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综合效益及创新模式*——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例
2013-06-04孙芳
孙 芳
(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张家口 075000)
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处于东部农区与西部牧区的过渡区域,涉及9个省,129个县[1]。该区是具有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并存的,表现出生态脆弱特征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2]。该区农牧业为支柱产业,部分地区通过发挥资源、产业优势,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调查研究表明,农牧业产业“纵横一体化”具有多种具体形式[3],并使农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扩宽农民增收渠道,提升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资源得到循环和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改善[4]。那么,哪些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优,现代农牧业应当选择哪种创新型的经营模式,该文就此问题作为研究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1 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与经营模式
1.1 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条件
农牧交错带与纯农区和纯牧区相比较,农牧业一体化经营具有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
1.1.1 区位优势
农牧交错区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市和鄂尔多斯市等纯牧区草原连接,能够利用牧区廉价而丰富的畜种和养殖经验,牧区养殖业冬季饲草不足时,又为该区提供了饲料饲草销售市场。该区与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地纯农区的著名玉米产地连接,可充分利用农区饲料玉米发展高效畜牧业。同时,农区为其提供了畜产品销售市场[5]。因此,农牧交错区发展农牧业一体化具有区位优势。
1.1.2 资源优势
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与纯农区比,人均草地面积大,与纯牧区比,人均耕地面积大。所调查区域人均耕地面积在0.47~0.67hm2/人之间,人均草地面积在0.20~0.67hm2/人之间。同时,该区自然资源组合相对适宜,其水资源短缺,不太适宜粮食与蔬菜作物栽培,但适宜牧草生长,如小麦产量为1 500 kg/hm2左右,而牧草产量在8.250 0万~1.575 0万kg/hm2之间[6]。与纯牧区比,其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量较大,牧草与饲料作物品质优良。该区的耕草地资源丰富且组合适宜,为农牧业复合经营创造了物质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
1.1.3 产业互促优势
该区域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饲料作物播种面积比例逐渐增加,种植业内部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逐渐转变为比例较合理的“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结实玉米、青贮玉米、作物秸杆与籽粒,以及加工的副产品 (麸皮、麻饼等)饲料饲草;而养殖业粪尿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既降低成本,又避免环境污染。农牧业一体化经营形成产品互补功能,种养业相互促进,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资源得到节约、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改善[3]。
1.2 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1.2.1 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模式
该一体化是种养业、加工业生产的平面联合,采用“高效种植业+高效养殖业”经营模式,该模式以饲草饲料和肥料为纽带。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物质表现为:①提供农作物秸秆饲草;②提供农产品加工副产品 (麸皮、麻饼等)饲料;③提供结实玉米与青贮玉米饲料饲草。养殖业牲畜粪便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通过种养业产品互补,达到节约、循环利用资源的目的[5]。
1.2.2 农牧业“纵向一体化”模式
该一体化是种养业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产业的垂直联结,包括“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形式。垂直联结的优势表现为:①农户所需生产资料由联结主体低价提供,有利于降低农牧业生产成本;②联结主体提供资金、技术和信息服务,避免盲目生产的损失;③联结主体提供销售渠道,规避产品销售风险;④农户可以享有生产外其他环节的利润,扩展了增收空间[5]。
1.2.3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模式
一体化经营主体涉及农牧业兼业生产者农户、加工企业、专业市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包括“合作社+种养业农户”、“公司+种养业农户”、“专业市场+种养业农户”等经营模式。该模式优势表现为:①资源得到循环和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得以改善;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扩宽农民增收渠道;③改变了农户分散经营的势弱利薄,规避生产风险,提升竞争力;④农牧业形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5]。
2 数据来源与说明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分析数据为2007年到2010年所调查的农牧业经营数据,涉及农牧交错带及周边地区12个县 (旗、区),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市太仆寺旗、多伦县、赤峰市红山区、宁城县、喀喇沁旗,河北省坝上围场县、沽源县、张北县、尚义县、康保县,以及坝下的万全县和宣化县,走访调查了66个行政村、3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个涉农企业、两个农产品专业市场、两个产业协会,涉及农户1 608户。
2.1 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数据
农牧业“横向一体化”主要指“种植业+养殖业”经营模式。种植业分别由粮食、蔬菜和饲料 (或牧草)3个单元组成,粮食单元包括商品粮和口粮,口粮是指满足自给需求的粮油作物小麦、莜麦、马铃薯和胡麻等,定义为传统作物;蔬菜单元包括各种蔬菜作物,定义为高效作物;饲料单元主要指耕地种植的饲料或饲草,定义为高效作物。养殖业牲畜品种仅指商品型的食草动物,分为奶牛、肉牛、乳肉兼用牛3个单元,奶牛与乳肉兼用牛定义为高效畜种,所调查的肉牛为普通畜种。农牧业横向联结一体化调查农户共计742户。
依据各种作物与畜种的单位纯收益、达到盈亏平衡点产量的难易程度,将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模式划分为四大类7种农牧业经营模式:第一类是“高效种植业+高效养殖业” (Y1),包括“粮食+饲料+奶牛”(M1)、“粮食+蔬菜+饲料+奶牛”(M2)与“粮食+饲料+蔬菜+乳肉兼用牛”(M3)3种经营模式;第二类是“高效种植业+普通养殖业”(Y2),主要指“粮食+饲料+肉牛”经营模式 (M4);第三类是“传统种植业+普通养殖业”(Y3),指“粮食+肉牛”经营模式 (M5);第四类是“传统农作物+高效农作物不养畜”(Y4),包括“粮食+饲料”(M6)与“粮食+蔬菜”(M7)两种经营模式[7]。各种经营模式所调查农户数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所调查农牧业经营模式农户数分布情况 户
2.2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数据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具体表现为农牧业生产者农户与不同农业经营组织的联结。纵向与纵横结合一体化农户共调查866户,其中参与一体化的农户836户,未参与的农户30户,该文选择适合于本题研究的调查户594户。
依据该文的研究目的,将农户参与一体化组织的类型分为种植业、养殖业和种养业合作社一体化,具体包括:果蔬种植合作社 (M1)、传统特色作物合作社 (M2)、养殖业合作社 (M3)、种养业兼业合作社(纵横联结一体化)(M4),以及经营种植业不加入合作社经营模式 (M5)5种,各种经营模式调查农户数量分布见表2。
表2 所调查农户各种经营模式分布情况 户
3 农牧业一体化模式的综合效益
3.1 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综合生产力
3.1.1 农牧业结合经营的经济效益
假设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均依赖耕地资源,耕地全部用于种植粮食、蔬菜与饲料饲草作物。应用单位耕地面积获得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纯收益与人均种养业纯收益比较各种经营模式的优劣。
表3 各种农牧业横向联结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
表3显示:属于“高效种植业+高效养殖业”(Y1)经营模式的3种具体模式 (M1、M2和M3)单位耕地纯收益与人均纯收益较高,单位耕地面积农牧业纯收益平均为9 494元/hm2。
属于第二类“高效种植业+普通养殖业” (Y2)的M4模式与属于第三类“传统种植业+普通养殖业”(Y3)的M5模式的综合效益差距不大,单位耕地纯收益分别为3 965元/hm2和3 444元/hm2,平均为3 705元/hm2。相比之下,“高效种植业+高效养殖业”(Y1)单位面积农牧业平均纯收益是第二类与第三类两种模式平均数的约2.6倍。
属于第四类“传统农作物+高效农作物不养畜”(Y4)的M6模式单位耕地收益为1 885元/hm2,是各种经营模式中最低的,如M1模式的收益是M6模式收益的4倍;M7模式收益较M4与M5模式的收益高,原因是M7模式种植蔬菜作物。
通过农牧业“横向一体化”模式单位耕地纯收益比较,农牧结合经营综合效益较单独经营种植业效益高;而高效农牧结合经营模式 (Y1)的综合效益最佳。
3.1.2 农牧业结合经营的交互效应
从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的实物量来看,以M1经营模式为例,农户种植业饲草作物能满足养殖奶牛所需饲草的 65.8%[7]。
从种植业与养殖业的营养元素氮素互补与能量转换来看,以沽源县马坊子村为例,种植业输出的总物质氮素有79.5%直接提供给养殖业,养殖业氮素总投入的21.6%来自种植业。养殖业生产投入的能量中饲草饲料能量占投入能的99.4%,其中11.3%来自种植业提供的饲料饲草能量的转化,养殖业粪便提供给种植业肥料能量,占养殖业能量输出的2.2%[7]。
从种植业与养殖业的产值转化来看,沽源县马坊子村种植业总产值的70.7%为饲草产值与饲料产值,全部转化到养殖业系统。养殖业投入总成本的22.2%是种植业提供的饲料饲草产值。养殖业总产值有0.4%的副产品价值通过有机肥的形式转移到种植业中[7]。所以,种植业与养殖业通过横向结合互相提供物质,达到资源循环利用,提高了农牧业的互补效应。
3.2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效益
3.2.1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效益比较
表4显示果蔬种植合作社 (M1)、传统特色作物合作社 (M2)、养殖业合作社 (M3)、种养业兼业合作社 (M4)与经营种植业不加入合作社 (M5)5种模式单位耕地农牧业纯收益。
表4 各种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
从农牧业纯收入来看,前4种经营模式 (M1、M2、M3与M4)比不采用一体化的第5种经营模式(M5)经济效益高。在一体化经营模式中,第三类模式 (M3)单位耕地面积收益与人均收益较低,原因是该模式采用养殖业合作社一体化,在没有种植业参与的情况下,养殖成本较高,且远未发挥增收的潜力。多主体参与的果蔬合作社一体化模式 (M1)的收益较高,但是该模式对耕地质量要求高,如果没有灌溉条件,高收益目的无法实现。采用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的M4模式虽然没有M1模式的单位耕地效益高,但是该模式通过种养业互补产品,既能节约与循环利用有限的资源,又可以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可以在各个环节增值,农户经营风险降低,增收较快,所以,该模式是较理想的可操作的经营模式。
3.2.2 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综合生产力
以张家口市康保县“农民工返乡种养专业合作社”为例分析一体化经营综合生产力。康保县照阳河乡照阳河村大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在金融危机发生后返乡种田,并成立了农民工返乡种养业合作社。该村耕草地资源丰富且质量较好,人均耕地0.47hm2/人,其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0.27hm2/人,人均草地0.47hm2/人。
“农民工返乡种养专业合作社”为“种养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农户种植传统特色粮油作物、高效饲料青贮玉米和蔬菜作物,并养殖肉羊。合作社为返乡农民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服务和销售渠道,社员种植饲料饲草养殖肉羊。在2009年,农户通过合作社购买生产资料节约成本1 800元/hm2,出售产品增加收入3 000元/hm2。养殖母羊收入1 300~1 600元/只,农户人均纯收入高于1万元/人/年。将所调查的34户农户参与“种养业纵横一体化”前的2005年与参与后的2009年收入进行比较,如表5。
表5 农户参与“种养业纵横一体化”后增收情况
表5显示34户 (人口为118人)调查户2009年比2005年农业收入增加了107.4万元,年人均增收为2 275元;牧业收入增加了23.6万元,年人均增收为500元。农户参与农牧业“纵横联结一体化”后年人均增收2 775元。
因此,农牧业“纵横一体化”模式对农户增收作用显著,而且有扩展的空间、增收的潜力,提高了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如下:一是农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具有产品互补、产业互促优势。“种植业+养殖业”横向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比单独经营种植业效益高,“高效种植业+高效养殖业”横向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效益最佳。农牧业兼业整体效益是通过物质互补产生并提高的,没有养殖业的农业系统,或只有低效农牧的农业系统,都不能达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只有高效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经营,才能发挥农牧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多重功能优势,使整个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呈现良性运行。二是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增收效应明显、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既起到种植业与养殖业互补产品作用,达到产业互促的目的,又起到农户规避风险的作用,得到持续增收的保障,而且有扩展的空间和潜力。
4.2 启示
在农田与草地交错分布的生态脆弱区域,农牧业兼业的“纵横一体化”模式既能规避单独经营种植业因自然、环境等带来的风险,又能提高综合效益,增强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在充分发挥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的条件下,该区域应当立足于发展增收型、生态型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的目标,确定拓宽农牧业横向联合渠道、延长纵向产业链条相结合的农牧业发展方向。构建“种、养、加”平面结合和“产、供、销”垂直结合的农牧业经营体制。可操作的创新型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应为:“种养业农户+合作社+公司+专业市场 (超市)+产业协会”模式。
[1]韩建国.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程序.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及其治理开发的生态学原则,应用生态学报,2002,(11):1503~1506
[3]孙芳,高立英.现代农牧业纵横一体化经营模式影响因素分析,农业技术经济,2010,(6):74~81
[4]孙芳,冯开文.农牧交错带农户退耕还草意愿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54~57
[5]孙芳,丁满臣.中国农牧交错带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研究化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6]王利文.农牧交错带:亟待突显“优势”,中国畜牧报,2002-09-29,东方畜牧周刊
[7]孙芳,王堃.中国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8]诸培新.农户经济行为、土地投入类型及土地持续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