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ABO血型鉴定实验中常见错误分析
2013-05-30李金轩王丽娜张继秀李静
李金轩 王丽娜 张继秀 李静
ABO血型鉴定结果的可靠性,直接关系着临床输血的安全,错误血型的血液一旦输入,将直接危及患者生命[1-4]。笔者就检验专业中职生在血型鉴定实验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总结经验,为改善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理论基础,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 2007~2012年新疆昌吉州卫生学校 312 名(男 122 名,女 190 名)检验专业中职生的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年龄 15~20 岁。
1.2 ABO血型鉴定方法 分组实验,每组 2 名学生(男女不限),用 75%的酒精消毒耳缘后,取受检者耳缘血。实验详细过程:采用玻片快速凝集法检测ABO血型,在清洁玻片上用蜡笔划A、B两圈,在A圈加标准抗A血清 1 滴,在B圈加标准抗B血清 1 滴,A、B两侧各加受检者血液 1 滴,用玻棒混匀,1~2 min内肉眼观察结果。根据受检者血液在标准血清的有无凝集,对其血型做出鉴定。
2 结果及分析
2.1 血型鉴定共 26 例出现错误(见表1~2)。
表1 26 例ABO血型初筛错误情况
表2 26 例ABO血型初筛错误主要原因
2.2 原因分析
2.2.1 检验专业中职生自身因素 (1)血型检测时采血量过多或过少,抗原和抗体比例不适当,使反应不明显,误判为阴性反应,而造成定型报告错误;(2)把ABO标准血清的“抗-A血清”误认为A型血清,而“抗B血清”误认为B型血清,判定结果错误,从而导致血型报告错误;(3)在实验中等待反应时间过短,较弱凝集则不能出现,如 1~2 min内无法确定凝集反应,需等待不少于 15 min;(4)实验过程中,用玻璃棒引流血液时,用玻璃棒一端将A侧血清中血液混匀后,再用另一端将B侧血清中血液混匀,而有些学生未将玻璃棒翻转,使A、B两侧血清混合,致错误结果;(5)观察凝集反应不够仔细,轻度凝集误认为不凝集;(6)操作时不按规定(应先加血清,然后再加血液),漏加血清而造成阴性结果,导致正反定型不符;(7)做实验时精力不集中,填写血型结果时因粗心造成笔误而导致血型错误;(8)学生上完理论课后不复习,在实验结果出来后,仍然不会分析血型,推理出错误血型结果。
2.2.2 实验室器材和实验室因素 (1)标准血清效价太低或血清效价不合标准,亲和力不强,造成定型不准确;(2)使用完的玻璃棒未按照要求进行清洗和消毒,影响实验结果;(3)标准血清未按要求冷藏,保存方法不当或储存时间太长,造成定型错误;(4)实验室反应温度不适当,易造成假凝集。环境温度要求在 20℃~25℃。
2.2.3 弱抗因素 某些受检者的自身抗原很弱,会出现A、B为O,AB为A的现象,导致结果错误。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不难看出,造成血型鉴定错误,有 73.1%(19/26)是由于检验专业中职生在血型鉴定检测时造成的差错,这其中 15.4%(4/26)是因为很多中职生初次采血,不能把握采血针扎入深度,导致采血量过多或过少;11.5%(3/26)是由于中职生没有仔细观察,轻度凝集误认为不凝集;11.5%(3/26)是由于中职生做实验时粗心大意,精力分散,责任心不强,填写血型结果时因笔误造成。还有些为操作不按实验步骤、规定和不会分析结果等原因造成。因此只要在检验工作中技术过硬、认真细致、精力集中,严格把住血型定型这一关,血型鉴定的检测错误就会减少。
造成血型错误原因的分类结果还表明,有 19.2%(5/26)是由于实验室器材和实验室的原因造成,使用质量合格的试剂及细心观察结果,就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在今后血型鉴定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心为主要目标,努力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技能型人材的培养。此外,鉴定实验中应让学生注意:(1)ABO血型鉴定时要认真专注;(2)无论做何种检测,只要用到玻片,就一律用无菌吸管将血吸取后滴于玻片上进行检测,从而避免交叉污染;(3)坚持加标准抗血清原则,即A圈加抗A,B圈加抗B;(4)采血时将采血针刺入皮肤稍深,使血液自行流出,这样既可减少组织液的混入使结果更加准确,又可稍加挤压就能有一大滴血于被刺处,以保证实验效果;(5)为了尽可能避免错误,最好有 2 人共同完成结果判断。
ABO血型鉴定实验在血站及临床工作中非常重要,玻片法是基层医院常用的检测方法,对于检验专业中职生应高度重视,教会其正确规范的操作,务必做到技术上准确无误,精神上高度集中,避免在将来的工作中发生类似错误[5]。
[1]程长春.血型鉴定影响因素分析及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9,8(4):73.
[2]戚子惠.不同加样方式导致玻片法ABO血型鉴定错误的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12(31):1450-1451.
[3]申卫和.ABO、Rh血型 3 种鉴定方法的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4):159-160.
[4]刘凯,陈丽.ABO血型两种鉴定方法的比较[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2):295.
[5]武丽娟,李新建.563 例血型鉴定不符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当代医学,2011,17(3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