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与传统的抉择──关于中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思考

2013-05-30张甲天

企业导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城市化

张甲天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正日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主题之一。时下,理论研究者和实际操作者都在呼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然而,在这日益加速发展的城市化背景下,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而身处这一状态下的国人,依然身处一种现代与传统的抉择之下,物质与精神的权衡之中。本文将针对这一现象,透视处于急剧变化过程之中的中国文化,并提出发展性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现代与传统;中国文化

城市化,亦称都市化,通常是指伴随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进程的显著特征是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扩大、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与此同时城市文明也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向农村传播,这种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的城市化进程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运动方向,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城市化已经演进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一般为总人口的60%以上,而目前中国城市化水平大约在50%,若扣除近2亿左右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我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左右。这就意味着,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行动是势在必行的了。但是,在这一进程的高速发展下,随着现代化广泛而深刻的冲击,西方文明的渗透,人们的猎奇心理和盲目从众,传统文化的被冷落,最终传统文化慢慢走向式微。在现在中国的城市和农村,一些传统的变迁已经十分明显。

一、一线城市传统文化没落

目前,大城市的建设正朝着与国际化接轨的方向发展。繁荣的大都市经济给人们带来充盈的物质生活,同时与之而来的是蓬勃发展的精神文化产业。但不难发现,人们较多的精神诉求乃是由西方上层社会传播的贵族艺术,诸如歌剧,钢琴演奏,芭蕾舞艺术、电影等等。而真正属于我国的高雅文化,像戏剧、大鼓、杂技、评书等传统艺术,却只能像古董一样,曲高和寡,丧失存在的土壤,遭到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冷遇。两种文化现状的对比,明显表现出我们自己文化缺失的程度之深。是什么造成传统文化在现代流行面前变得如此脆弱,是否是因为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心逐渐变得浮躁,还是因为高速发达的经济磨灭了我们最初的自由和兴趣,而让传统文化悠然的韵律只能在这虚浮的社会中黯然退场?

二、民族爱国情操淡薄

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一般的“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的人口、职能逐步向郊区和小城镇迁移扩散的过程。然而在中国,除了这种正常的扩散过程外,还出现了另一种形式的“逆城市化”现象,即——以名人、富商、高官、精英人才等为代表社会群体,都开始倾向于外国国籍,有的甚至转移所有财富迁居他国。从表面上看,这是人们对政府的一种不信任表现,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城市化是由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政府通过政策调整对城市化进程进行干预和控制,而这种单向的权威导向,曾造成了历史上出现过的大跃进、农村公社化运动、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知青返城等政治运动,直接打击了群众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依然对部分人群造成负面影响,使得其对政府失去信心;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具备较好的稳定的优美的生活条件,而西方文化中关于自由主义的宣扬以及政治文明的开放,能够让精英、富有的特殊群体充分享受到生活的优越和人生的价值,而我国的食品安全、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教育就业等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向往国外的生活,渴望移民。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它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我们追求高水平城市化的同时,我们的民族精神该如何与之骨血相溶?

三、传统乡土情结转淡

基于传统的土地纽带,中国的先民们以聚居地为依托,形成了稳固的和谐的社会关系。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在,中国人安土重迁的意识都非常强烈,“家”和“乡”这种血缘和地缘上的结合,让亲情融入这一方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使得出外的游子在春节的时候不论多远都想要回家看看,而中国传统风俗习惯中的”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更是增添了这种思乡情结的程度。可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人口流动规模越来越大,务工能比农业耕种获得更多收入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再加上现代耕作技术的发达,原本的土地只需很少的劳动力就可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于是传统的农业文明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日渐凋敝。由于现有的交通运输能力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节日的需求,一票难求、高价路费、挣钱不易等现象给务工人员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节日经济成为越来越多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纵然有着思乡情结,亦抵不过现实的无奈和生活的压力,而传统的乡土情结就这样慢慢的转淡了!

四、社会关系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在城市里生活,主要以小区为依托,由于人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或者工作单位,邻居之间互不相识,这种情况在城市新区更为常见。因为互不认识,而且不断有新的个体加入,所以大家彼此保持着一种陌生的关系。在匿名的状态下,个人行为的动机更加体现出效用和价值,人们会更加务实和实际,以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作为自觉遵循的效率原则,这种在乎行为的诉求淡化了人与人的关系,更加造成了彼此的冷漠和不信任。而伴随着农民市民化的过程,改变了原有人际圈的交往方式,面对全新的城市文化,面对从农民到市民的社会变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角色失调,小农意识的偏颇狭隘意识也在这时候被最大极限的激活。于是,城市的生活环境逐渐趋于复杂化,人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变得以事为本、以利为本,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觉造成了彼此的不信任,传统的亲情观念消失,“远亲不如近邻”的乡邻关系近乎消弭。

这些只是城市化背景下的文化变迁的一部分,但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传统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一个人,因个性而闪光;一个国家,因为民族文化而独具魅力。每个人都会生老病死,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灭的,是可能永久长存的,这便是文化所起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绵延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和无数次抵抗异族侵凌高举民族复兴伟大旗帜的斗争中形成的,这种文化的核心是“礼”。正是这种博大包容的精神,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逐渐将和她所接触的种种文化比较落后的初民民族归入它的怀抱,改变并同化,最后将它们纳入这广大的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复合体中。这种文化的融合,不同于欧洲人用武力征服的手段来获得认可,是靠着先进文化的影响而逐渐生长壮大起来的,是一种更为和谐更为文明更为高效的民族融合。虽然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许多时代传统的风俗习惯作为一种不成文的习惯法,可能对城市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和麻烦,但是正如E.希尔斯所说;“传统不应仅仅被看做是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是新事业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当做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

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处在一种急剧发展变化的过程之中,而这种急剧的变化无疑又是中国文化发展自身所需要的。费孝通老先生在《东方时空》的访谈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只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要认识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自己的希望,自己十亿人希望的道路,中国要自己走,要自主,要文化自主。“这就是费老先生的“文化自觉”论,要让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但同时也不是“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而是要从西方文明中汲取所需,取其精华去其糟泊,在引入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抵制其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结合传统文化中优秀积极的思想,不断的丰富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努力打造出民族文化精品,逐渐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和精神价值。这样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才能求的整个民族的长久的生存和发展,才能让我们在现代与传统的抉择中不会迷失方向。或许我们的城市化建设不仅要急于构建“房子”,更要适当停下来等一等,让这所“房子”里填满属于我们自己的“文明”。

当然,传统文化的式微其实是一个文化发展嬗变的必然过程,不管是对待内在文化还是外来文化,我们都要采取“扬弃”的原则,发扬积极的成分,抛弃消极的方面。实现文化建设的兴旺,不仅需要工业经济的反哺,还得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只有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才能使中国民族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参 考 文 献

[1]邹农俭.社会学的视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派克.《论中国》

[3]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

[5]吴业苗.农村观念结构的分化及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4(1)

[6]罗素.中国人的性格[M].中国工人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以《最蓝的眼睛》为例看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动漫电影中的中国元素研究
浅析汉风壶与中国文化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现状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