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升级中亚战略
2013-05-30覃爱玲
覃爱玲
从9月3日至9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和俄罗斯,其间除5日和6日两天出席在圣彼得堡召开的G20峰会外,大量的时间用在中亚多国的行程中,反映出中国对中亚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视程度。
此次成功访问对于中国与中亚关系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得到了中亚各国家的积极响应。
包括能源、交通和贸易等主要内容的经济合作,一向是中国对中亚外交政策的主要基点。现在,继上合组织框架之后,中国与中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理念和框架下得到全面提升,其具体内容则有待深化。
以能源为中心的经济合作
“总的感觉,这次对中亚外交是一个大手笔,对于推动双边关系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的意义。”长期研究中亚问题的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赵会荣认为,此次访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她分析,习近平对中亚外交的阐述具有继承性,仍是以经济为重点,但并不局限于经济和安全领域,与土库曼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了战略伙伴合作关系,并深化了与哈萨克斯坦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和乌兹别克斯坦的战略伙伴合作关系。中国国家领导人对中亚有如此全面清晰的思路,意味着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在中亚外交上会投入很多,且不会局限在经济领域,而是立体多面的。
她特意强调,现在的“新丝绸之路”与几百年前以经济和文化交流为主的“旧丝绸之路”的区别,就在这种“立体”中。
与美俄对中亚重在军事和政治不同,中国在中亚一向以经贸为主。习近平的中亚访问行程中,除了与当地领导人的个人化交流,表明立场和态度的演讲外,最多的内容是签署包括政府和公司在内的各种协议。
据报道,这种包括大量投资额的“务实”协议多达38个。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各国对中国的天然气出口,各国之间修建便于通行的公路和铁路交通,联合打击各国共同关心的地区恐怖主义势力等,可以概括为以能源为中心的经济合作。
中亚五国,习近平对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访问,明显带有更多的情感,交流程度更为深入。这两国不仅在五国中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且能源出口都是两国的核心经济内容,且大量出口到中国,是目前中亚与中国能源合作最为紧密的两个国家。
在土库曼斯坦,政府组织了庞大的机场欢迎仪式。土库曼斯坦1995年申请了永久中立国地位,这是它并未参加上合组织的重要原因。但中国与土库曼的能源合作一直较顺利。一个重要原因是,土库曼斯坦的主要政策即是围绕天然气多元化,改变以往主要通过俄罗斯向欧洲出口,价格和发言权不大,并且易受欧洲经济放缓影响等情况。2009年中土天然气管道开通,对中土两国是共赢。
哈萨克斯坦是明显的重头戏。哈萨克斯坦跟各大国的关系都搞得不错,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其对俄关系处理得也相当好。
习近平与哈萨克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交流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比如,纳扎尔巴耶夫来习近平专机上吃早餐,纳扎尔巴耶夫还曾表示,“中国好,哈国就好。”
从上合组织框架到丝路经济带
虽然与美国和俄罗斯都有竞争,中国近年来在中亚的经营总体上可算成功。
中国目前有多条从哈萨克和土库曼斯坦输往中国东南沿海的石油和天然气管道。多次去过哈萨克斯坦,与哈国政府和民间有广泛交往的时事评论员蒋兆勇认为,中国在中亚的能源获取是境外最成功的区域之一,与非洲和中东等地区相比,这里价格便宜,距离又近。中亚国家也希望利用中国的发展挣钱,具有互补性。
此前,中国一直提倡中亚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建立统一的经济空间。然而,包括俄罗斯在内,也无土库曼斯坦加入的上合组织,对于中国协调在中亚的统一经济战略,显然有着诸多不便。一方面,中国与土库曼斯坦有着大量的经贸往来,另一方面,由于互相之间存在较大经济竞争关系,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的经济战略客观上难免会有掣肘。比如,以俄罗斯为主导的俄白哈关税同盟,就与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经济合作存在直接冲突。
中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将以双边合作为主要方式,现在仍只是一个大体框架。目前最迫切的内容之一,是建设一个交通走廊。久议未决的中吉乌铁路建设是区域交通建设的重点项目,对中吉乌等很有好处,这些国家也都感兴趣,但由于俄罗斯有不同意见和各国间轨道宽窄问题,一时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比较好操作的是,先修建不需太多多边协调且对当地交通改善明显的公路。
中国与中亚以经贸为主的全面关系的提升,可以看作中国经济加大西进力度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3年多,与中亚有着巨大地缘和文化接近性的新疆,正在推进“跨越式发展”。喀什和霍尔果斯一南一北两个颇有少数民族特色的边疆中心城市被规划为“特别经济区”,除带动在东南沿海反衬下已经落后的新疆本身的发展,也有辐射中亚的构想。
一位喀什有名的商人,在与《南风窗》记者交流时,对喀什的发展充满信心的原因就是,“为了与周边国家形成对比,表现出中国的优越性,国家也会将喀什建设好。”
最近,在对“保增长”争议颇大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将主要投资限定在两大领域,一是对信息产业的投入,表明对产业升级的重视,另一大块投入,即主要是针对中西部铁路建设,反映西部在下一步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另一个背景是,在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美日等正在组建被认为是针对中国的TPP(跨太平洋伙伴协议),中国在东南沿海的发展空间面临的挑战加大。与之相比,在西部内陆中亚地区进行经营,中国所需付出的代价和获得支持都相对容易。
即使以经贸为主,政治共同体的声音亦不可轻视。此次上合组织峰会的联合声明,即对叙利亚问题发布了统一的“不干涉”立场,并重申了对伊朗、阿富汗和朝鲜等热点问题的统一立场。
反恐合作
中国对中亚地区的外交思路中,媒体提得另一个比较多的主题是打击“三股势力”。除了交换情报、人员遣送等直接的安全合作,压缩“三股势力”的发展空间,也是中国政府愿意宣传的一个方面。
今年中,新疆频频发生暴恐事件时,中央指令大批军警入疆,反映了中央政府对中国西部安全态势的高度关注。
在对中亚局势颇有研究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驻哈萨克斯坦记者王德禄看来,反恐合作从战略上的确是中国对中亚外交的重要考量内容,但就他了解,实际的具体合作较少,因为区域内的恐怖组织一般都局限在某个国家内部,并没有形成跨地域的大的恐怖组织,这种合作自然有时就缺乏很强的针对性。比如,“东突”在中亚国家也被列入恐怖名单,但他们一般不会在当地频繁活动。
他认为,与中国担心中亚乱了会影响新疆的稳定一样,中亚国家同样害怕新疆发生动荡,伤及自身。
从前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都面临重新建国和重组经济的艰难过程。20多年过去了,有的国家建设较为成功,并且搭上了新的发展班车,例如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有的仍面临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挑战,比如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国中央政府对社会和地方的控制都存在一定问题,社会不太稳定。乌兹别克斯坦则是国家较为稳定,社会文化较为发达,但与外部交流不是很积极,近年来经济不景气。
曾长期在中亚一带生活,并且表示自己“热爱中亚”的中国科学院工作人员黄赛对《南风窗》记者表示,5个国家初看似乎很相似,但由于历史经历和生活方式不同,从人种外貌,到文化生活,差别都相当大,生活稍久一些,“大街上走过一个人,从外貌挺容易区分是哪个族的。”在他的印象中,塔吉克斯坦民间对中国人最为友好,有明显亲切感,几乎没有隔膜,人民币在当地随便都能用。
另外,多位对中亚各国较为熟悉的人士,都对当地严格的社会控制机制印象深刻。一位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华人对记者表示,在与当地朋友聊天时,他们会很小心地不触及较为敏感的政治问题,哪怕一些民生问题也不会放开来谈。
中国与中亚以经贸为主的全面关系的提升,可以看作中国经济加大西进力度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去3年多,与中亚有着巨大地缘和文化接近性的新疆,正在推进“跨越式发展”。
待解之题
尽管有着相对成功的现状和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希望,中国与中亚的关系仍然面临多方面问题。
一方面,在哈萨克等国,虽然官方友好,但民间对华情绪也有需要纾解的一面。
因为价格战,中国商人往往愿意牺牲产品质量,压低价格,以获得定单,中国货在中亚市场上常常被当成低端货的代名词,已经对中国形象造成一定影响。一位长期从事中亚建材配件贸易的乌鲁木齐商人曾向《南风窗》记者讲述,由于被当地人与中国产品联系在一起,而受到了冷遇。
王德禄亦观察到了类似的现象。当前中哈两国贸易的主要结构是,哈萨克向中国输出包括石油天然气等在内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中国卖给当地的主要是大量的低档日用品。“老百姓不会从‘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逻辑出发,他们只是凭直觉,觉得自己卖出的能源是‘好东西,而得到的却是质量低劣的产品。所以会有直觉的不满。”而民间情绪一大,反过来也可能影响政府决策。
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中亚的传统影响仍然巨大。从18世纪后期开始,作为中亚地区长期的宗主国,在长达一个半世纪中,整个中亚的近代化过程都曾处在俄罗斯的外力推动下,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俄罗斯仍对中亚有着广泛深刻的影响。大量中亚高官的子女在俄罗斯生活,知识分子在俄罗斯接受教育,民间有较浓的亲俄情绪。中亚很多俄文网站,对当地政治社会生活有着巨大影响。
现在,中亚各国表面上仍会承认俄罗斯在中亚的特殊地位。俄罗斯与中亚的关系,仍然有很大的不平等性。从这一角度更容易理解中亚国家领导人所说,“中国从不向我们附加任何条件”一话的意义。
俄罗期目前缺乏针对中亚的统一政策,由于自身经济形势不佳,对中亚的经济控制手段也有限。而中国目前有大量的投资,俄罗斯对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影响难以直接阻止。对于中国而言,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作为切入口,也成为最佳选择之一。
但俄罗斯显然已经开始重整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俄白哈关税同盟已经开始运作,从经济上与中亚的关系将更为紧密。据预测,乌兹别克可能不会加入,但塔吉克和吉尔吉斯很可能都会加入。
中国此次全面提升中亚战略,正值俄白哈关税同盟的影响尚未完全扩大之时。中国如何在“丝路经济带”这一全新概念下,在既有的能源对小商品的主要贸易结构中, 提升自己在中亚的经济和综合影响力,仍是待解之题。
王德禄认为,打造中国与当地合作的联合企业,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在当地用工,就地生产适合当地市场需要的产品,顺应中国加工业转移和对外投资的大势,应该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