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兼顾 产村相融——红原县加快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的实践探索
2013-06-04中共红原县委红原县人民政府
文/图 中共红原县委 红原县人民政府
红原县美丽的天然草原
地处川藏高原西北部的红原县,有天然草地11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地1121万亩,户均1460亩,是全省十个纯牧业县之一,是全省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
2009年,红原抓住纳入全省牧区“现代畜牧业试点县”的有利时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保护草原生态、扶持牧区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坚持生态、生产、生活统筹兼顾,产村相融,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增效。
科学导航阿坝现代草原畜牧业
红原县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片建设,可以为四川藏区牧区县提供样板,对破解川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的矛盾,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构建藏区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小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做法是:
突出生态保护,提升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环境
注重保护建设,改善草原生态。完成944.125万亩基本草原划定,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81.1%,实现了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完成退牧还草700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27.6%,亩产草量提高63.9%;建设人工半人工草地25.27万亩,可增加5000头大牲畜一年饲草量。采取“边考评、边兑现”的方式,全面落实2011年国家草原生态奖励补助政策,完成476万亩草场禁牧补助、643.15万亩草场平衡奖励,兑现7662户草原畜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
推进草畜平衡,创新生产模式。在安曲乡下哈拉玛村开展草畜平衡试点项目,推行草场向联户流转、牲畜向联牧流转、人口向城镇和定居点流转“三个流转”,试点村减畜11.7万羊单位,实现户均增收2467元,走出了高寒牧区在全定居条件下,实现科学养畜、草畜平衡的新型畜牧生产经营路子。
促进牧民转产,减轻草原压力。发挥红原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特色魅力乡镇和精品旅游村寨,扶持牧家乐、自驾游营地等旅游服务业发展,引导牧民从事旅游服务业及旅游产品加工,延伸草原生态功能,实现产村相融。已建上规模的牧家乐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户17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有力促进了牧民转产转业和增收致富。
转变发展方式,探索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路径
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坚持“保护生态为先、发展生产为要、改善民生为本”的理念,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并重”协调发展,牧区、牧业、牧民“三牧兼顾”统筹发展,一产、二产、三产“三产联动”转型发展,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三化互动”科学发展,建设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产村相融的社会主义新牧区。
培育专合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牧民以牲畜、草场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行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打造一体化产业链,转变牧民“惜杀惜生、戒杀戒售”的传统观念,实现“公司+支部+合作社+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牧民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依托加工龙头,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着力做优畜产品精深加工和香精香料等特色产业。大力扶持牦牛乳业、遛遛牛等龙头企业,打造加工企业群,做大做强畜产品加工及综合开发利用,延伸产品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强化支撑保障,拓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
完善设施建设,促进科学养畜。整合项目资金,建设农村公路226.4公里、牧道992公里、乡镇兽防站11个、防灾应急饲草料储备库1个,促进了传统游牧向舍饲半舍饲转变,有效提升了畜牧业抵御恶劣自然环境的能力,年减少冬季成畜死亡1200余头,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00余万元。
加强草畜改良,提高养殖效益。依托省草科院积极扩大优质牧草和饲草生产,建成万亩草种和饲草基地。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建成麦洼牦牛、河曲马、藏绵羊原种场和3个牦牛选育场。大力实施牦牛改良,引导牧户养殖牲畜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实现年鲜奶增产4463吨,净增产值1562万元,农牧民人均年增收470元。
强化安全监管,确保三大安全。构建县、乡、村、联户四级防疫体系,口蹄疫、炭疽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密度保持在100%。在11个乡镇成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强化兽药等投入品监督监管,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安全。加强草原防火,避免人为火灾。
红原实践,先行一步
红原县发展现代畜牧业,建设生态环境更优、县域经济更强、农牧民收入更丰,生态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川藏高原现代特色新牧区综合示范县,为在全国藏区牧区县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必须坚持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只有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实现草原生态良性循环,才能为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发展牧业生产、增加牧民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使牧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必须破除片面强调草原生产功能或生态功能的思想观念障碍和体制机制障碍,实现人、草、畜平衡,才能走出一条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必须坚持牧区、牧民、牧业问题统筹解决。牧民增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牧业增效,牧业增效又必然依靠牧区基础设施更大改善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促进畜牧业从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牧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进步。大力发展牧区旅游和特色加工业等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三产联动、三化互动。畜牧业单打独斗式的发展是没有出路的,不能就“三牧”而“三牧”。从比较优势看,应以文化旅游三产为发展方向,按照发展大旅游,带动大产业的思路,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一产业中的畜牧业,为旅游消费和购物提供安全健康的畜牧食品;二产业中的加工业,将稀有、生态、安全的牦牛肉奶从“大路货”变成“专卖品”,促进转化增值。三产业中的旅游服务业,完善接待服务设施,促进牧民转产转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