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2013-06-04纪慧
纪慧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许多内容极具德育功能。历史课堂作为讲授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就起到发挥传统文化德育功能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中有两个方面是比较适合对中学生进行德育功能教育的,一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二是“躬行实践”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功能;刚健精神;道德精神
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文化,这本身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历史延续性来看,文化又有传统和现代之分。两者相加为“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习惯。
德育的概念也很广泛,作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而言,更愿意站在“学校德育”的角度来定义它。德育是一种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教育的一种功能性模式。这种模式中,有许多的观点和价值观,而这些观点和价值观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不同社会形态的德育观是不一样的,如在阶级社会中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胡锦涛提出的“八荣八耻”则典型体现了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有着密切联系,其中很多精华可以转化为德育功能。德育功能有社会性、个体性、教育性等方面,而学校则是践行教育性功能的重要场所,历史课堂就成为进行德育的很好载体。历史学科由于其真实性、生动性、现实性,在弘扬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历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内容涉及到传统文化,因此在历史课堂上要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传统不全是好的,那么哪些传统文化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素材呢和内容呢?选择好之后,又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发挥这些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呢?下面本人就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内容。
具备德育功能的传统文化,在价值指向上,要与“优秀”、“进步”密不可分,因为只有优秀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前进的内在动力,才能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精神。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历了多个社会形态的发展历程,其中有为统治者服务的,如强化君权、尊卑等级色彩的观点,这些在历史课堂上不能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本人主要选择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素材:一是“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二是“躬行实践”的道德精神。
1、“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
《易经·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铸造我们民族之魂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接受。在历史课堂上讲授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史时,可以将这句话与学生共勉,并且列举在中国历史上生动事例让学生对这句话有深刻认识。在讲述汉代文学史时,可以以司马迁为例,他能正确对待受辱,能站在人生价值的高度,敢于正视现实,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巨著《史记》,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选修改革史部分,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理念,成为鼓舞人们关心天下,献身民众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面临西方列强在多方面的侵略,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奋起抗争。这段历史就能作为很好的“自强不息”的德育素材。以孙中山为例,在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之后,为了讨伐袁世凯称帝,又掀起“二次革命”;为了维护民主共和制度,为了让《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得到弘扬,又掀起了“护法运动”。在多次革命失败的情况下,又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在其晚年实现了人生的伟大转变: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在临终前留下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孙中山先生一辈子为国为民,面临挫折决不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鼓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富强,前仆后继的斗争。最终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1949年实现了上述目标,建立新中国。在讲述中国外交史部分,可以引用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进行了座谈,其中就提到“人应效法日月星辰刚健运行那样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坚持独立意志、人格尊严和做人原则。自强不息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中华文明历经浩劫而传承的重要因素。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2、“躬行实践”的道德精神
注重加强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是中华传统道德中独具特色的伦理文化,在这个方面可资借鉴继承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富。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必修三部分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史”、选修人物史部分的“孔子”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儒家思想肯定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同时还指导人们如何进行道德修养的建设,提出了许多具体可行的道德修养的方法,我觉得其中切合中学生的方法有“立志”、“学习”、“实践”等。
“立志”是做人的开端,是成才的根基。《论语·子罕》说:“三等可以夺帅焉,匹夫不可以夺志。”但凡著名的历史人物,较早立下人生志向,树立伟大理想,培养自己坚忍不拔性格。在历史课堂上讲授百家争鸣时,可以列举孟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名言,对学生进行立志教育。中学生正处于各自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以后的人生走向具有重要作用。高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学习的目的于大方面来说就是为国家,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为了自己今后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富足。那么高中阶段的立志要立足于学习。这个立志,可以是阶段性的,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最后的高考成绩。但是在求学的道路上充满各种艰辛和困难,可能一节课解不开一道数学题,可能一道历史材料题就难住了自己,这些阻碍不能扰乱学生的伟大志向,不能因为一时困难而懈怠而放弃自己的志向。
“学习”和“实践”都是道德修养的基本手段。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名人好学、善学、躬行实践的例子很多。孔子就是著名的教育家,《论语》的开篇词中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怎样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加强自身道德建设呢?首先要知道有哪些道德精神。道德的分类很广,适合于在历史课堂教学的,适合于中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有以下这些:“仁爱孝悌”、“精忠爱国”。知道后如何在历史课堂上去做到这些呢?下面就列举了几点。
历史教科书上,儒家思想中提及的“仁”的思想,在家庭关系方面是基于家族生活中的亲情。自古中国人形成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这些可以在课堂上很好讲解给学生。并且将之与当今社会上一些日渐冷漠的行为作对比。比如一些老人跌倒路边,却无人扶起。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能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那么“老人跌倒无人扶”的现象只是“过去时”了。当今社会拐卖婴幼儿的现象比较猖獗,如果大家都有“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念,那么将不会再有家庭因为失去孩子而掉进痛苦的深渊。“诚信知报”是做人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稳定、进步发展的内在动力。
“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凝结成对祖国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对于当今社会的中学生,现在爱国的方式不太可能像过去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杀敌,更多的表现在具备自己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这种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为热爱自己的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不能因为爱国而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三者的关系中,爱国是前提,维护国家利益是做法,不能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是补充。中学生的这个年龄阶段对国家大事是比较关心的,最近热门话题“南海主权之争”,学生在课后也讨论的热火朝天。在课堂上可以将这个热点话题与教科书必修三“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结合。在“南海主权之争”问题上,中学生要明确南海主权属于中国,虽然现在学生们不能为此作出有实际意义的行动来,但是在该问题上学生们的责任就是——树立海洋主权意识,将来投身于国家的海洋国防建设,维护国防安全。在必修一《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专题中,学生可以亲临其境的感受爱国主义教育。但是爱国不等于排外,不等于狭隘爱国。专题中义和团运动爱国精神可嘉,但其盲目排外,不能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则是中学生不能学习的,并且中学生要认识到盲目排外的弊端。在讲完《伟大的抗日战争》内容后,学生内心充斥着对日本侵华的憎恨,一个学生说:“我回去就把索尼的相机砸掉!”另一个学生说:“把在中国的日本人赶走!”这种爱国情感可以理解,但盲目排外不可取。这时可以结合必修二中《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一节内容,让学生明白当今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在发展中要积极吸取别国的经验、技术,学他国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才是发展正道。
在历史课堂上,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德育建设链接起来,既提升了历史课堂的高度,又增强了德育建设的实效性,为国家的未来输送更多更好的富有责任感、使命感,具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的人才,同时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少年兴则国家兴,少年强则国家强。“德才兼备”的中学生才是肩负起国家民族未来振兴的重担,才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