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海之鉴
2013-05-30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围绕中国的海上冲突有次第起落、总体趋于激化的态势。从2009年的无暇号事件到2012年的黄岩岛风波、钓鱼岛“国有化”博弈,再到今年初的菲律宾告状和当前的巴士海峡悲剧,说明围绕岛礁主权、海洋划界、历史性水域权利和专属经济区属性的争议,已经到了一个需要综合政治、经济、法律、军事等方式加以解决的阶段。
对中国而言,维护和提升海权只是“兴海强国”大计的一方面,如何开发、利用、保护好现有的海洋资源,是个棘手程度不亚于“夺岛守礁”、打造“蓝水海军”的挑战。历史上,曾以强大海军与美国海上争锋的前苏联,终因体制积弊及海洋经济短板而至解体,殊为可叹。中国要走自己的海上崛起之路,但也不能把开发海洋作为转嫁陆地矛盾的手段,而应当补齐“制度短板”,避免新一轮“盛衰循环”。这方面,近海渔业之覆辙已敲响警钟。
地处中国东部海岸线与长江水道交汇处的舟山群岛,成为我国第四个国家级新区,反映了国家对于统筹陆海发展宏大命题的具体探索。但到了舟山當地,大小官员强调的则是具体的产业和项目,让人疑心国家赋予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使命会日渐衰减。即便要做大舟山的经济体量,也应避免“饥不择食”,多年前舟山招商开发港口项目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
兴海之鉴,在法律和军事层面同样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学美国对国际法的超脱态度,更多考虑实用主义、实利主义。《海洋法公约》创造了“半闭海”概念,确定了供国际航行海峡的过境通行权,对中国享有南海权益,自由通行马六甲海峡、宫古海峡都有利。我们应当参照《公约》给海洋地理不利国家的优待,合理地提出我们要更好的谈判条件。
从军事上看,美国的蓝水海军也是值得中国参考的对象。自2008年两岸关系缓和以来,中国海军走向印度洋的蓝水之路渐趋明晰,而其关键踏板,还在于能否重构近海安全秩序,从近海防御向更加积极的区域攻防平衡体系转变。为此,中国不仅三大舰队轮番进出第一岛链、染指第二岛链,而且扩大了近海防御的范围,试图拒阻美国航母战斗群于千里之外。
世界正进入多方逐鹿的太平洋中心时代。中国的战略机遇期有限,容不得过多的狂热和短视,取鉴各方,在动态调整与均衡施展中实现兴海大计,未来50年才能不败于国际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