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与安全
2013-05-30邵一宸
邵一宸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媒体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而“微”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个分支,也越来越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微”媒体带来的便利的信息普及渠道和网络信息透明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个人隐私权受侵犯等信息安全问题。如何辩证看待“微”媒体时代和严肃正确对待网络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微”媒体;信息传播;信息安全;隐私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应运而生,并越来越收到社会各界人们的关注,成为越来越热门的话题。何为新媒体?新媒体即不同于传统的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的技术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数字技术,通讯技术等,相应产生的媒体形式为网络,包括互联网上新出现的很多媒体业务,数字互动媒体,包括数字电视,数字杂志,数字报纸,还有掌上媒体如手机报,手机短信等。
新媒体以其形式丰富、互动性强、渠道广泛、覆盖率高、精准到达、性价比高、推广方便等特点在现代传媒产业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也得到了越来越飞速的发展。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意味着在新媒体时代,每个独立微小的个体都有传播信息的能力,同时根据新媒体的某些特点如互动性强,覆盖率高,推广方便等,渐渐产生了一个分支——“微”媒体。在“2011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中,“微”字以40多万票当选年度汉字。可以看出“微”媒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近年来兴起的社交网络工具如微博,微信无疑是人们最为熟知的“微”媒体之一。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twitter。2009年8月中国门户网站新浪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特别在青少年和年轻的上班族中最为普及和流行。微博用户不仅可以在电脑客户端上登录微博,各种手机系统也都开发了微博客户端,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刷新微博浏览信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11年7月19日发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微博在网民中的普及率从13.8%增至40.2%。2011年10月,中国微博用户总数达到2.498亿,成世界第一大国。更据统计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由此可见微博用户是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微博人群也渐渐成为社会主要舆论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微博提供了一个平台,你既可以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发布你想发布的信息,并且这种信息是即时的。微博发布信息方便快速,所以传播速度是惊人的,特别对于明星名人和加实名身份认证的用户来说,他们拥有数以万计或几百万几千万计的关注者(即粉丝),他们发布的信息就能立刻被几百万几千万人看到。信息传播速度和广度可见一斑。
微博上的信息到底多到什么程度呢?根据有关数据,据《时代周刊》报道,在龙年新春零点微博抢发活动中,新浪微博发博量峰值再创新高,龙年正月初一0点0分0秒,共有32312条微博同时发布,超过Twitter此前创下的每秒25088条的最高纪录。新浪CEO曹国伟表示,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经超过2.5亿,每天有接近1亿条的微博内容产生。由此可以看出当代网民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和微博时代爆炸的信息量,微博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微”媒体的力量不可小觑。根据笔者的亲身经历,笔者大学班级里的一名同学患尿毒症晚期,急需大笔换肾手术医疗费,而该同学家庭经济条件难以支付巨额医疗费用,笔者班级就为该同学举办了一系列募捐活动,包括在微博上发布信息请求社会各界援助,在本校BBS官方微博的转发和一系列知名校友的转发下,通过微博,通过网络为该同学筹集到了不少的善款。众人拾柴火焰高,不少紧急事件和各种需求通过网络得到了解决,这在几年前还是难以想象的。
“微”媒体满足了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提供了娱乐和便利,促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微”媒体是把双刃剑,随着信息的交流的指数级增长,人们的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也受到威胁。
首先,网民使用社交网站或者其他网站的时候,均需要注册帐号,注册的过程必然需要网民提供个人信息,加上现在微博为了加强管理,为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言论环境,要求用户实名制,即提供真实的个人基本信息,例如姓名,电话,地址,受教育信息,工作信息等,否则只能浏览,不能使用评论,转发,私信等基本功能。这些信息一旦泄露,被非法分子所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网站本身做好保密工作,但不能阻止黑客们进行病毒或木马攻击。根据2009年的数据,09年一季度,我国互联网上出现的挂马网页累计达1.9亿多个,累计有8亿人次网民访问了这些挂马网页并遭到其中的木马病毒攻击。大型网站、浏览器和流行软件成为黑客窥测的对象,一季度有24202个大型网站被植入木马病毒,这已经成为威胁国内互联网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根据《羊城晚报》的《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遇到过病毒或木马攻击的网民达到2.17亿,比例为44.7%,与2010年年底相比下降1.1%,但是遇到病毒或者木马攻击的网民数半年增加735万人,达到2.17亿。《报告》还显示,2011年上半年,有过账号或密码被盗经历的网民达到1.21亿人,半年增加2107万人,占到网民总数的24.9%,较2010年底增加3.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信息越来越透明的同时,导致了一些很严重的问题,最极端的就是前几年兴起的“人肉搜索”,网民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使得他人的私人信息在网络上公开化,不管网民的初衷如何,这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最终谁又能为网民的好奇心买单?这种做法值得深思。
针对这个问题,网络管理平台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法案。北京市2011年12月推出《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其中第七条提到,开展微博服务的网站,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下列规定,规定中有一条就是建立健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保障用户信息安全,严禁泄露用户信息。除此之外,网民自身也要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此前就有新闻报道有网民微博定位暴露家庭地址,被非法分子利用的例子。社会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醒网民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避免制作和发布可能有损于自身隐私的信息。
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辩证地看待“微”媒体的利弊是个长久的课题,我们既要看到“微”媒体带来的巨大的有趣的信息量,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也应该认识到保护网民信息安全与隐私的必要性。怎样通过社会的力量,技术的进步和网民本身保护意识的增强,使“微”媒体更好地为人所用,值得我们持久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力丹,罗了.(2012)新媒体语境下的信息提供的安全隐私和安全策略.记者摇篮,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