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是一种正能量
2013-05-31方奕晗
无论你我多么不愿意把职场生涯当成一种竞争,但比赛和评判还是会时刻发生。同一年入职的新人,谁率先被委以重任,谁第一个获得升迁机会,每个人的努力都会被这些“硬杠杠”标注得一清二楚。领先的人会觉得自己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一切成绩都是应得的。而那些暂时处于落后位置的人,也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奋力追赶——即便看起来希望渺茫。
大家还记得伦敦奥运会叶诗文夺冠的那场比赛吧?第一次转身时,她仅仅排在第五位。此时,解说嘉宾周雅菲异常冷静地说出了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400米混合泳比赛,要先后用到4种泳姿,每个人的长项不一样,所以最关键的是保持自己的节奏,不要被别人带乱。结果,叶诗文不负众望,在前300米落后领先者几乎一个身位的情况下,在自己的优势项目自由泳上实现反超,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叶诗文的逆转,得益于她很清楚自己的长项是什么。相反,如果她在自己的弱项上跟对方死磕,比赛结果极有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很多时候,在这种多项能力的综合考查中,一城一池的得失并没有那么重要。领先者之所以暂时领先,不过是因为他们恰好在最开始做了自己最拿手的事情而已。
比如,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踏实肯干的员工注定是办公室里的宠儿。这时候新人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上司对他们的期待很简单:把交代的事情按要求完成即可。而这种踏实、稳定和按部就班,恰恰就是思维活跃者的短板。这类人讨厌简单的重复,擅长在更广阔的空间里,让创造力、协调力、沟通力、领导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随着经验的增加,我越来越觉得,和取长补短比起来,扬长避短是一种更高级的策略。前者会让你变得全面、均衡,不存在明显缺陷,而后者则可能帮助你保持自己的节奏,让你更有特点,甚至在某一个领域脱颖而出。
但保持自己的节奏并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就像叶诗文在冬训时也要集中苦练蝶泳和仰泳一样,要力求不让自己在短板上“一招毙命”,才能最终迎来自己的精彩时刻。
还有一种逆转,来得没有什么道理。
上周,朋友小薛的公司搞了一次技術培训,讲师是美国人。临到开场组织者才发现,担任现场翻译的姑娘对很多专业术语一头雾水,尽管那姑娘在领导心目中是公司里英语最棒的。
中午休息时,小薛找到组织者:“要不我试试?”小薛在德国留过几年学,专业课是全英语教学。回国之后,他一直在技术一线工作,具体实施环节什么地方有问题,他一清二楚。
下午小薛上阵之后,培训顺利了很多。从那以后,小薛在公司里的地位提升了一大截。
这当然是天上掉的馅儿饼,可当这么一件大好事迎面砸过来时,你是不是能把机会牢牢抓在手里?机会来临时,什么才算有准备?应该怎样准备?当我们在看到逆转的信号弹时,又该做点儿什么呢?
首先要做到的是心态平和。很多时候,人在绝境中能激发出强大的能力和勇气,而在机会和现实利益触手可及时,却可能自乱阵脚。所以逆转的前提就是心理素质过硬,在领先者意外出局时,能够稳住情绪,把从天而降的机会变成胜利果实。
当然,更重要的是技能上的准备。如果小薛没有英语口语能力和专业词汇的积累,心态再健康,当机会突然而至时也无能为力。
稳定性也是翻盘的重要因素。伦敦奥运会体操男团决赛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主将受伤、预赛失误频频,中国队一度被认为将与奖牌无缘。但在决赛场上,不论是绝对主力还是临危受命的“救火队员”都发挥稳定,以“零失误”的表现完成了6个项目18人次的比赛,并最终获得金牌。正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一开始的领先者并不一定获得最终的胜利一样,那些在前半程并不显眼的人,如果一直以稳定的速度匀速前进,往往能在后半程反超领先者。
说到底,逆转是一种看似无望时迸发出的巨大能量。它并非一种常规“战术”,而是揭示了一种可能性——就像一个微弱的火种,既有可能悄无声息地慢慢熄灭,也有可能借助一阵不知从哪儿刮过来的风,发展成燎原之势。
(摘自《中国青年报》)
作者简介:
方奕晗,北京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供职于《中国青年报》副刊部,从事职场、阅读、心理等内容的专栏写作,著有《职场武林外传》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