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

2013-05-28王选超

新课程学习·中 2013年2期
关键词:训练强度

王选超

摘 要:举重是一项以发展力量为主的竞技体育运动。为了教练员和更多的体育工作者对发展力量方法的机制理解得更加清晰,为了使运动员在训练中避免更多的运动损伤,采取较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发展力量的显著效果。

关键词:训练理论;训练强度;力量训练方法

一、举重运动的基础

力量是举重运动员的基础。这种力量不纯粹是一种自然力量的存在,需要通过科学训练获得。通过力量训练,举重运动员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和形态结构的变化。

(一)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增大

肌肉的生理横断面愈大,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也愈大。

(二)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

只有支配肌肉的神经中枢的机能改善了,才有可能使肌肉运动单位发生最大的紧张性变化和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进行活动。这样大脑皮质相应的中枢就须产生强而集中的兴奋过程,皮质神经细胞发放一致的高频率的兴奋冲动。

(三)使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得到改善

由于力量训练可使肌肉中的毛细血管网增加,从而增强了肌肉组织所需的氧气和养料供应。此外,由于力量练习时的不断牵扯,肌腱和韧带的细胞亦增殖、长大和坚实,使肌肉组织中的结缔组织增多、增强,脂肪减少,从而提高肌肉组织的收缩率。

二、举重力量训练理论

举重力量训练就是要与专项技术相结合,使训练所获力量不断转化到专项技术动作上,做到循序渐进,有效挖掘运动员的潜力,确保运动成绩不断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举重项目是绝对力量(最大力量)、爆发力量、速度力量、整体力量与运动成绩密切相关。就要把影响力量素质的各种因素改善和提高,科学地组合成不同代谢性质的专门力量练习。把各种性质的力量进行科学的组合与衔接,才能获得最佳的训练效果,以确保运动成绩的不断提高。另外,在重视最大力量和用力的速度训练的同时,还要重视耐力的训练,把三个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

三、力量训练的具体方法

(一)动力训练法

1.发展速度力量和增粗肌纤维的方法

中小强度固定重复法:60%~70%重量/3~5次×8~10组,速度快,重点发展速度力量;同强度/8~10次×8~12组,增加肌纤维,从而也提高有氧耐力。

2.大强度有效组数法

80%~90%重量/2~3次×8~10组,中速度。主要有效发展最大力量。一般训练中重点采用。

3.极限强度法

95%~100%重量/1次×6~8组。主要用于发展绝对力量。极限强度时可使情绪振奋,可使运动单位成倍地动员起来。一般用于有较高基础的运动员。

4.递增重量法

60%重量/3~4次×2组,60%重量/3次×2组,90%重量/1~2次×2组,95%重量/1次×1组,97.5%重量1次×1组,100%重量1次×1组,随着重量的增加,加重的幅度越来越小。主要用于充分挖掘体内的潜力,求得最良性刺激。

5.极限强度反复冲击法

发展绝对力量。80%重量/3次,90%重量/2次,100%重量/1次,90%重量/2次,100%重量/1次,冲击三次即可。也可以用100%重量冲击3~4组。

6.中等极限次数法

70%~80%重量/极限次数×4~6组,也可用于增长力量耐力并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

(二)静力训练法

下面以后半蹲为例:

1.中上等强度静力法

80%~85%重量膝关节呈90~100度半蹲静止15~20秒×6~8组。

2.大强度静力法

95%~100%重量膝关节呈90~100度半蹲静止10~15秒×5~6组,随着重量的增加,静止的时间逐步减少,静力训练对肌肉刺激深,强度大。用于发展承受能力和绝对力量。

3.退让训练法

100%~120%重量/2~3次×4~8组。

四、合理安排力量训练

举重是以举起的重量多少为评价标准的,所以,力量是举重的基础。因此,必须科学合理安排举重项目各项力量训练。根据举重项目特点和身全结构,我们通常把专项所需力量称为上肢、腰部、下肢三大力量,其中腰部、下肢为主要力量,常年训练中要择中安排,一般训练比例可安排为2∶4∶4,多以动力训练为主,适当安排静力训练,做到先“动”后“静”。一般每周安排上肢力量择重训练一次,腰部、下肢力量各两次即可。冬训中可适当增加。有时根据需要某部位专门练习可增加至每周不超四次,但要防止过度疲劳的产生,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力量训练应安排中专项技术之后,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之前,需要重点突出时可安排在首项。同时要采取不同手段得到不同刺激,如:前、后蹲可采用宽、窄站距蹲,改变常规正常站距;宽、窄拉,可采用垫人拉,以增加杠铃行程,达到重点刺激腰部为目的。

总之,力量训练除要正确地选择训练手段、合理安排各种力量训练顺序、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训练中极限强度的保护、训练后肌肉的放松与恢复,还特别应重点考虑是否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即与动作的结构、速度、肌肉收缩的形式和用力的顺序相结合,把所获得的力量转化到抓、挺举技术动作上来,成绩不断提高专项运动。

参考文献:

赵竹光.举重运动员的训练[J].体育科研,1983(7).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体校)

猜你喜欢

训练强度
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探讨
初中体育教学田径训练强度及训练量的探析
分析初中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强度及训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