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记

2013-05-30贝文力

译林 2013年2期
关键词:彼得堡莫斯科俄罗斯

贝文力

01

公元6世纪,一些斯拉夫部落共同建立了基辅公国(位于现在的乌克兰首都基辅)。到9世纪初,基辅罗斯(罗斯是俄罗斯的古称)联合了近一半的东斯拉夫部落,成为当时的一个大国。随着封建关系的加剧,地方领主们希望建立离自己更近的政权,以利于对农民和市民的管理统治。到12世纪中叶,庞大的基辅罗斯彻底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小公国的出现和发展。1236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率部西进,首先经乌拉尔向罗斯进攻,征服了罗斯全境,建立“金帐汗国”,开始了蒙古鞑靼240多年的统治。

莫斯科建于1147年,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伏尔加河与奥卡河之间茂密的天然混合林之中。奠基人是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多尔加鲁基。传说大公有次路过一条河,问河畔的渔民,河名是什么,渔民回答“莫斯科”。大公说:“这个名字太好了!我们未来的城市就叫莫斯科!”在古俄语里,“莫斯科”有“密林”或“沼泽”的意思。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大公们在内政外交上的娴熟谋略,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逐渐发展成为东北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在所有公国中脱颖而出,并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取得了独立。此后,莫斯科公国不断对外扩张。到16世纪80年代,随着广袤的西伯利亚被纳入版图,俄罗斯成为一个横跨欧亚的中央集权大国。1584年,以脾气暴烈、手段凶残闻名的伊万雷帝去世,延续了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结束。俄罗斯社会内忧外患。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在此过程中,首都莫斯科逐步发展,从多尔加鲁基的私人庄园变成一座规模庞大的城市。作为俄罗斯的心脏,她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虽历尽多重坎坷,遭遇天灾人祸,但最终都浴火重生。1812年俄法战争中的莫斯科大火、卫国战争期间英勇惨烈的莫斯科保卫战等等,都是莫斯科和俄罗斯历史中最惊心动魄的篇章。

1682年,彼得成为沙皇。这位身高2米多的君主视野开阔、思想开放。为了使俄罗斯民富国强,彼得实施全面的改革,建立新的国家机构,发展工业,创建海军,重视科学和教育,全面欧化社会风尚:举办“大舞会”,提倡文明交际,规定必须剃掉大胡子,把传统的俄罗斯长袍改为欧式短装,等等。而最为重要的举措是,1712年,彼得将首都从莫斯科北迁到涅瓦河口、芬兰湾边。他命令在一片到处都是森林和沼泽的地方建立新都,打开一扇“朝向欧洲的窗户”,并以他的保护神、圣徒彼得的名字命名新都为圣-彼得堡。“堡”是德语,意为城市的意思。彼得要求按当时最新的建筑规范来打造新的首都,同时把彼得堡建成固若金汤的要塞和军事基地,生机勃勃的海港和贸易中心。

彼得堡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兴建起来的。泥土、石头、脚手架等各种材料都要从远方运来。最初数年间,工地上死去的人数不下10万。但严厉的彼得不为所动,继续实施他的构想。他对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情有独钟,希望新都更像一座欧洲城市。他亲自制定建筑方案,规划街道布局,追求规整、豪华和气派。各座宫殿渐次出现,美轮美奂,尽显古典主义、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精华。

彼得将新都建在波罗的海的最东端并不是偶然的。在这里,它能有效地为俄罗斯的新政服务,与安居内地的莫斯科不同,它朝向大海,融入世界。法国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曾不无讽刺地说道:“把心脏放置在指尖实在是太不切实际了。”但是,在波罗的海国家以及后来的芬兰并入俄罗斯版图之后,彼得堡便不再处在边缘的位置,新的领土都成为它的影响范围。

彼得堡替代莫斯科成为首都,标志着与传统上的罗斯截然不同的俄罗斯帝国的出现。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盛衰也在城名的变化中得到折射。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德交战。俄国人用斯拉夫语的“格勒”(意为“城市”)取代首都名称中源自德语的“堡”字。1917年,布尔什维克在彼得格勒发动十月革命,夺取了政权,次年将首都回迁莫斯科。1924年,列宁逝世,彼得格勒改名“列宁格勒”。1991年底苏联解体,在“还历史原貌”的劲风中,北方之都又恢复了它建城之初的名称“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凸现“朝向欧洲的窗户”,“彼得格勒”见证了世纪之交的风云变幻,“列宁格勒”则是伟大卫国战争900天围困中高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代名词。彼得堡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一部政治的历史、社会和大众的历史,也是民族心理演进的历史。

02

彼得堡横空出世以后,俄罗斯的两座都城就一直处在对照、对比甚至对立的关系中。

莫斯科通常被视作一座自然发展而成的都市,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国家的首都,是俄罗斯底蕴的化身。彼得堡则被描绘成一个因帝王的意志而在远离国家核心区域的荒凉地带人为建起的都城,带有更多欧洲而非俄罗斯的特质。莫斯科温暖、舒适、热情、好客。彼得堡冷峻、豪华、忧郁、矜持,处处体现权力的威严,普通人身处其中会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无能。法国小说家亚·仲马在自己的赴俄旅行笔记中写道:“这一次,我们来到了老俄罗斯的心脏,也就是来到了真正的俄罗斯,而不是俄罗斯的仿品,彼得堡就是这样的一尊仿品。继君士坦丁堡之后,莫斯科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最大的乡村。因为莫斯科的那些公园和窝棚、湖泊和花园、和鸡一起喂养的乌鸦、在房顶上盘旋的猛禽——这一切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个巨大的乡村,而不是一座城市”。

迁都后,莫斯科更凸现了其宗法制代表的身份,是彼得改革前古罗斯价值的捍卫者。彼得堡成为新事物、新理念的表达者。彼得用自己强劲有力的手,“拽着俄罗斯站立起来”,“把她推入欧洲大家庭”。西方的观念和做法大量涌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为彼得堡的社会所熟悉,并对生活和文化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游艺晚会和焰火爆竹、剃掉胡须焕然一新的脸庞和新奇干练的服装、彬彬有礼的举止和妇女走出闺房——所有这一切逐渐赢得了民众,成为整个俄罗斯的典范。

在俄罗斯人的传统观念中,首都应该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经济福利的化身和圣洁灵性的象征。彼得堡颠覆了这一观念,创立一个新的模式,将中心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俄罗斯著名思想家康·阿克萨科夫写道:“俄罗斯的历史,可以根据首都来划分,就像可以根据时代来划分一样。每一个时代,都拥有自己的首都。到最后,俄罗斯分成两个部分:世俗的和国家的,同时出现了两个首都”。

进入20世纪之后,围绕着莫斯科和彼得堡所进行的比较、评判和争论,依然非常活跃。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彼得堡的看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先常常认为,彼得堡是一座幻影之城,笔直的街道、规整的广场、精确的建筑布局,处处循规蹈矩。现在,对它的解读则充满欣喜和赞美,强调建设彼得堡所体现出的俄罗斯的精神力量和创造奇迹的能力。“彼得堡的建设是俄罗斯精神力量的鲜明实证——这种精神无所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造起这样一座壮丽的城市,不能不令人对此深思”。

有趣的是,在俄语中,“莫斯科”是阴性名词,“彼得堡”阳性。俄语中的成语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两座都城的特点:彼得堡娶妻,莫斯科嫁人;彼得堡是船舵,莫斯科是食品;彼得堡是脑袋,莫斯科是心脏;莫斯科是几个世纪建成的,彼得堡是靠几百万人建成的。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对立还与俄罗斯关于国家发展道路问题的长期争议密切关联。对身份定位和发展道路的辩论在19世纪40年代达到了一个高潮,并在社会中形成了“斯拉夫派”和“西欧派”。“斯拉夫派”自称“莫斯科学派”或“正宗的俄罗斯学派”,认为俄国的历史发展道路不同于西欧,独特的村社制度,保障了彼得大帝之前的俄国能长期保持和谐稳定;宗教信仰是俄国整个历史和全部文明的基础;应该维护君主制;彼得强行实施西欧的体制,破坏了俄国原有的生活常规与祥和气氛,他在改革中滥用暴力,结果产生了奴役,而奴役中往往蕴藏着引发革命的火种。斯拉夫派心目中的圣城是莫斯科。西欧派则嘲笑斯拉夫派的复古主义,认为俄国的历史发展道路与其他欧洲国家并无二致,应该废除封建专制体制,改为英、法式的君主立宪和议会制,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拥护彼得大帝推行新政,希望后世君主效法。彼得堡是他们理想的象征。

03

莫斯科和彼得堡一直在文学家、艺术家的心目中占有无比重要的地位。

对莫斯科的赞美不计其数,最广为人知的要数普希金在有俄罗斯社会生活百科全书之誉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句子:“莫斯科……在俄罗斯人的心坎上,这个词包含着多少意义,有多少心声在其中回荡!” 另一位俄罗斯经典诗人米·莱蒙托夫写道:“莫斯科啊,莫斯科……身为俄罗斯人,我爱你像赤子,如此热烈,如此炽热,如此温柔。”法国小说家阿·法朗士也对莫斯科赞不绝口,强调莫斯科在俄罗斯历史中的地位,他说:“彼得堡到处都可以建,但莫斯科只有一座……是莫斯科造就了俄罗斯。”

普希金同样也赞美彼得堡:“我爱你,彼得的杰作,爱你严格的、匀称的外表……”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著名画家亚·别努阿写道:“啊,我是多么热爱彼得堡的春天,热爱骤然间到来的温暖,特别是快速来临的明媚。彼得堡的春天无以伦比……一年四季,彼得堡都是美丽的,但春天是最适合它的季节……没有一个地方的白夜,像在彼得堡、在涅瓦河畔那样,如此充满内涵和诗意。我想,在五月为自己的彼得堡奠基的彼得大帝本人,也一定中了白夜的魔法——这样的白夜,是不为俄罗斯中部地区所了解的”。

俄罗斯经典作家都曾描绘过两座都城,因而,在俄罗斯文学中有“格里巴耶多夫的彼得堡”、“果戈理的彼得堡”、“涅克拉索夫的彼得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彼得堡”等;有亚·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商人的莫斯科”和米·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的莫斯科”……“彼得堡主题”对俄罗斯文学意义重大,它“使俄罗斯文学的主人公廓清自我、展现自己的心理结构特点和自己的社会属性特点,极具深刻性和对立性。假如没有彼得堡主题,就不会有这样的深刻性和对立性。俄罗斯艺术人文生活中一些重要现象,如普希金、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人创作的许多重要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彼得堡而出现的——由于彼得堡的历史、它的气候、存在的条件、与俄罗斯其他地区间关系的性质等”。

对两座都城的对比,也是作家诗人们创作中的常见内容。

在普希金的《从莫斯科到彼得堡的旅行》(1833-1834)和《1836年彼得堡笔记》(1836),赫尔岑的《莫斯科和彼得堡》(1842),别林斯基的《彼得堡和莫斯科》(1845)中,两座都城的对比和对立在对生活习俗的描绘中得到展现,尽管有时具有小品文的意味。赫尔岑直言不讳地称自己的文章是个“玩笑”;普希金说,他的笔记是在“快乐的光明瞬间”写就的。在果戈理笔下,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差别是这样的:“她(莫斯科)至今还是令人联想起俄罗斯的大胡子,而他(彼得堡)已经像一个整洁的德国人……在他周围,到处都有可以观照自己的镜子:这里有涅瓦河,那里有芬兰湾。他有的是地方照镜子。一旦发现自己身上有一小片羽毛或绒毛,他当即就用手弹掉。莫斯科像一个一直呆在家里的老姑娘,烤煎饼,或偏坐在圈椅里,听别人讲述关于上流社会的故事”。果戈理还做过这样的对比:“彼得堡像一个认真仔细的人,一个完美的德国人,凡事都会谨慎地计算,如果想办场晚会,便先会看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莫斯科则如同俄罗斯的老贵族,如果要作乐,那就乐到趴下,不管口袋里的钱是否还够用……莫斯科是个大客栈,彼得堡是一家明亮的商店。 俄罗斯需要莫斯科,而彼得堡需要俄罗斯”。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对比更多地被置于对国家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思考的大背景下进行,深入而严肃,并为后来俄罗斯“欧亚特征”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04

被称作“大乡村”的莫斯科潜意识里一直希望去除自己的外省特性,常常对欧洲、对彼得堡呈仰望状,如饥似渴地借鉴它们的艺术形式。甚至在苏维埃政府将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以后也是如此,莫斯科斯大林式帝国风格的建筑(如20世纪50年代初所建的高层建筑)便是明证。

赫尔岑在1842年写道:“莫斯科的地主老爷们带有外省特质,他们因此如坐针毡,向往并要追赶上彼得堡的风尚。而彼得堡没有自己的风尚。彼得堡没有丝毫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像莫斯科,那里的一切都是独特的:从奇异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的建筑到锁形面包的味道。彼得堡是共同的、抽象的都城的体现。彼得堡也以此区别于其他欧洲城市:它像所有的城市。莫斯科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任何一座欧洲城市,它是俄罗斯富裕村庄的巨大发展。”

莫斯科人和彼得堡人都为自己城市而感到自豪,一有机会都要强调自己的独特性、自身的优点和对方的缺点。

莫斯科人充满优越感,总是有点居高临下地对待所有的外地人,包括彼得堡人。而彼得堡人则把莫斯科称作“大乡村”、“贸易中心”……他们认为自己是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拥有者,更有学问和教养。

莫斯科人眼中的彼得堡,潮湿、永远有风、鲜见太阳,因而是灰色和忧郁的。彼得堡人则觉得莫斯科特别不适合居住:车流滚滚、行人如织,永远的忙碌和疯狂的节奏会使人们丧失心灵的平衡。莫斯科人说:彼得堡是一座虚伪的城市:在建筑漂亮的立面后面,常常是肮脏的内院和破旧的门洞。而彼得堡人则认为莫斯科庸俗,没有统一完整的建筑外观,充斥着大量毫无品味的现代建筑的“杰作”。

在评论自己城市居民的时候,彼得堡人用的词是:真诚、平和、善良、同情、友好、有知识、有教养。负面特质:敏感、忧郁、谨慎、内向。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居民都是独立的个体,喜欢与自己的思想和存在的问题独处。

莫斯科人也承认,与莫斯科相连的是不断的压力、稳定性和情感沟通的缺乏。为了生存与成功,需要具备明确的目标、务实的态度、强大的意志和适应能力。莫斯科人也认为自己有文化、有智慧。自身的缺点包括势利、自大、疏忽和懒惰。

彼得堡人更为自己的城市和它的创始人感到骄傲。在彼得堡,有至少有7座彼得大帝塑像,而在莫斯科只有一座尤里·多尔加鲁基纪念碑。彼得堡居民用各种各样的称呼来表示自己的城市:“北方之都”、“北方的威尼斯”、“文化之都”、“露天博物馆”等等。彼得堡人比莫斯科人更了解自己的城市,能更多地讲述它的历史、传说和名胜古迹。

05

俄罗斯作家尤里·德尼亚诺夫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对莫斯科和彼得堡的建筑作了很好的比较:“莫斯科的基本单位是房子,因此,有很多死胡同和小巷。圣彼得堡则根本没有死胡同,那里的每条小巷都力争成为大道……在彼得堡,街道先于房屋建成,房屋只是填补其线条。而广场又先于街道形成。彼得堡的基本单位是广场”。

从一开始,莫斯科的城市布局就是“环”状的。当时,尤里·多尔加鲁基围绕克里姆林宫开始建造各种房屋。后来的莫斯科大公们继续了环状城市的建设。时至今天,市区以克里姆林宫为核心,9条环城公路,一环一环地围绕在中心周围。而莫斯科的街道则像光线一样,从克里姆林宫向四周散开,同时它们又与林荫环街、花园环街等渐次扩大的“环”连接。同样的原则也用于莫斯科地铁,所有的线路都在环线上交汇。

安·别雷在小说《彼得堡》中写道:“涅瓦大街是直线条的,所以,它是欧式的大街……”,由于笔直的线条,整个彼得堡看起来是一座“非俄罗斯的”城市:“其他俄罗斯城市都是一批农村房舍的聚合。而彼得堡与它们截然不同”。彼得堡“线性”的城市布局至今在地图上清晰可见。

环形更多使人联想到的是女人,而直线则是男性。如果继续这种联想,那可以把莫斯科比作一个快快乐乐、吵吵嚷嚷、风风火火的姑娘,彼得堡则是一个相貌精致、喜爱沉思、具有贵族气质和神秘气息的青年男子。他们或许是相反相成的一对……

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氛围、性格和灵魂。

它们是内涵丰富的两个象征,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

忘情地亲吻莫斯科红润的脸颊还是消融在彼得堡深灰色眼睛之中?投身莫斯科的生活波涛,体验征服的欲望和激情还是迎着从涅瓦河吹过来的清风,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感受美妙、宁静、优雅的瞬间?或许,两者都是需要的。

(本文选自《行走俄罗斯》,该书将由译林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猜你喜欢

彼得堡莫斯科俄罗斯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彼得堡的现代神话诗学研究
讽拟在小说《彼得堡》人物形象构建中的运用
果戈理笔下的彼得堡主题
第三只眼看莫斯科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