王瑞波,等.世界“三化”同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2,(5).
[9]付保宗.“十二五”时期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10,(6).
[10]李克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9/19/c_113137966.htm,2012-09-19.
【责任编辑:陈保林】
F120.3
A
1004-518X(2013)07-0045-06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政策机制研究”(12BYJ111)、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研究”(11YJ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