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行动党长期执政的“秘诀”
2013-05-30王江雨
王江雨
我在上篇专栏文章讲到,新加坡尽管享有东亚威权国家的名声,但其实是个公民一人一票选举出来的代议制民主政府。在许多西方国家,传统的代议制民主政府的特色之一就是“政党轮替”,多数为两党根据选举结果轮换执政,在朝则以行政资源实施己方政策纲领,在野则对执政党监督牵制,伺机在法律范围内“制造麻烦”,以图在下一次选举中将执政党赶下台。
新加坡却貌似有一个“万年执政党”,即人民行动党(Peoples Action Party)。行动党在1954年为李光耀等一批受英文教育的中产专业人士创立,在1959年通过选举取得新加坡的执政权,并在新加坡独立以后在历次选举中都大获全胜,一直执政到今天。相形之下,新加坡的反对党很不成气候,在国会的席位以个位数计算,无法从制度上实现对行动党的制衡。鉴于此,无论是国际媒体,国际政治观察人士,还是新加坡国内的反对党,都认为这是个“事实上的一党制国家”(a de facto one-party state)。
人民行动党得以在民主选举的基本框架下长期执政,其秘密何在?检讨这个问题有其难度,在某种程度上还有些牵强,因为胜利之取得,可能是无数纷繁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甚至有极大程度上的偶然性。然而几十年如一日地“胜者为王”,其中不可能没有一些之所以成功的基本逻辑。依笔者的观察,行动党能维持一党长期执政的局面,和它自创立以来就采取的某些亦正亦邪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是分不开的。
“秘诀”之一是以交付业绩为中心,唯此为大,为此目的采取一切务实手段,包括去意识形态化。
新加坡刚被迫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之时,如李光耀所说,“我们眼前困难重重,生存机会渺茫”,所以他的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养活岛上的人民”。李光耀认为,为此必须彻底务实,抛弃一切意识形态的羁绊,执政政策的宗旨是使新加坡“比本区域其它国家更加刚强勇猛,更加有组织和富有效率”,以提供条件让外国投资者在新加坡为基地经营牟利,为新加坡提供税收和就业。
李光耀自命是社会主义者,但这仅是指民生方面,并没有政治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他也不接受计划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的做法。但他与当时众多西方政客对共产党的理解大不一样。1961年联合国开发署一个调查团到新加坡指导工业发展,给新加坡的成功定下的“先决条件”之一,竟然是针对“共产党人”。李光耀称,“对这个荒谬之极的简单解决方法,我不禁哑然失笑。”
在去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指导下,行动党政府一方面对外资全面开放,大力促进对外贸易,将贸易招商团都派到了非洲,最终将新加坡发展成一个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另一方面,政府也不吝惜使用各种带有保护主义性质的产业政策,建立大型国有公司作为龙头企业,以加快国家的工业化和财富积累。
“秘诀”之二是力行法治,铁腕反贪,增强人民的信任。新加坡社会不同于其它亚洲社会的最大特点不是在于它成功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在于它是一个公认的法治国家,真正做到了依法治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如果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个关于古代分配正义的说法还有什么现代意义的话,那就是现代人更担忧的是不同的人适用着不同的规则,从而使机会资源的后天分配永远不均等,使弱者永远没有翻身的可能。建立法治社会,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是能使一切社会活动在法律的框架内“标准化运作”,从而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能使人民增强对政府的信任,知道政府对所有人适用相同的规则,不会对任何人有所偏私。即使政府不能绝对做到这一点,但只要尽到最大努力,并且政府自身不违法行事,人民也会体谅。
“秘诀”之三是使每个人都有一定财产,但又压低工资。李光耀深信人民拥有财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他在自己的自传中说:“当我发现人们在照顾自己的住房和租赁单位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时,就深信一个人的产权感是与生俱来的。50和60年代发生暴乱时,路人也会参加,向汽车的挡风玻璃仍石头,把汽车掀翻,放火烧毁。到60年代中期,当人们拥有住房和其它资产后,发生暴乱时他们的反应大不相同。年轻人把停放在路旁的史古打(底座摩托车)抬上组屋的楼梯。这种情况加强了我的决心,我要让新加坡每个家庭都有真正的资产让他们去保护,尤其是他们自己的住房。”
行动党在新加坡推行“居者有其屋”的政策,大力兴建政府组屋,然后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公民。这种组屋的质量其实相当不错,说实话比中国大中城市常见的一般居民楼好得多,且购买者有完全的产权。
但新加坡政府从来都拒绝建设一个福利社会,且并没有兴趣让人民财富积累太多。这涉及行动党治国的一个基本理念,即人民如果太富裕,生活得太舒服,反倒有种种不利。一是容易懈怠,从而不再“刚强勇猛,力争上游”,而勤奋努力工作才是新加坡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工资不可太高,否则无法和有着无穷尽廉价劳动力的区域其它国家竞争。新加坡虽然人均GDP居于世界前三名,但平均工资远远低于经济发展同水平的欧美国家。此外,行动党一个秘而不宣的“帝王心术”考虑是,人民如果还需要为积累财富而努力,且能在现行体制下看到成功的希望,他们就会将心思主要用在发财致富方面,不至于提出太多政治要求或者急于改变现状。
“秘诀”之四是政府慷慨“与民分利”,使人民时时感受到现政府的好处。这是新加坡政府争取民心的主要手段之一。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若干年之后,政府积累了巨量财富,但却不像某些亚洲政府那样奉行守财奴的理政方式,丝毫不肯与人民分享。新加坡政府从1970年代开始,由政府出资开展大规模公共事业的建设,包括修建地铁、高速公路、人行天桥、人行道防雨顶棚、社区电梯、游泳池等,并致力将新加坡建设成亚洲最清洁城市。此外,政府也大力投资教育和医疗,在这方面为公民提供补贴。居住在绿荫遍地的花园城市,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一流基础设施和教育健保方面的照顾,新加坡人不管对政府是否有好感,都会有一切好处来自行动党政府的感觉,而政府也刻意通过种种方式,强化人民这种印象。
“秘诀”之五是延揽人才,使反对党长期处在无人可用的境地。行动党政府通过自己掌握的行政和经济资源,几乎垄断了新加坡的人才培养和遴选渠道,并以“精英主义”为号召,将绝大多数人才纳入到体制内。相形之下,反对党很难延揽到本地公认的精英人才(主要是指那些长期获得政府奖学金,受过本地或国际名校教育,有过大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其能力不能得到本地选民信任。事实上,在历次选举中,反对党都没有能力端出一套完整的施政纲领,其攻击点主要集中在对行动党的政纲挑刺方面。
上述并非是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维持政权的全部手段。除上述尚基本“正面”的手段之外,李光耀领导之下的行动党还通过利用行政资源和司法制度打压反对人士,挤压反对党的生存空间,使其难以形成气候。在反对党可能主导的地区,政府还通过重新划分选举等难看手法消弭其影响。但必须强调的是,行动党从来都是诉诸议会斗争和民主投票的方式来取得和维护政权,从来没有借助军事和其他暴力手段镇压反对派,党派斗争也从来没有到“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程度。
新加坡一党长期执政的上述经验,是否能被其他执政党借鉴?事实上,新加坡只是个城市国家,连中央/地方的区别都没有,国家的政府也同时是个市政府,很多政策的制定实施监督和大国颇有不同。但在任何国家任何情况下,如果一个政党,通过民主选举的手段上台,建立一个强势政府,实行法治,强力肃贪,发展教育,慷慨投资民生和基建,任人唯贤,那么长期执政几乎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甚至都不必对反对派进行排挤和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