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隐喻理论看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及翻译
2013-06-01邹幸居
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外语学院,广州 510450)
从概念隐喻理论看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及翻译
邹幸居
(广东白云学院外语学院,广州 510450)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概念隐喻;“水”意象;爱情;翻译
学者们对古诗“水”意象隐喻的探讨大多停留在喻义的问题上,而关于这类隐喻的翻译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语言形式的转换上。这些研究都不能反映出“水”意象的实质,不能真正翻译出原文的精髓。Lako 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能更好地解决“水”意象的解释和翻译的问题[1]。
一、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
(一)汉语爱情古诗“水”意象的概念隐喻
汉语爱情诗总是以隐喻表达爱情。然而,这些隐喻并不是修辞手法,而是概念隐喻。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我们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1]。
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爱情古诗中的“水”意象集中在这样一个概念隐喻上:“爱情是水”。例如,
例1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
例2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例3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
例4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
例5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温庭筠《梦江南》)
例6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李白《代别情人》)
概念隐喻有四个基本要素: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概念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2],即“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2]。始发域较具体,是支持语言表达字面意思的认知域;目标域较抽象,是指该语言表达实际所指的认知域。上面所举例子把始发域“水”的各个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爱情”,通过“水”这个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反映出爱情必经的历程:媒介传情—柔情似水—两地相隔—相思之情—离愁别绪—爱情消逝。
在例1中,始发域“水”的特征是首尾相连,因此成为了爱情的媒介,连接着两地分离的有情人,水的这种特征映射到目标域“爱情”,就象征着爱情的纽带,寄托着分居两地的男女的相思之情,住在长江一头一尾的“我”和“君”,由于同饮长江水而生情,尽管有不能相聚的恨意,但是,“水”却成为维系两人甜蜜爱情的媒介。
在例2中,始发域“水”的特征是轻柔、悠长而又深沉,因此映射到目标域“爱情”,就象征着爱情的甜蜜、温柔。陷于热恋当中的男女总觉得情与水一般宛转悠长,因此相聚时不忍分别,因为害怕再无相聚之日。
在例3中,始发域“水”的特征是阻隔交通,因此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爱情的障碍,也反映了求之不得的惆怅。诗中的男子听到雎鸠的叫声,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位女子的形象,但是,宽阔的河水却阻碍了他们相会,他只能感叹:这样好的女子,正是我梦寐以求的贤妻啊!有情人因为受到阻碍而不能终成眷属是多么无奈的事!
在例4中,始发域“水”的特征是海纳百川、川流不息,映射到目标域“爱情”,就象征着恋人彼此的相思之情就像滚滚的流水一样,悠远绵长,不能停止。
在例5中,始发域“水”的特征是绵绵不断、不舍昼夜、永不停歇,映射到目标域“爱情”,就象征着情人离别的愁绪绵延不绝。两情相悦的情人因为不得已的原因被迫两地分隔,终日守候,这个时候看到流水悠悠流动,愁肠百结,难以释怀。
在例6中,始发域“水”的特征是一去不复返,“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映射到目标域“爱情”,就象征着爱情的消逝。这逝去的爱情啊,就像水流走一样,是了无痕迹了。
整个映射过程如表1。
表1 “水”意象爱情隐喻的始发域和目标域Tab.1 Source domain and target domain of the“water”im age in lovem etaphor
(二)汉语爱情古诗“水”意象概念隐喻的成因
隐喻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L&J的观点,隐喻的形成基于人类在客观世界的体验,它的意义是建立在个体以往的经验、价值观和洞察力之上的[3]。在同一文化中生活的人们,有着类似的人生体验,因此,能够选择同一隐喻视角;而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们,由于经历的差异,也许会选择不同的具体概念来认识同一个抽象概念。汉族人们有着类似的生活环境和世界体验,因此,能够采取同一隐喻视角理解爱情。
1.地理环境
经验基础是人们能够利用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认识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一。“爱情是水”这一概念隐喻的经验基础就是古代人们临水而居的地理环境。中国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黄河和长江是华夏民族文明的摇篮,除此以外,“淮水、汉水、济水、渭水、泾水之外,还有淇水、汝水、溱水、洧水、汶水、汾水、漆水等”[4]。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自然而然地与流水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由于水与爱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自然就借助这一具体的事物理解爱情所包含的各种抽象的感情。
2.中华民族的“水”文化内涵
古代爱情诗利用“水”意象映射爱情的各方面,这源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和先民的水生殖崇拜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都有关系。殷契、黄帝、炎帝、夏禹的诞生都与水有密切的联系。而且,上古青年男女在河边欢会,在河水见证下,互赠信物,以成百年之好。[5]
二、概念隐喻理论观照下古代爱情诗“水”意象的翻译
(一)概念隐喻翻译观
目前,很多学者都认为隐喻的翻译不只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而涉及到认知的因素,因此建议采取认知的视角研究隐喻翻译的问题。其中,两位学者的研究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都提出了“映射对等”的概念。
权循莲[6]认为意象也是通过始发域和目标域的映射产生的,因此意象也是隐喻的一种。她提倡在意象英译中,不应该简单地把翻译等同于语言符号转换,而应该先分析始发域和目标域以及二者能够构成映射的相似特征,使译语意象始发域与原语意象始发域能够实现“映射对等”,从而让英语读者得到和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和等同的反应。根据源语读者和目标读者经验基础的差异,她把隐喻分为三种情况:始发域相同,目标域也相同;始发域相异,目标域相同;始发域空缺,目标域相同。并对应地提出了四种翻译方法: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始发域译出,转换汉语意象始发域为英语的意象始发域,英语的对应意象始发域加汉语目标域和英语的对应意象始发域加注释。
另一位学者刘冰泉[7],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只不过他把隐喻的翻译总结为两种方法:当源语隐喻的始发域和目标域与译入语的始发域和目标域一一对应时,采用映射对等翻译;当源语隐喻的始发域和目标域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始发域和目标域时,采用偏移等效翻译。
综合上面两位学者的观点,“水”意象的翻译原则是尽量能够在目的语中找到与源语始发域映射基本等同的意象始发域,或者采用补偿的办法使得目的语意象始发域与源语意象始发域获得映射对等,从而传递诗歌的文化信息,让译入语读者能够和源语读者一样填补文中“空白”,真正领会到诗人遣词造句的用意,具体的翻译方法如表2。
表2 “水”意象在爱情古诗的翻译Tab.2 Translation of“water”image in ancient love poems
提出上述翻译方法的理据如下:
(1)“爱情是水”这个隐喻是中西方文化共享的隐喻。由于生活经历的相似,中西方人们都和水形成了密切的关系,从而采用了类似的隐喻方式理解爱情的各个阶段。例如,法国诗人龙萨诗中写到:“啊,但愿我能发黄而变稠,化作一场金雨,点点滴滴,落进我的美人卡桑德瞢怀里,趁睡意滑进她眼皮的时候。”[8]这里始发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爱情的浓稠,以及诗人对爱情的渴求。因此,译者应当把“水”意象的始发域直接翻译出来,让目标读者自己体会诗歌的韵味。
(2)尽量保留“空白”,传播文化信息。诗歌的特点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通篇皆是“空白”,诗人是故意而为之,让读者调动背景知识填补“空白”,从而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尽管“水”意象的一些概念隐喻同译入语不一致,成为阅读的障碍,但通过适当的翻译方法,尽可能保留“空白”,却有助于文化的传播,更能引起译入语读者情感的共鸣。
(二)从概念隐喻理论看汉语爱情古诗“水”意象的翻译
1.翻译对应的始发域,保留或明示目标域的“空白”
语言是人们在客观世界体验的认知反映。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活体验,但是他们都生活在地球这一片共同的土地上,有着类似的自然环境,积累了相同的认知经验,对于很多事物,他们往往有着相似的看法,产生相同的联想。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而水也是人类每天都接触的物质,汉、英民族就形成很多相似的“水”意象的隐喻。译者应当翻译出原文“水”意象的始发域,并尽量地保留目标域的“空白”。例如,
例7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秦观《江城子》)
在这首词里,始发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无休无止的爱情之水,相思之情,是汉、英共享的隐喻。因此,译者采用了直译,把始发域直接翻译出来,并保留“空白”,让译入语读者细细咀嚼这种相思之痛。
By the red bridge in the green field we met that day,/But now my dear no longer appears,/Although the water is still flowing away.[9]
隐喻之所以能够被翻译,是基于共享的认知经验,由于爱情隐喻方式的相同,在英语文本中,“water”映射到“lovesickness”,读者通过填补“空白”,明白诗歌的含义:物是人非,我对她的思念,几时休?
但是,有时即使是“水”意象在源语和译入语中有一致的始发域和目标域,由于认知的一点点偏差,译入语读者也就无法完全读懂诗歌,这时候译者在翻译出原文“水”意象的始发域的同时,需要添加词语,明示“空白”。例如,
例8 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梦江南》)
源语的始发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对丈夫无时无刻的思念之情。如上所述,这是一个共享的隐喻。然而直译始发域“水”,是不足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到流水的无情的,也就无法体会到这位守候丈夫归来的妇人的哀怨而无奈的感情了,因此,译者作了如下处理:
The slanting sun sheds sympathetic ray;/The carefree river carries it away.[10]
通过添加carefree,诗中“水”意象隐射爱情的某个方面就更具体了:流水无情地流淌,我等的人什么时候才归来?真是令人愁肠百结啊!
2.转换始发域,保留或明示目标域的“空白”
如上所述,经验基础是概念隐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着很多不同的人生体验,从而采取了不同的隐喻方式理解同一事物,因此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多始发域不一致,但目标域相同的隐喻,古代爱情诗中的“水”意象便是其中一个例子。遇到这种情况,译者转换始发域,并尽量地保留目标域的“空白”。例如,
例9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
源语的始发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爱情的媒介。原文的“江头”、“江尾”不能直译,因为在译入语中没有对应的说法,但是,源语和译入语共享水是爱情的媒介、纽带这一隐喻。因此,译者采取了下面的译法:
I live upstream and you/Downstream by River Blue./Day after day of you I think,/But you are not in view,/Although as one we drink/The water clear of River Blue.[11]
“upstream”和“downstream”映射到“love ties”,译入语读者理解到长江水是“我”和“君”的爱情媒介,并明白他们不能相识的痛苦。
在有些情况下,转换始发域、保留“空白”的译法会成为阅读的障碍,这时译者在转换始发域的同时还需要明示“空白”。例如,
例10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秦观《鹊桥仙》)
源语的始发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爱情的悠长。“水”不能直译,因为能够产生“柔情”联想的“水”必然是“小溪”的细水长流,此外,译入语读者是不能填补这个“空白”的。鉴于此,译者采用了下列译法:
Their tender love flow s like a stream;/This happy date seems buta dream.[12]
转换始发域,明示“空白”的译法帮助译入语读者理解诗中的情景:牛郎和织女相会时,彼此含情脉脉,但是,好景不长,像春梦一样,很快就结束了。
3.明示始发域,保留目标域的“空白”
有些河流是古代中国的河流,由它们形成的始发域在译入语中是空缺,但是源语和译入语却共享它们所映射的目标域:爱情。这时,译者往往明示始发域,保留目标域的“空白”。例如,
例11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白居易《长相思》)
源语的始发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象征着情人的离愁。“汴水”和“泗水”是古代中国的河流,在译入语并不存在,因此,映射对等无法实现。译者采用了加注的方式,解释了这两条河流的出处:
The River Pian*lows,/The River Si*flows,/ They flow to the ancient ferry at Melon School.
(*The Pian River originates in Henan.It flows into the Si River in Jiangsu Province,at an ancient ferry crossing.)[9]
通过了解这两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的大致区域以及二者的交汇地点,映射对等得以实现,译入语读者能够自己填补“空白”,从而明白缓缓东流的河水正象征着妇人悠悠的愁思。
三、结束语
从本质上说,古代爱情诗中的“水”意象是“爱情是水”的概念隐喻,它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认知方式,涉及到始发域和目标域的映射,“水”意象的翻译主要是实现“映射对等”,即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有着基本相同映射意象的始发域,或者采用补偿的办法使得意象始发域与源语意象始发域获得映射对等,从而更好地传递诗歌的文化信息,让译入语读者体会诗歌蕴含的言外之意。
[1] Lakoff G,Johnson M.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79.
[2] 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31.
[3] Lakoff G,Johnson M.Ma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14.
[4] 孔元元.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60 -63.
[5] 范少琳.谈《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9-22.
[6] 权循莲,田德蓓.概念隐喻视角下汉语古诗意象的英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40(1):127-130.
[7] 刘冰泉,张磊.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中国翻译,2009(4):75-78.
[8] 黄超.从心态文化上看中外诗歌中的水意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50-153.
[9] 许渊冲.宋词三百首[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116.
[10] 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256.
[11] 赵甄陶.中国诗词精选英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89.
[12] 龚景浩.英译中国古词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5 .
On the“Water”Image and its Translation in Ancient Chinese Love Poem 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MT
Zou Xingju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Baiyun Institute,Guangzhou 510450,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MT,this paper analyzes the“water”image in ancient Chinese love poems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essentially a conceptualmetaphormapped from the source domain“water”to the target domain“love”.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herein lies in negating the idea that the translation ofmetaphor is simply the transfer of literalsigns and to propose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try to achieve the mapping equivalence between original“water”image and target“water”image in translating the“water”image into English.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e translating,changing and manifesting the source domain.
conceptualmetaphor;“water”image;love;translation
H 059
A
1009-895X(2013)04-0000-00
2013-01-09
邹幸居(1979-),女,讲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育教学、翻译研究。E-mail:terryzx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