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为什么要制定产品标准?

2013-06-05李春田

质量与标准化 2013年9期
关键词:标准化顾客标准

文/李春田

企业为什么要制定产品标准?

文/李春田

这里所说的产品是经济学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等同于商品,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商品或服务。产品标准化既包括商品标准化也包括服务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有目的的活动,产品标准化同样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对于一个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来说,对它开展标准化,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必须是目的非常具体、非常明确,否则便不知道这个标准该如何制定,也就不知道该制定成什么样。所以明确目的是产品标准化的首要环节。因此ISO把它列为产品标准化的首要原则即“目的性原则”。

但是,在为什么要制定产品标准这个原则问题上,并不是所有企业都很清楚。不少企业认为之所以要制定产品标准,一是为了备案,二是为了产品把关。实际上,许多企业制定的产品标准是备案用标准或把关用标准。这是企业标准化工作最大的败笔,是企业标准化不见效益、不被重视的重要原因。虽然备案和把关都是必要的,但制定产品标准的根本目的既不是仅仅为了备案也不是单纯地为了把关,它的最终目的不在这里,它肩负着十分重大的使命。

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的目的是什么呢?按照企业市场竞争的要求,它的目的至少有以下几方面:

一、定义市场(顾客)需求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向市场提供产品,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因此对企业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市场有什么需求。只有把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展开。

为了弄清楚市场的需求,大多数企业都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但是,除了工业用户能提供定量化的需求信息之外,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从他们那里得到的需求信息大多是分散的、抽象的和难以量化的。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不具备与该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他们不可能用技术语言来描述产品性能,更不可能对某些性能和参数提出具体的量化的要求。他们的要求通常只能用较为抽象的词语来表达,如坚固耐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美观大方、便于维修、物美价廉、省水、省电等等。

这些信息确实是顾客发自内心的需求,是企业必须努力实现的。但是,这种高度抽象的信息是无法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依据。市场调查人员还必须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为什么提出“坚固耐用”这一要求。所谓“坚固耐用”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坚固耐用”了,怎样才算是“操作方便”了,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可靠”等等。他们有可能是在使用同类产品时感到“操作不方便”或“不安全”,才会提出这类需求。这就要更进一步掌握“不方便”和“不安全”的信息。这样不断深入地调查,便会使我们对消费者需求的体会逐渐清晰。

但是,不论如何清晰都还是消费者的语言,通常把它称为“需求特性”。只有将“需求特性”即消费者的语言转化为可定量表达的技术语言(如尺寸、重量、体积、功率、速度、强度、硬度、粘度、可靠度、能耗等等),即“质量特性”时,这样的技术信息才能在企业内传递,才能用以指导企业内的活动。

谁来把这类“需求信息”转化为“质量特性”呢?这就是企业产品标准的任务。企业之所以要制定产品标准,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这个最重要信息转化问题。有了这样的用技术语言定量描述顾客需求的产品标准,企业上下都知道顾客需求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应满足哪些要求,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可以说制定产品标准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定义市场或顾客的需求。

二、确立量化的质量目标

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通常首先要有能体现本组织质量宗旨和方向的质量方针,并依据这个方针,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这个质量目标便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

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腹胀几率是5.46%,对照组的腹胀几率是21.82%,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肠蠕动时间、肠鸣音、肛门排气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短,两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观察组临床护理满意度是94.54%,对照组是76.37%,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

企业质量目标的核心内容便是这个产品标准,因为它就是顾客要求的体现,它回答了“顾客要求的产品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必然成为整个企业的经营宗旨和质量管理的奋斗方向。

由于这个质量目标是定量化的(可测量的),所以它又是可分解的。在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里,便可将这个总目标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次和各有关部门,这叫目标展开。展开的结果是围绕企业总目标,各层次和各部门都设置自己的目标。各级目标都是整体目标的组成部分,并支撑总目标。同样各层次、各部门的目标还可进一步分解落实到下属单位或个体。这样,目标与目标间左右关联、上下贯通、彼此呼应,融汇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目标展开过程中,同时各层次都要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形成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措施体系。

这样一来,企业上下不仅都知道市场(顾客)的需求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本人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这才能使“满足顾客需求”的方针得到真正的落实。

三、建立企业管理的基本信息(源)

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可以说没有准确的信息,便无从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产品标准,不仅是企业管理必不可缺的信息,而且是信息源。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是向市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呢?这就必须首先建立产品标准。由这个产品标准承载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信息,这就是个信息源。企业的一切活动的信息,都是由这里传递过去的。或者说,它是企业内传递所有信息的总源头,它是企业方方面面活动的总依据。

虽然不同的企业信息传递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会有所不同,但总是以产品标准的信息为出发点,自上而下一层层地传递。例如,在制造业企业,通常是产品标准与新产品概念开发同步进行,新产品概念开发的重要成果就是完成产品标准的制定任务。然后将产品标准向产品设计环节传递,成为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形成的设计文件再传向工艺部门,用以指导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工艺文件的制定。此外,各项生产准备工作乃至外购外协工作也都是在得到了准确的技术信息之后才能相继展开。

在这一系列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过程中,如果每一步都做得正确,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一定符合产品标准,也就能符合顾客的需求。

四、作为判定准则

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必须经过严格检验并判定为合格品才能投放市场或交付用户。因此要有一个判定产品是否合格的准则。通常由产品标准承担这一使命或依据产品标准制定检验方法标准和检验规程。但绝不是只要是产品标准就可以作为判定准则的。只有那些能充分反映顾客需求又能在企业内准确传递市场信息的标准,才有资格承担起判定准则的使命。因为依据这样的标准检验合格的产品才是符合顾客要求的产品。

很显然,企业如果本着这样的目的制定产品标准,它的意义和作用就和只是为了备案和把关大不一样了。什么样的产品标准才能达到这些目的并承担如此重大使命呢?也就是说,产品标准应该具备那些特点呢?很显然,这是产品标准化过程中又一个必须弄明白的关键问题。为达到产品标准化的目的,产品标准通常应具备如下特点:

怎样才能使产品标准具有竞争性呢?照搬别人的标准不会有竞争性,照本本上的规定依葫芦画瓢也不会有竞争性。竞争性来源于对市场和顾客的认真调研和深刻理解,来源于对竞争对手的透彻分析之后的知己知彼,来源于对顾客需求和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有准确的把握,来源于对本企业核心技术和资源优势的正确估计,乃至必要时采取专利策略和联盟策略等等,总之,来源于科学的分析和创造性思维。真正有竞争力的标准,是不可能找几个人关在办公室里,按照某种统一的模式编写出来的。

有竞争力的标准,向企业内传递的是有竞争优势的信息,这样才能把企业的资源优势集中起来,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计划经济年代,如果某产品有国家标准,则所有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均须按统一的标准生产统一的产品。这种制度的一个最显著的作用,就是扼杀企业的创造性,企业只须照章行事,而不必标新立异;这种制度的后果就是市场上的产品极其单调,顾客没有选择权。

什么是独特性呢?就是本企业的产品标准一定要与众不同,一定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一定不能同别人一模一样。所有这些“不同”、“特点”、“特长”,都是围绕一个目的,即生产出有自己“特点”的产品,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乃至创造新需求,这就是企业经营的“差异化”战略。现今的许多产品都出现了质量趋同现象,当质量门槛已经降低或不再成为门槛时,品质的差异就成了消费者关心的问题。没有差异、没有独特性,顾客就不认识你,就没有竞争力,就难以形成品牌。如果所有的企业标准都没有独特性,产品特点就会趋同,失去的将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怎样才能制定出独特的产品标准呢?除了精心研究市场上需求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之外,在企业内部要鼓励创新,人人动脑筋出主意,通过QC小组等方式提合理化建议,把发明创造、专利诀窍纳入标准,都会使标准具有独特性。

提倡产品标准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可以违背必须遵守的法规和标准,而是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充分发挥企业的独创性。须知,企业标准化如果没有独创性、没有个性,那是不会有什么作为的。

那些为备案和把关而制定的产品标准是怎样制定出来的呢?通常是在新产品己经开发成功,产品设计己经完成,新产品通过试制己经定型,即将投入批量生产时才出台一个产品标准,执行其备案和出厂把关的职能。这时制定的产品标准虽然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它是在企业从产品开发设计到新产品试制等一系列工作圆满结束后,再补一个标准,把定了型的产品描述一遍,拿去备案,这可称为“后补型”标准。在今天的市场竞争形势下,这种“后补型”的产品标准在企业内的作用己经显得微不足道了。它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改变自己的地位和作用。那就是由“后补型”变为“前导型”。

什么是“前导型”呢?前导型就是产品标准要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就开始介入,要对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直到出厂销售的全过程起导向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把产品标准的位置由过程的末端移至过程的始端。它的作用或功能也由单纯的把关变为全过程导向。只有这样来理解和安排产品标准,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产品标准是市场需求的反映。在以往的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商品短缺,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许多年不变样。那时制定一个产品标准能用许多年。但是到了现在,由于市场竞争的力量,市场上产品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只要开发出一种新产品就可以长期不变地生产许多年,而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推出新产品,产品标准也必须随之变化。这就要求产品和产品标准具有应变性。

应变性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应变性,主要是指产品和标准能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应对的特性。如果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很快,标准制定的速度就有可能跟不上,这就要探索有利于同步快速应变的办法。如成系列开发的产品、用标准单元组合的产品、模块化结构的产品就具有这种应变性,相应的产品标准也具有应变性。不仅产品的变化较容易,标准改变也容易。如果产品标准不具备这种应变能力,它不仅会失去前导作用,而且有可能退出历史舞台。

企业内的一切活动都要能创造价值,标准化也不例外。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产品标准是好是坏呢?就是实践。实践的结果能创造价值或能产生增值作用的就是好标准,如果实践的结果不仅不能产生增值反而造成损失,这就是坏标准。标准是有好坏之分的,绝对不是只要定个标准就能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或效益都是标准发生作用的结果。不同的标准其作用不同,结果也不同。有的标准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有的是间接的效益;有的从短期看没有效益,但是会带来长远效益;有的从局部看不见效益,从全局看却有效益。一个好的产品标准,不仅能使企业获益,而且还能使顾客获益、社会获益,后者尤为重要。如果企业研制产品标准时忽视了这个根本问题,如果企业和顾客都感到标准化并没给他们带来什么效益时,产品标准离被忽视的时刻便不会太远。

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努力提高标准水平”的说教,好像产品质量指标越高越好,标准指标也是越高越好,这就失去了衡量准则。其实在制定标准过程中最难的是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质量不足和质量过剩都不好,标准指标过低和过高都不利。几乎所有的技术参数的选择和确定都不是任意的,都要进行利弊得失的权衡。既要考量技术上是否可能,又要考虑经济上是否合理;既要考虑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更要考虑社会的全局利益。

产品标准的这些特点是实现产品标准化目的的必备条件。具备这样一些特点的产品标准才能成为企业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才能说它是个好标准。

一个好的产品标准对整个企业起着目标指引的重要作用。对企业标准化来说,它是企业所有标准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重要作用无可比拟。但是,有许多企业,并不重视也不认真制定产品标准。相反的,却是在产品标准极不完善的情况下,花大力气建立质量体系和标准体系,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忽视产品标准,忽视产品标准的前导作用,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企业标准化的误区。走出这个误区的第一步就是要弄清楚企业为什么要制定产品标准、制定什么样的标准和怎样制定标准。

(作者:中国标准化协会顾问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首席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猜你喜欢

标准化顾客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标准化简述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豆腐多少钱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让顾客自己做菜
以标准化引领科技创新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