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江苏城市的准确定位与创新发展
2013-06-02张鸿雁张新生
张鸿雁 张新生
(张鸿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新生: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江苏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揭开了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准确定位城市以推动江苏城市现代化,对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各项目标,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视角下的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定位
江苏现代化战略的科学制定首先需要理解现代化、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关系。
1.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现代化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通过城市化得以体现。城市是文化的摇篮、社会财富的集中地,是地域生产力的集中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外开放的窗口、商品国际交换的平台、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聚焦点。人类现代化历史已经证明:一个国家与区域的现代化过程,集中体现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的过程中。可以说,江苏现代化的核心载体是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
2.城市定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江苏现代化实现的主要内容之一
城市的“准确定位”历来是城市战略与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正确定位城市,从客观上把握城市的宏观走向,确定城市建设规模和完善城市功能,是制定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城市经济结构、主导产业、文化和发展方向目标的重要参考。例如,江苏常州有“中华龙城”的品牌定位,既与常州“六龙象教”、“六龙竞渡”的历史传说和龙城书院的历史典故相吻合,又与无中生有的“中华恐龙园”城市地标项目形成呼应,从抽象的“龙”到具体的龙,做大做实龙文化,在远离沪宁等大城市依托的洼地中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发展道路。
3.城市定位理论亟需“嵌入性”和“本土化”创新
本土化是城市个性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城市物质文化不断繁衍的源泉。城市定位必须从本土化中提炼差异性的定位要素,寻找城市地方性的实质和价值。例如“精致扬州”的定位,源于扬州精致的水、精致的美食、精致的建筑、精致的街巷尺度,是对扬州城市形态、历史文脉、城市传统等本土化要素的高度概括。“精致扬州”不仅是对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更指出了扬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目前,扬州已经提出“坚持低碳发展,建设精致扬州”的发展口号,强调以“精致”优化产业选择,实现经济增长低能耗、集约化;以“精致”引领城市建设,实现城市发展低消耗、节约化;以“精致”提升生活品质,实现生活方式低物耗、简约化。
在城市定位中,还应该充分考虑“自然—城市—人”三者之间的嵌入型关系,使得城市能够嵌入自然和原生态文化。例如南京曾经定位为“沿江城市”、“长江中下游重点城市”,这样的定位固然正确,但还停留在基本描述的层面,或者说一种人人皆晓的常识,其定位意义和价值相对欠缺。而无锡定位为“特大型生态滨湖山水城市”,连云港定位为“国际性海滨城市”、“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这样的城市定位则更进了一步,将城市最显著的自然要素较为生动地体现了出来,但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与城市定位的困惑
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战略和城市定位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1.城市战略的嬗变与城市定位的制度性缺失
由于行政体制的特殊性,江苏城市的发展缺乏明确的主线,受城市管理者的主观支配和影响较大。如南京的发展定位从“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到“十二五”,几乎每五年都有一个新提法。城市发展目标的游离和嬗变是造成城市定位困惑的重要原因。江苏城市定位的创新需要建立一种基于完整城市定位理论的分析模式,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城市战略定位的实施制度。
2.地方性特色文化要素的完整性缺失
成功的城市定位源于城市自身的独特性,即一个城市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身独立的定位体系,这种独特性主要源于城市自身的地方性特色文化的积淀与创新。法国巴黎定位为“时尚之都”,威尼斯定位为“浪漫水都”,维也纳定位为“世界音乐之都”,无不以典型的城市个性和特色而闻名。江苏城市处于多元文化共生的环境中,南北文化的冲突十分典型,江南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海洋文化等在这里碰撞。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入,东西方文化的不对称交流和激烈碰撞,使得江苏地域文化处于动荡与整合之中。
3.区域空间中城市产业定位的高度雷同
城市产业定位应该是一个根据强势产业、可持续性产业、有发展前景产业进行比较和选择的科学过程。然而遗憾的是,江苏不少城市的产业定位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很多产业政策的出台并未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城市产业定位的高度雷同。以江苏省13个城市“十二五”产业规划为例,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旅游和现代商贸这十大细分产业出现频率最高。如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行业,在2012年的光伏行业危机中,江苏作为光伏制造第一大省,仅江苏各地布局的光伏企业就有近千家,出口不景气、银行信贷紧缩使大量企业面临资金困境,至少有1/3的企业将被淘汰。此外,在产业微观细分中,地方特色产业被逐步边缘化,地方性的特色产业遇冷。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基于地区资源特点的特色产业,应该在产业定位中承担更重要地位,成为城市定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会议展览城市德国汉诺威、港口城荷兰鹿特丹、服装名城意大利米兰、钟表之城瑞士洛桑等,无一不是以独到的城市竞争优势而屹立于世。在城市产业定位中充分挖掘城市自身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差异性的产业定位思考,是江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产业定位应该着力考虑的问题。
4.城市群结构的空洞化与国际化空间建构乏力
区域现代化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建设。然而,江苏的城市发展并不平衡,如连云港一直将城市定位为“东方桥头堡”,然而在区域发展中却一直没有能够真正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在沿海开发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位连云港的城市级别和功能是值得仔细论证和思考的问题。国际化定位对于区域性中心城市来说至关重要。在国际化的大环境中,江苏的城市需要站在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差异性的思考。如南京的城市定位强调“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这样的定位描述本身没有问题,但相比维也纳的“音乐之都”、日内瓦的“国际会议城市”的定位,“人文绿都”的描述则显得有些笼统,有待进一步明确。此外,我们还应该关注城市国际化定位所带来的城市结构性问题,充分考虑城市的自身特点,避免盲目定位带来的城市过度建设以及现代城市问题的发生。
三、实现江苏城市的准确定位与创新发展
科学的城市定位应该从城市自身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思考城市的未来。
1.自然生态再定位:城市应该成为自然中的一棵树
重建自然生态,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和目标。而城市定位,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重构人类生存的一种理想,让城市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水域风光类资源的高品位是江苏城市突出的地理特征。作为东部沿海省份,江苏13个地级市的自然地理要素中“滨水”的特点十分突出,其中“滨江城市”有7个,直接的“滨海城市”有3个,“运河城市”有5个。此外,无锡、常州、苏州、宿迁等城市又有典型的“滨湖”特征。江苏的城市应该立足优势自然要素,突出“水”在城市中的核心地位。无锡的城市定位强调“太湖明珠”的描述,在城市发展中“滨湖发展”使得太湖成为无锡的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也给每一个来到无锡的游客以深刻的记忆。而扬州主打“运河城市”,近年来通过“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运河市长论坛”等活动的宣传推广,依托古老运河的地理资源优势使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盛,这让我们更有理由回馈自然,保护城市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倡导“循环社会型城市发展模式”,减少城市化的能耗和碳耗,将“循环”的理念根植到市民的习惯和文化中去,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从资源过度消耗型到资源节约型的城市化转变。
2.历史文化再定位:构建城市独有的“集体记忆”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城市的定位,有助于塑造独特的城市风格和城市形象,构建城市的集体记忆和城市文化资本。江苏很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从文化叠加的角度来看,江苏13个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既有历史性的“城市文化资本”,又有典型的人文区位的城市,如南京、苏州、扬州。这些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城市文化记忆”表现得更加充分,历史文化的积淀成为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城市定位体系中,历史文化视角的定位描述不可或缺。第二类是典型的以人文区位优势为主,历史的文化要素为辅的城市,如徐州、淮安、镇江、无锡、常州和南通,同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城市的历史文化要素往往与现代工业文化更容易形成某种沟通,在城市定位方面也更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某种跨文化的发展定位模式,人为地通过政治文化、经济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塑造形成人文区位上的优势。例如,徐州的城市定位中有“东方雅典”的说法,但似乎人们很难将徐州与雅典这两座城市联系在一起,而是更容易接受其作为一座工业城市的定位。相比之下,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其公众认同程度相对更高一些。第三类是外部文化和现代要素更具优势、本土历史文化要素相对不足的城市,如连云港、泰州、盐城和宿迁。传统文化在城市空间的相对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成为一种文化上的后发优势。这些城市在城市定位中一味地追求复古和建构历史感往往得不偿失,反而更容易凸显文化的断裂和缺失。充分思考现代文化的创新和现代城市建构,思考我们这个时代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创造属于当代的历史记忆,意义更加重大。文化的创新应该成为城市文化定位的主旋律,这种文化创新包括科技的创新、艺术的创新、空间的创新、色彩的创新、城市立面的创新,等等。
3.主导产业再定位:城市特色产业的创新与集聚
每个城市都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城市的产业发展必须找准主导产业,不能没有重点地全面发展。江苏城市在资源禀赋方面各具特色,也不乏特色的城市产业定位,如徐州的“中国工程机械之都”,淮安的“中国新盐都”、“中国凹土之都”,泰州的“中国医药名城”,等等。通过城市定位确定特色产业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的空间集聚,形成产业群。
4.城市功能再定位:弥合区域功能的结构空洞
不同类型的城市在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一个城市可以同时具备多种功能,例如南京既是江苏的政治中心,同时又承担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经济中心等功能。城市定位必须明确城市的功能组合,并围绕城市的功能进行城市规划,引导城市的发展。江苏城市的定位目前还存在主导功能雷同的问题,很多城市在功能定位中过分强调城市功能的复合性,都希望成为大区域的经济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休闲中心、娱乐中心。这样的城市发展诉求可以理解,由此导致的结构性空洞则需要在更高的层面进行协调。在区域现代化的实践道路上,江苏应该形成由核心城市、若干个中心城市和众多不同等级的城镇组成的立体化网络体系,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体,通过城市定位统筹,实现内部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共赢发展。传统的沿江城市带(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泰州、无锡、南通、苏州一线)和新兴的沿海城市带(南通、盐城、连云港一线)应该做大、做强,进一步对接上海,形成更加紧密有效的互动。南京则应加强都市圈(南京、镇江、扬州)建设,强化作为区域增长极、协调极的作用,成为经济区域体的结构性“支点”。
5.城市品牌再定位:打造城市节庆品牌
城市品牌是一座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的高度凝练,如南京的“博爱之都”、扬州的“精致扬州”,都是从某个角度对城市文化和精神的凝练,并将其生动、形象地传递给城市消费者,供消费者选择和消费,这些特定的名词就能够转化为相应的城市品牌。城市品牌的建立不像产品品牌那样容易,更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节庆活动是城市品牌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城市的文化象征。通过特殊活动来定位城市,形成城市的特殊品牌,是提升城市定位和品位的重要路径之一。法国著名城市戛纳因为“戛纳电影节”而成为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旅馆和餐饮业在戛纳电影节期间的收入占到其全年利润的10%到15%。[1]江苏的城市在多年的发展中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品牌节庆活动,但大部分的活动影响还是区域性的,像南京的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无锡世界佛教论坛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殊活动还屈指可数。在未来,我们希望看到南京通过国际重大赛会活动打造世界的“体育之城”,无锡通过论坛打造国际“会议之城”,苏州通过各类国际艺术活动打造东方“艺术之城”,盐城通过生态保护打造世界“生态之城”,形成若干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品牌。
[1]黄景清.城市营销100[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