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结构调整艰难前行
2013-05-30陈和午
陈和午
尽管经历了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但总体来看,过去5年又是一个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达到9.3%。然而,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增长迷恋高速度的背后,经济质量却远远跟不上高增长的步伐,现实中经济“重量轻质”却是不争的事实,经济转型之路依然坎坷。未来10年,中国经济处于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时期,习惯中低增速是必然趋势。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的水平,与去年的目标保持一致,接连放弃经济“保八”任务,也彰显了中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观察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宏观层面总体比较清晰,新型城镇化成为新的驱动力,并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四化”联动。微观层面,企业也必将顺应国家调结构政策主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自身良性循环和跨越发展。而处于中观层面的产业,是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依托,起着承上启下、与其他两个层面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作用。
农业嬗变加速
农业的基础地位决定了中国经济对农业产业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过去10年,可谓是中国对农业支持政策最密集、支持力度最大的10年。自从2004年以来,中国已连续出台了10个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的目标,诠释了中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政策主线。而其背后是本世纪初中国农业深陷发展困境,步履艰难。2000年3月,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含泪上书朱镕基总理”,让“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社会公众面前—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同年华东理工大学曹锦清教授《黄河边的中国》则清楚地表明了中国“三农”问题的盘根错节。2001年著名学者于建嵘博士的《岳村政治》对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过程进行了一次深层次的CT扫描。而2003年安徽作家陈桂棣、春桃夫妇所著的纪实文学《中国农民调查报告》则为农村、为农民、为农业发出了最具震撼力的呐喊。
2003年后“胡温新政”下,中国农业进入一个黄金10年。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有2000多年历史的皇粮国税,并且采取“少取、多予、放活”的政策,种粮补贴、种子补贴、生产资料补贴和农机补贴等农村生产补贴持续增长,2012年已达1600亿元。正是由于还账于“三农”的做法,中国农业即使遭遇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增长也依然比较平稳,2006~2011年间,中国农业增加值实际增速平均4.5%,粮食连续9年丰收。但后农业税时代,农业形势并不乐观,传统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依然未发生根本改变。中国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却耗掉了全球化肥总量的1/3,农业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后,农村“三化”现象(即农村空心化、农田抛荒化、城镇侵占化)愈演愈烈,“要人不要地”的模式如何转变,新农村建设如何避免农民“被上楼”,农业经营体制如何创新,农民组织化程度如何提高,这些无疑都是中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化同步”的定位,无疑为未来10年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现代农业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资本农业”,以资本为纽带引入大量现代生产要素。近年来,无论是高盛、网易养猪,还是黑石卖菜、万达种菜,以及联想务农,无不昭示着中国农业进入 “资本时代”。同时,资本运作也将会在农业产业一些新的细分行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品牌农业等得以拓展空间。可以预见的是,未来10年,农产品价格将长期上行,农业产业化将加速推进。不管是中粮集团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战略,还是新希望从饲料生产到食品加工的农牧业一体化产业链模式,都显示农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未来趋势。
“房车”白银时代
房地产和汽车被视为驱动中国经济的“两个轮子”。过去10年,房地产业和汽车产业可谓是10年黄金发展期,但面对城市高房价、能源紧张和交通拥堵的大背景,未来10年,这“两个轮子”尽管仍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但黄金盛宴难再,都将步入白银时代,对中国经济的驱动力也将有所减弱。
新一届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仍不会松手,不管是楼市反腐战加速,还是建立房产统一登记制,都显示楼市调控思路可能会由“短”转“长”,一直引而未发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或将不久浮出水面。
作为驱动中国经济的一个车轮,房地产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各行各业扎堆楼市,海内外资金疯狂涌入。从2003年以来国内房价几乎是一路上扬的,尽管期间在一轮轮的楼市调控风暴中有点小波折。纵然去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一轮楼市调控,但依然未能阻止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双双进入“暖冬”,房价再次抬头。“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坦言,我国大中城市房价过高是不争事实。在房价上涨预期渐浓的背景下,国务院于近期出台“国五条”,其中二手房征收20%个人所得税的新政刺激了二手房市场的交易火爆,但对房价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并不乐观。实际上,广东东莞从2007年至今,二手房20%个税政策已实施了5年有余。但在5年多时间里,东莞的房价一直在稳步上升,涨逾60%。“两会”期间,某部长预言今年房价一定会下降,但这恐怕只能当作“两会”期间的一个花絮,并不会太靠谱。
中国经济患上了房地产依赖症,高房价的背后是地方政府大搞“土地财政”的痼疾。令人惊咋的高房价和投资投机过度的畸形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已演变为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地产界“带头大哥”王石近日警告,房价一旦再次疯涨,楼市泡沫将可能破裂。实际上,过去10年房地产市场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楼市政策基本上都是短期的,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楼市长效机制,这也很大程度上成就了房价无法跳出越调越涨的怪圈。未来10年,新型城镇化会给房地产业带来机遇,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事实上,新型城镇化的商机诱惑,已让娃哈哈、东方园林、维维股份和金威啤酒等外行企业也纷纷扎堆商业地产业。而人口城市化应快步跟上土地城市化的趋势,也将让城镇住宅市场的需求继续扩张。楼市依然人扎堆、钱扎堆,房地产需求仍将延续上升态势,但供需格局的逐步转向平衡,过去10年楼市供不应求的局面将会被缓慢扭转,新10年只能是房地产市场的白银时代,成色会略显不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新一届政府对于房地产的调控仍不会松手,不管是楼市反腐战加速,还是建立房产统一登记制,都显示楼市调控思路可能会由“短”转“长”,一直引而未发的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或将不久浮出水面,这也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发展,过去始终无果的楼市调控也可能有望结出好果实。
汽车作为驱动中国经济的另一个车轮,过去10年同样风光无限,汽车年销量从2003年300多万辆增长到2012年的1900多万辆,年复合增速达到20%,这一持续高速增长也使得中国汽车产销量雄居全球第一,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12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21.5辆,比2007年增加15.5辆,显示过去5年间家庭汽车的保有量增加了两倍半。车市的繁荣当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导向,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直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全球经济危机以来,节能汽车补贴、汽车下乡、以旧换新、取消养路费、小排量汽车购置税减半征收、新能源汽车补贴等政策的实施,对汽车产业形成了明显的刺激。目前,国内汽车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共存,各大厂商纷纷扩大市场占有率,兼并重组力度会加大,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上汽、东风、一汽三足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从当前中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看,已进入一个平稳增长阶段。
未来10年,汽车产业也将受到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制约。尽管中国乘用车千人人均保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需求依然比较旺盛,汽车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快速发展,但汽车市场的黄金10年也已过去,转入白银时代将不可避免。事实上,过去10年,汽车产业规模大肆增长的同时,相应的社会配套设施却难以同步发展,许多城市不 得不面对能源紧张、大气污染、交通拥堵、停车难、道路交通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近年来一些城市交通拥堵愈演愈烈,交通拥堵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呈几何级数增长,北京、上海、贵阳、广州等地纷纷推出汽车限购令,寄靠行政等手段来控制消费者交通出行,来缓解“城市交通病”。另一方面,今年以来多地频发的雾霾天气,引发全球关注,作为大气污染物及PM2.5的一大制造者,机动车尾气排放被指是构成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如何降低排放污染,还城市明朗的天空,汽车产业面临严峻挑战。如此之势,汽车潜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可避免地受到抑制。当然,这也会给二三线城市汽车增长带来空间,而被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向好。
从全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看,其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服务业新引擎
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世界“老大”,但光鲜的背后则是大量企业倒闭陷入危机,制造业产能过剩相当严重。绿色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实现节能减排、遏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目前中国的碳排放已经跃居世界第一,而且仍然快速增长,由此引发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制造”危机的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滞后。面对人口老龄化时代的人口红利消失,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变或不可避免,现代服务业将是未来10年乃至更长期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亮点”。
尽管中国政府过去10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服务业严重滞后却是不争的事实。数据显示,2002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1.5%,到2012年,10年的时间,服务业的比重只是提高到44.6%。而从全球范围看,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 60%以上,主要发达国家达到 70%以上,而中国不到45%,比重明显偏低。而且,目前中国传统服务业较为发达,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明显落后。服务业是中国产业结构的“短板”,也是三次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力所在。加快发展服务业,成为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口。
实际上,从全球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看,其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在5000-6000美元时,现代服务业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中国2012年人均GDP达到6100美元,已处于适合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而且,2012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也与工业45.3%的份额相差无几,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更快。按此势头,2013年服务业占GDP比重很可能超过工业。况且,去年年底,《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这是中国第一部服务业发展规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并举,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新型城镇化的号角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未来10年,现代服务业将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引擎。
总体而言,未来5到10年,转型基调下的中国经济或将步入中低增速轨道,过去10年支撑经济的行业也将发生一些改变,地产、汽车等传统支柱行业的黄金时期可能不再,现代服务业或迎来高速增长,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嬗变也将提速。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会驶入快车道,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热门话题,但是要避免传统发展思维和同质化竞争的路径,才能成为有力的先导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