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中的伟大战略家风范

2013-06-01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战略决策抗战革命

作者: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谈及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几十年来的众多评述难以计数,以致有“说不尽的毛泽东”之言。这当中,“伟大战略家”称誉最为广泛。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历经千难万险、夺取辉煌胜利征程中展示的伟大战略家风范,彪炳史册,启迪后人。

审时度势。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注重战略。所谓战略,本来是一个军事术语,后来泛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事关全局的筹划和确定的方针任务。作为战略家,首要的是善于战略思维,即立足全局和长远,认请战略形势,把握主要矛盾,确定方针任务。

1938年上半年,也就是中国全面抗战进行到10个月的时候,“亡国论”和“速胜论”这两种论调在国内泛滥一时。一部分人说中国落后,武器不如日本,“战必败”,“再战必亡”;一部分人把抗战前途寄托在外国援助上面,又被中国军队在平型关和台儿庄的两个胜仗冲昏头脑,便以为抗战可以“速胜”。这两种论调广布的结果是殊途同归,都会严重损害抗战全局和大局。共产党在全国抗战爆发后决心站在斗争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毛泽东在关键时刻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提出了抗日“持久战”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

毛泽东立足当时时代高度,分析战争双方“互相反对”的特点,即日本的长处是战争力量强,而其短处则在其侵略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虽依然是一个弱国,但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能唤起全国团结,争取多数国家援助,而且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完成“中国人民的大联合”即抗日统一战线的条件下,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这三个阶段的持久对日作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准确判断战略走势,提出事关全局的战略指导思想,这正是伟大战略家的“伟大”之鲜明体现。毛泽东科学战略思维结晶之一的持久战思想,阐明了中国抗战的根本条件、战略阶段和胜利前景,犹如拨云见日,使共产党人和抗日民众明确方向而深受鼓舞,就是一些颇有见地的国民党将领也非常认同。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准确印证了毛泽东抗日持久战战略方针的正确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并在三个战略阶段中发挥重要作用,敌后战场上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爱国将士顽强对日作战,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持久奋战,终于取得了近代历史上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站位高远。1955年评定元帅军衔时,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中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高级将领们一致衷心拥护毛泽东为大元帅。“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反“围剿”作战,“倒海翻江卷巨澜”的长征征战,“长缨在手”“缚苍龙”的八年抗战,“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中国共产党人各个时期领导革命战争的壮举,无不凝聚着毛泽东战略决策的过人胆识和智慧。文人出身,终生手不释卷,且历来不大操枪荷弹的毛泽东,一直是以善于战略决策为全党全军所服膺。

战略决策,主要是确定战略目标、作出战略布局、制定战略步骤、推进战略转变和适时战略预见等。1936年,毛泽东把军事家作出战略计划的过程概括为: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家,不仅要研究事关战争大局的军事战略,更要谋划推进革命发展全局的政治战略。正是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毛泽东展示了善于战略决策的雄才大略。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承担起领导革命的历史责任。首要问题是搞清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即确定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大革命后期,毛泽东结合自己开展农民运动的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及其对于革命的不同态度,明确提出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是革命的敌人,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在此后不断完善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中,关于中国革命的战略目标进一步确定为:进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参加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产阶级的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实现战略目标,就要有战略方向、战略步骤、战略重点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作保证。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毛泽东领导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的工作重心和中国革命的战略方向放在农村,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组织起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起浩浩荡荡的大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几个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中,毛泽东逐渐成为我们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对于事关中国革命胜利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的战略思考、战略决策日臻成熟,以回答和解决在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个基本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被全党全军深刻认同,在推进革命战争胜利和中国社会进步的伟大实践中,焕发出强大的力量。

1949年3月,全国革命胜利的前夜,在西柏坡这个我们党的“最后一个乡村指挥所”,毛泽东的战略思维集中在革命胜利后建立和建设新中国、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等问题上。毛泽东预见到: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他教育全党要有长远的战略目光,“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郑重告诫“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毛泽东对于我们党在新中国执政后加强思想作风建设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60多年过去了,在我们党大力强调加强先进性建设、纯洁性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今天,人们依然惊叹毛泽东当年的战略预见何其准确,战略部署何其重要。

善于总结。用成功经验指导实践发展,是毛泽东战略决策的又一个特点。1965年,毛泽东会见由美国返回大陆定居的李宗仁。陪同李宗仁的民主人士程思远乘便向毛泽东请教“共产党打败国民党的诀窍”,毛泽东回答:“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总结当地农民武装的作战经验,结合指挥红军作战的亲身经验,提出了游击战的“十六字诀”。此后毛泽东继续总结经验,把游击战提升到战略层面。游击战战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至关紧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广泛展开多种形式的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人民战争的“火阵”最终烧死了日本帝国主义这头疯狂闯进来的“野牛”。

作为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不仅要善于在战略思维中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还应当具备把战略决策化为战略行动,进而夺取战略胜利的领导能力。毛泽东把相信群众、相信党视为“两条根本的原理”,坚定依靠群众,发扬民主作风,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下级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运筹帷幄的战略决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夺取全面胜利。这些都是战略从决策到行动成功的重要经验。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抗战革命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中原突围是毛泽东的伟大战略决策
抗美援朝——毛泽东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