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美国底层社会群像图谱

2013-05-30佘军

译林 2013年2期
关键词:社会底层卡佛短篇小说

在描写社会底层生活方面,当代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雷蒙德·卡佛(Raymond Carver, 1938—1988)是一位杰出代表。遗憾的是,他五十岁就英年早逝,但一直以来,卡佛那慑人心魄的“极简主义”小说风格为其赢得众多读者。他用极为简练的文笔以近乎白描式的语言描摹林林总总的普通美国人,尤其是处于生活重压之下的底层社会群体,揭示当代美国社会现实的另一面,关注底层失败者的绝望与痛苦,思考存在的意义。著名日本作家村上春树这样评价卡佛的作品:“尽管他的创作风格在基调上是现实主义的,但是他的作品穿透力强而且意义深刻,超出了简单的现实主义。”阅读卡佛的小说,在很大程度上,无异于欣赏一幅幅极具震撼力的美国底层社会群像图谱。

毫无疑问,在多部短篇小说集中,卡佛的代表作是1983年出版的《大教堂》。当年,这部小说集在出版八周后就连印至第三版,销量达到17,000册,卡佛也因此获得41,000美元之多的稿酬。《时代》杂志将《大教堂》选为1983年13部最好的书籍之一。至今,短篇小说集《大教堂》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读者。美国评论家欧文·豪(Irving Howe)评论这部小说集时指出:“卡佛的许多小说已能够被视作美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大教堂》展示了一位天才作家拓展更广阔视域、更好触及精微玄妙之处的努力。”亚当·梅耶(Adam Meyer)认为,“《大教堂》在整体上毫无疑问是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部小说集,‘巩固了他在一流短篇小说家中的地位。”2009年,《雷蒙德·卡佛:作为作家的生活》一书的作者卡罗尔·斯克莱尼卡(Carol Sklenicka)这样评述《大教堂》:“与前一部小说集(《我们谈论爱情时谈论什么》)相比,这部小说集视角更加丰富,幽默更加复杂。”

卡佛笔下的人物绝非完全出自其臆想之中的创造,他们面临的经济和情感压力是卡佛人生经历的忠实再现。

创作《大教堂》时,人到中年的卡佛在经济和精神生活上趋于稳定。他在回忆短篇小说集《大教堂》创作背景时说:“在1982年到1983年之间,我陆陆续续写了十二篇短篇小说,最后写的是《发烧》。这些小说都收在短篇小说集《大教堂》中。……在这期间,我自己的生活状态变了很多,显然生活中的变化带动了我写作的改变。《大教堂》中的小说,与我过去的小说相比,都更加丰满一些,文字变得慷慨,可能也更积极了。” 因此,在人物刻画上,他在揭示生活重压的同时,更注重挖掘人物的潜在特征,更倾向于对人物寄予希望。在风格上,短篇小说集《大教堂》是卡佛的成熟之作。它刻画了众多典型的普通美国人。他们中有产业工人、失业者、酒鬼、离异男性、上门推销员、中学教师、普通夫妇、面包师、租客、钟点工、青年游民等等。这些人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属于美国的中下层阶级。用卡佛自己的话说,他们是“工人阶级,或者说是中低下产阶级。后来变成已经不再是‘中低下级,而成了美国生活里最绝望也最庞大的下层土壤。这些人无法完成他们经济与道德上的义务和职责。”他们的生活普遍性地陷入一股股漩涡之中,不能自拔。绝望与痛苦成为他们生活的主题。生活强加给他们的痛苦分为经济和情感两类。在这两类给人巨大压力的问题面前,他们都是失败者。《大教堂》的中文版译者肖铁认为,对这些人物来说,“失败不是故事的开始,也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他们故事的全部。”然而,作为失败者,他们面临的不仅仅是失败带来的经济上或情感上的粉碎性垮压,他们还不得不在绝望中学会直面人生。1986年10月,卡佛在接受采访时说:“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故事中的人物来说,麻烦没有解决。麻烦可以消逝。想法、理想以及人物的目标和希望会消逝。但有时,也是经常,人物本身没有逝去。他们必须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卡佛笔下的人物绝非完全出自其臆想之中的创造,他们面临的经济和情感压力是卡佛人生经历的忠实再现。卡佛的人生经历,按其个人的描述,分为两个阶段。在其人生的第一个阶段,迫于经济压力,他不断变换工作,迁移居住地,为维持家庭经济运转而不断奔波。这为他致力于描摹社会底层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1938年5月25日,卡佛出生在美国底层社会的一个普通锯木工人家庭,排行老大,高中毕业就帮助父亲在锯木厂工作。19岁时卡佛与同样是出生在普通家庭的中学恋人玛丽安·博克结婚。婚后,女儿、儿子相继出生。20岁的卡佛就面临着家庭和学业的双重压力。完成大学学业后,迫于生计,卡佛离开家乡,在医院打过零工,做过加油工、推销员、清洁工、看门人,当过编辑,在多所大学教过书。在艰苦的人生经历中,卡佛曾一度养成长达13年的酗酒习惯。酗酒对卡佛的影响非常深刻,他也因此塑造了众多在艰难生活中养成酗酒习惯的人物。卡佛小说中的大多数人物也都因为酗酒而使自己的婚姻或生活濒临危机。比如,短篇小说《小心》中的劳埃德因为酗酒而不得不与妻子伊内兹分居。捉襟见肘的生活让卡佛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在不断“担忧自己身下的椅子会被人抽走,或是自己的一个孩子不断盘问着晚餐为什么没有准备好”的生活重压之下,他坚持创作短篇小说。1963年,卡佛公开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牧歌》。此后,卡佛的短篇小说频频被选为最佳短篇小说,多次获得欧·亨利短篇小说奖。1976年,卡佛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请你安静些,好吗?》出版。成名后,随着作品创作量不断增多,卡佛的家庭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他曾遭遇两次严重的家庭经济破产危机。1977年,在成功戒酒并相识诗人苔丝·加拉赫尔(Tess Gallagher)后,卡佛的人生进入辉煌的第二阶段。1983年,他获得美国文学艺术院颁发的“施特劳斯”津贴,连续五年免税享受35, 000美元/年的待遇。从此,卡佛平生第一次摆脱经济问题的困扰,专心致志于小说创作。这一阶段,多部反映其人生第一阶段的短篇小说集相继出版,如《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什么》(1981)、《大教堂》(1983)、《我打电话来的地方》(1988)等等。卡佛的短篇小说多次获得普利策奖、全国书评奖、全国图书奖等文学大奖的提名。在散文《火》(1983)中,卡佛曾这样写道:“当然,我写的故事没有哪一部真正发生过——我写的不是自传——但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不管可能性多小,都与特定生活情景相似。”卡佛的短篇小说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经典的品质就在于他在不断摸爬滚打的人生历练中,用凝练到极致的语言呈现了痛苦与失败交错的美国社会底层,刻画了一大批可触、可感的普通美国人。

卡佛小说世界中的人物大部分生活在错位的个人世界之中,这成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巨大障碍。尽管他们曾经心怀希冀,但在一番思想斗争和外界力量的打压下,他们最终还是无奈地回归夹杂痛苦与孤独的个人世界。短篇小说《软座包厢》中的迈尔斯就是这样一位处在错位之中的人物。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将自己的世界牢牢地包裹起来,孤独、失望和痛苦是他个人世界的全部,不愿与人交流是他人生错位的症结所在。那个属于他个人的封闭世界一旦被陌生的外界打破,他会不顾一切地寻根究底。表面看来,迈尔斯的苦痛是由于身处陌生的语言环境,实际上,迈尔斯错位的根本原因是婚姻失败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美国中下产阶级在道德层面的错位同样是卡佛小说关注的焦点。短篇小说《维他命》中的无名男主人公,作为众多美国社会底层男性的化身,在道德层面上的严重错位展示了美国社会现实的另一面:生活在施与人压力的同时,也扯去了道德的面纱。

在短篇小说集《大教堂》中,卡佛还塑造了那些对人生过往挥之不去的中下层。2001年,《自我与故事之间的辩证:当代美国小说中的阅读与故事讲述》一书的作者罗伯特·杜兰特(Robert Durante)认为,卡佛有一种“超人的能力去捕捉笔下人物的特定时刻。在那一刻,他们的生活悬于将他们囚禁于当下的过去与没有退路的未来之间。”这些人物在人生中错位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曾经一度无法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无法顺应人生巨变,没有迎接失败的信心。他们迷恋于自己的人生过往,突如其来的人生打击让他们无所适从。他们对过去心怀寄托,无法迈过重要的人生门槛。在一番艰难的踟蹰之后,他们才走出阴霾,重新挑起生活的重担,走向新的人生。卡佛对这样的中下层寄予厚望。短篇小说《发烧》和《马笼头》中的两位主人公卡莱尔和霍利斯就是这样的典型人物。

当然,在卡佛的小说世界中,并非所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物最终都会走出人生阴影。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生活意志会被经济和情感等方面骤然而至的打击彻底消磨殆尽,结果,他们蜷缩于生活中的某个角落,永久处在冬眠之中。他们属于垮掉的那一类人,但他们不会歇斯底里,停滞成为他们生活的终极状态。短篇小说《保鲜》中珊蒂的丈夫就是一个典型的被生活击垮的人物。突然之间的失业不仅给这位无名的主人公带来经济上的巨大压力,更严重的是彻底削弱了他面对生活的勇气。失业后,家里的沙发就是他个人世界的全部。读书、看报、看电视变成他每日的工作。他想了解外面的世界,但他根本就没有走出去的勇气。他把自己“冻结”起来。然而,这样的“冻结”只会使他的生活越来越糟。就像他家那台出了故障而停止工作的二手冰箱中保存的食物,他无法保持新鲜的状态。这样的人物在卡佛的世界中不占大多数,但他属于卡佛描摹的美国底层社会中最绝望的那一部分人。

卡佛关注底层人民的婚姻与家庭生活。1994年,于晓丹在《雷蒙·卡佛:人与创作》一文中指出,卡佛的小说“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他对传统家庭观念、家庭责任的向往,但又自觉地表达着现实中的困惑:这个社会到底还有没有可能保护完美家庭关系的健康发展和存在?”卡佛描写的婚姻大多是破碎的或是不完整的,甚至是危机重重的。无论是《软座包厢》中的迈尔斯,还是《维他命》中的无名的男主人公,或是《发烧》中的卡莱尔,或是《小心》中的劳埃德,他们的婚姻要么已经结束,要么正在经历危机。

短篇小说集《大教堂》客观展现了一大批被现实生活盘剥得所剩无几的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没有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他们迷失在错位的人生旅途中,但他们还不得不继续生活。这就是卡佛描写的现实。卡佛的小说世界为何会有如此众多的社会底层人物栖息于错位的人生之中?这是因为在他们步履蹒跚地维系一种赤裸裸的生活状态的背后隐藏着人生信仰的缺失。短篇小说集《大教堂》的题名取之于小说集中的同名短篇小说《大教堂》。这是卡佛的精心安排。卡佛要唤醒人们对生活的渴望,尤其是坚定人生信仰。这是卡佛的理想所在。

人们在反复阅读和玩味《大教堂》中一部部短篇小说精品时,更多的是被卡佛笔下形态逼真的人物所吸引,折服于卡佛对当代美国社会底层的现实关照。卡佛笔下的小说人物个个外在行为特征明显,同时他们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却又在小说文本的字里行间展露无遗。短篇小说集《大教堂》中描摹的美国社会底层人物虽然各自面临不同的人生困境,但他们有着共性的一面。那就是,信仰缺失之下的人生错位。这是卡佛在《大教堂》中描绘的当代美国社会底层群像图谱的典型特征,或者说,这是卡佛塑造的小说人物的固定性本质。对卡佛小说的读者来说,卡佛在小说中描写的底层人物状态是可知、可感而同时又是可信的。作为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中首屈一指的关怀社会底层的代表人物,卡佛为当代美国社会底层创造了一座具有艺术性的大教堂,其势恢宏,其情真切,其意确凿。

(佘军: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邮编:215006)

猜你喜欢

社会底层卡佛短篇小说
最后的断片
善良者的苦难,无法忽视
《盲山》的“盲点”释义
怎样写短篇小说
雷蒙德·卡佛:《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
雷蒙德·卡佛
蜂鸟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寻找初恋(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