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2013-06-04耿殿明宋晓璐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济评价矿区指标体系

耿殿明,宋晓璐

(1.山东工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山东烟台264005;2.山东师范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济南250014)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长期以来,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方式的影响,煤炭企业片面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粗放型增长而引发的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成为严重制约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源。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方略,也是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矿区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家6部委在2005年10月联合确定,煤炭作为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的7个重点行业之一,充分说明了煤炭矿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要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力求把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煤炭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推进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正确选择符合煤炭矿区实际且有效的模式与途径,而如何科学地评价煤炭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就必须利用相应的数据信息资料,建立一套设计合理、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煤炭矿区循环经济的管理及决策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既是国家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各级政府和煤炭企业在政策扶持、发展规划和强化管理上的依据。因此,对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演进过程。尽管从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思想学说中能找到循环经济的思维脉络,但我们所讨论的循环经济催生于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步入工业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后工业社会时代。也就是说,循环经济是在全球性资源短缺与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交错的时势背景下,人类扬弃传统线性经济增长思维,选择依照自然生态规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世界上首次使用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术语的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图奈(Pearce D.W.,Turner R.K,1990);在我国循环经济概念的出现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1]。参照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相关做法,我国的循环经济大致经历了理念倡导、国家决策、试点示范和依法全面促进四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循环经济属于从国外舶来的理念,但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所处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一,追求的直接目标不同,从一开始就形成了内涵丰富,中国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创新理论,事实表明,循环经济已演变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式概念。

在循环经济概念的界定上,国内学者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范式、人与自然关系、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广义和狭义等角度有多种定义认识。尽管研究之初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确切定义不统一,但在循环经济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注重减少因废弃物排放而造成的环境损害方面,形成了共同认识[2]。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行动中,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3]:“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2009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进一步将循环经济规范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

循环经济产生的本源是国际社会在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矛盾的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的根本特征是物质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轻。在循环经济的行动实践中发达国家走在了前列,并树立了一些成功的范例。以1996年实施的《物质循环和废弃物管理法》为标志,德国的循环经济是以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与处置为主线演变而来的,俗称“垃圾经济”,然后通过生产责任者延伸制度向生产领域延伸,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的建立。在取得一系列资源循环利用和降低环境负荷成效与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日本提出了在整个社会层面建立循环经济体系的战略构想,并通过立法加以实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的颁布实施,为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欧盟高度重视可持续消费和生产体系的建设,2001年通过的第六次欧盟环境行动计划(6EAP)明确提出,应保障能源耗费不逾越环境承载力,破除经济增长和资源消耗的必然联系;要提高资源效率,转变生产和消费模式,大力降低废物产生和处理量,提高废物再利用率,实现最小化废物的安全处置等目标和优先行动领域。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代表形态,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最早和最著名的工业共生体的成功典范。美国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也较早,20世纪70年代初政府开始支持规划建设,90年代得到蓬勃发展,至今已有各类生态工业园30余个[4]。

循环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理念倡导、国家决策、试点示范和依法全面促进四个阶段。上世纪末,我国学者参照德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推行循环经济的相关做法,开始介绍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相关内容。由于契合了我国资源环境形势和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型的时代诉求,循环经济理念一经提出即可引起国家相关部委的关注,并迅即向中央决策层建言献策。2002年10月,循环经济概念在国际重要会议上被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使用;自2003年起,循环经济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5];200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2006年3月,发展循环经济被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正式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纲要]22章)。以国发[2005]22号文和“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标志,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产业园区和省市开展的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全面铺开。2005年10月和2007年12月,以发改委牵头的国家6部委联合发文,确定在27个省市、11个重点行业、4个重点领域的115家企业和33个产业园区,分两批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煤炭作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的重点行业,有11家公司被选入示范试点。2008年8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了制度保障、机制长效的新时期。

二、国内外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为了衡量与监测循环经济的发展状态,为循环经济规划与决策提供数据信息支持,必须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

早期国际上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基于某些特定分析方法而展开的。其中物质流分析(MFA)是应用于循环经济评价领域时间较早、范围较广的一种主流方法。1969年,世界上第一个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国家尺度物质流分析,由美国学者艾瑞斯(Ayres)和克尼斯(Kneese)联合发布[6];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城市新陈代谢和流域污染物迁移路径分析的有关资源保护和环境管理的研究开始兴起[7];从减少进入经济系统物质流规模角度,研究环境与经济系统物质流的关系,建立对全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的核算体系(指标),从而揭开了世界范围应用物质流分析描述社会经济系统物质流动图景的序幕。1997年,世界资源研究所(WRI)通过对奥地利、日本、德国、荷兰、美国等五个国家经济系统物质流动状况的研究分析,分别提出了衡量物质输入状况和物质输出状况的相关指标。2001年,欧盟统计局(EUROSTAT)发布了世界上首部国际性官方物质流账户和派生指标的分析方法指南,该指南为欧盟成员国进行物质流的核算平衡分析提供了总框架,并派生出一系列用于描述社会经济系统物质输入、消费、输出、外贸实物量平衡等物质流指标体系。2003年,日本环境省第一次制定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实施五年后,又于2008年3月公布了新的《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新基本计划中使用了两类指标来说明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一类是物质流指标,反映循环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物质输入、循环和输出状况,包括资源生产率、循环利用率、最终处理量等核心指标,以及化石类资源的生产率、生物资源的投入率、初级资源等价换算重量、环境效率与资源生产率等辅助指标和监控指标;第二类是反映循环型社会建设进展的措施指标,由废弃物减量化、循环型社会关联的意识和行动变化、循环型社会商业的推进、具体的循环法律和计划实施等四类指标构成[8]。

周国梅[9]是国内较早开展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学者,借鉴工业生态效率指标,2003年完成了对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该指标体系由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四个层级构成,分别从经济效益、资源能源效率、生态环境效益、循环特征四个方面反映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状态。2005年,于丽英、冯之浚[10]设计出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社会消费四大体系为基础,基于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文发展三大指数,由城市污水处理率等24个具体指标构成。2006年,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发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成果,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和运行过程,结合现有统计实际,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由资源利用效率、资源消耗率、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废物排放与处置和其它指标等五大部分构成。清华大学吴宗鑫教授2006年完成了“中国循环经济指标研究:建立指标体系并应用于中国”的世界银行招标课题,该项目研究将中国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设计为两个层次:综合性的指标和部门类的指标,其中综合类含7项具体指标,部门类含15项具体指标。200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编制发布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四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自2006年循环经济发展在国内全面试点示范后,对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也急剧增多。从研究范围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设立已涵盖国家(社会)层面、地方(区域)层面、重点行业(领域)层面和企业(工业园区)层面;从研究方法看,已建立基于价值流分析、物质流分析、能值分析、可拓分析、系统学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基于生态效率构建的指标体系等。煤炭行业(矿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总体指标体系集合中的子集,2007年,江涛、张天柱[11]率先设计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选用管理、经济、生态环保及循环经济特征四项准则,由煤炭采收率、土地复垦率等26个具体指标构成。2008年,薛守忠、王军[12]从生态环保、物质循环、经济管理三维度,建立了13个指标的煤炭循环经济园区评价指标体系。2009年,刘传庚、王发明[13]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准则,设计出由2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张瑞等[14]以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为准则,构建了包括采区回采率等23个指标的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三、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指标的统计涵义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当一个评价问题无法用单一指标反映时,就需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指标组成的指标集合。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可以描述对象发展变化的全貌以及系统内部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可以反映研究总体存在的矛盾运动方向或发生状况,也可以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分析。

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立足矿区资源环境和行业实际,按照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利用现有的各项统计制度和数据信息基础,实现指标体系的系统发展评价和引导功能。正确构建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应是对传统已有指标的简单照搬、相加或堆砌,而是在体现循环经济完整准确内涵基础上的再创新。应特别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体现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依据煤炭矿区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设置相对比较指标为主;二是紧密结合煤炭矿区微观发展的行业实际,避免指标选取陷于一般性宏观综合类指标中,特别注意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相混淆;三是指标体系既能全面衡量循环经济的发展成果,又能测度循环经济运行的动态过程轨迹;四是指标体系建立符合科学性原则的同时,应注重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操作性,要尽可能以现有指标为基础,力求与现行统计口径、会计核算口径相对接;五是建立的煤炭矿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要与国家发布的循环经济宏观指标体系保持有机联系,能纳入统一的数据采集处理软件平台并实现联网直报。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和上述指标体系建立的总体要求,本文提出的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由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等四大部分,共计19个指标构成(见表1)。

表1 煤炭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四、评价指标与计算方法的具体说明

1.资源产出类指标。主要反映对能源、水等自然资源消耗所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以及煤与伴生矿产不可再生资源的实际合理开发利用程度。该类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开采收益越好。各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1)煤矿采区回采率:是指采区实际采出煤量与采区动用煤量的百分比。国家对煤矿采区回采率,按开采方式、煤层厚度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标准,如井工煤矿,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对于露天煤矿,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90%,厚煤层不低于95%。

(2)与煤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是指煤矿生产过程中开发利用共伴生矿产资源数量与开采动用共伴生矿产资源储量百分比的平均值。与煤共伴生矿产资源,包含煤矸石、煤层气、矿井水、油母页岩、高岭土、黄铁矿等。依照国土资源部新的审定标准,煤矸石利用率、矿井水循环利用率均应达到70%以上等。

(3)原煤入选率:是指选煤厂年度入选原煤量与矿山年度生产原煤量的百分比。按照国家考核标准,除部分褐煤和质量较好的动力用煤外,煤炭矿区原煤入选率原则上应达到100%。

(4)能源产出率:指矿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与矿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万元/吨标煤)。能源主要包括原煤、原油、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等一次能源。

(5)水资源产出率:指矿区水资源消耗总量与矿区生产总值的比值(万元/立方米)。该项指标越高,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2.资源消耗类指标。主要描述矿区每生产单位产品或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程度。该类指标刻画矿区节约降耗,推进资源“减量化”的成效。该类指标比率越低,表明矿区在资源消耗控制与节约使用管理方面的效果越好。各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矿区生产总值与矿区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值(吨标煤/万元),反映每产出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多少。该项指标越低,表明矿区能源的利用效率越高,资源“减量化”得到体现。

(2)单位生产总值水耗:指矿区生产总值与矿区水资源消耗总量的比值(立方米/万元)。反映每产出万元生产总值所消耗水的多少。取水量指各种水源工程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新鲜水量之和,含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该项指标越低,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3)原煤生产综合能耗:指原煤生产总量与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比值(吨标煤/万吨),反映每开采万吨原煤所发生的综合能耗。该项指标越低,表明能源的使用效率越高,资源“减量化”得到体现。

(4)万吨煤炭开采水耗:指原煤生产总量与工业用水总量的比值(立方米/万吨),反映每开采万吨原煤所消耗的水资源量。该项指标越低,表明水资源利用效益越好。

3.资源循环利用类指标。主要描述矿区对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与煤共伴生资源等的资源化程度及循环利用状况。该类指标刻画矿区对废物转化为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推进“资源化”的成效。该类指标比率越高,表明矿区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的效果越好。各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1)煤矸石利用率:是指煤矸石利用量与煤矸石产出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煤矸石被综合利用的程度越高,“资源化”得到体现。依照国家考核标准,新建或改扩建的煤炭矿山企业煤矸石利用率应达到70%以上。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指矿区工业重复用水量与工业用水总量的百分比。工业重复用水量指矿山企业开采生产用水中重复再利用的水量,包括循环使用、一水多用和串级使用的水量(含经处理后回用量);工业用水总量指矿山企业厂区内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水量,等于工业用新鲜水量与工业重复用水量之和。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程度越高。

(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矿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程度越高,“资源化”得到体现。

(4)矿井水利用率:指矿井水利用量与矿井水产生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对矿井水利用的程度越高。

(5)煤层气利用率:指矿井煤层气利用量与矿井煤层气产出总量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对矿井煤层气利用的程度越高。

(6)矿区土地复垦率:指矿区塌陷土地复垦面积与矿区塌陷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该项指标越高,表明矿区环境治理与塌陷土地“资源化”的效果越好。

4.废弃物排放类指标。主要描述矿区内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和COD的最终排放(处置)量多少。该类指标反映了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处置)量,从而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该类指标值越低,表明矿区废弃物排放量越小,对环境的危害越轻。各项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为:

(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指报告期内矿区将工业固体废物最终置于符合环境保护规定要求的处置场的总量。

(2)工业废水排放量:指报告期矿区内工业废水最终的达标排放量。

(3)二氧化硫最终排放量:指报告期矿区内二氧化硫的最终排放量。

(4)COD最终排放量:指报告期矿区内COD的最终排放量。

[1]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2]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23-26.

[3]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4,(10):4-9.

[4]Gibbs D C.Trust and networking in interfirm relations:The case of eco-industrial development[J].Local Economy,2003,18(3):222-236.

[5]课题组.促进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R].华盛顿:世界银行,2007.

[6]Fischer-Kowalski M.Society-metabolism,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materials flow analysis,Part I:1860 -1970[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1998,2(1):61 -78.

[7]黄和平,毕军,张炳.物质流分析研究述评[J].生态学报,2007,27(1):368 -379.

[8]徐波,宝秀兰.日本新《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计划》概览[J].世界环境,2009,(1):65-67.

[9]周国梅,彭昊,曹凤中.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1-203.

[10]于丽英,冯之浚.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中国软科学,2005,(12):44-53.

[11]江涛,张天柱.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6):87-90.

[12]薛守忠,王军.煤炭循环经济园区评价体系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8,(10):18-23.

[13]刘传庚,王发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及评价[J].生态学报,2009,29(12):6748-6753.

[14]张瑞,丁日佳.矿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矿业,2009,29(11):42-44.

猜你喜欢

经济评价矿区指标体系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加纳Amanforom矿区Ⅲ号隐伏金矿带的发现与评价
湖北省保康县堰边上矿区发现超大型磷矿
广东省蕉岭县作壁坑矿区探明超大型铷矿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经济评价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有无对比法”在经济评价中的运用及相关概念分析
关于致密气开发经济评价的思考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