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士逃离科研的三重叩问

2013-05-31张玉胜

教育与职业·综合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博士生天真博士

张玉胜

名牌大学博士生逃离科研而执教中学的变故,让社会舆论陷入纠结之中。笔者以为,这绝非一般的“改行”与“跳槽”,不失为对时下教育模式的有力叩问。

首先,“理想”教育莫要天真。长期以来,“科学家”作为一个令人心驰神往又稍带几分神秘的神圣称谓,曾被多少学龄孩子奉为理想。但其实在人们追求理想、攀登科学巅峰的道路上,充满荆棘、劳累、孤独与乏味。博士生的半途而废,让人们看到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无权对博士的选择说三道四,只想告诉我们的老师,告诉那些怀抱“科学家”梦想的孩子们,“理想”教育莫要天真,“追梦”征程充满艰辛。引导孩子们在树立远大理想的同时,还应练就他们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坚韧性格。

其次,缺乏“兴趣”难以成功。应该说该博士生弃研从教的选择是兴趣战胜了天赋,理智战胜了盲从。在自由择业的今天,这种对从业的个性选择无可厚非。毕竟,没有兴趣便没有激情,更谈不上事业上的成功。而在我们长期实行的“听话”教育中,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被忽略,个性棱角被千篇一律的教育磨平了。于是,统一答案、千人一面就成为教育结果的常态。但深埋于心的“兴趣”犹如伺机萌动的种子,终归是要发芽的。该博士生厌恶科研而选择逃离,就是“兴趣”的力量在驱使。

其三,“功利”心态应当反思。尽管该博士生以“我也很喜欢教会别人知识的那种成就感”解读其弃研从教的选择,但透过这种似乎是在强调个人价值、否定“大材小用”的回应,人们不难窥测其急功近利的心态。因为传授知识的“成就感”是现实的、显性的、立竿见影的,而科研的“成果”是遥远的、隐性的、不确定的。有些人可能致力科研一辈子都难以功成名就,只不过是充当了人类科研探索的“铺路石”而已,但谁又能够否认他们未竟的“成就”和甘为人梯的奉献呢?

兴趣固然是动力,但兴趣不等于热爱,更不代表理想。兴趣是可以培养、引导和变化的。回报社会、建功立业,不能一味地“跟着感觉走”。隔行如隔山,从该博士生“我投身教育并不是我对教育有多么的热爱,因为我还没从事过,热爱无从谈起”的表白中,人们不无担心,万一哪一天该博士又不堪教书之苦,是不是又会心生厌恶而弃教从他了呢?

猜你喜欢

博士生天真博士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天真真好
天真组诗
迎春佳作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森博士作战室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平博士密码
博士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