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提琴演奏中国作品的演奏特点
2013-05-28李文浩
李文浩
小提琴由于其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而被人们所喜爱。
作为一件最接近人声的西洋乐器,它通过美妙的乐音表达思想感情,可以达到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和出神入化的音乐境界。小提琴是西洋乐器中被誉为“最具人声特质”的乐器,其音质纯净、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技巧华丽,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小提琴作品中,不仅包含小提琴本身的特性,更表现出中国风格所特有的民族化音乐特点。
小提琴作为西方乐器代表之一,在进入中国以来,便开始了与中国音乐以及中国文化漫长的交融,使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演奏风格和演奏技巧在与西方音乐的相互磨合、相互碰撞中不断发展和更新。自1902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出第一首中国小提琴作品《行路难》至今,中国小提琴演奏艺术和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发展到当今,中国小提琴作品已经成为我国民族化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小提琴在传入我国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的训练方法和其本身固有的演奏技巧。直到1937年—1949年,以马思聪为代表的中国小提琴作品创作才开始初具规模,将中西文化加以交融,创作和选择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音乐的道路,达到了中国小提琴艺术上的第一个高峰。在20世纪50-70年代,是我国小提琴作品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在这一时期,不仅创作素材范围扩大,而且在表现风格上也日趋多样化。涌现出了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代表的一批至今仍经久不衰的中国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为了体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都借鉴了某些民族乐器的演奏方式,形成了中国小提琴作品所特有的滑音、揉弦、装饰音等特点。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突出本民族风格,演奏本民族小提琴作品是尤为重要的。怎样使演奏“表其意,入其味”是练习中国小提琴作品要解决好的问题。只有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配合恰当的表现手法,才能真正地体现出中国小提琴作品的意境。
音乐的民族性体现出一个民族特有的特征和表现方式。中国的民族音乐历史渊源流长。同样,小提琴作为西洋乐器的代表,小提琴艺术在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之后,现在也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正是因为具有了中国化的元素,小提琴中国作品才会在今天的小提琴乐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小提琴技巧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对于演奏者而言,在演奏中如何适当地把握,如何把技巧加以变化,如何使声音更具有中国元素,都是每个演奏者在演奏小提琴中国作品时所追求的。这就需要演奏者充分地了解作品的创作手法、创作元素以及创作意图,充分运用中国化的小提琴技巧。这些演奏技巧,不仅对演奏者的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对演奏者的作品阅读能力和感情渲染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小提琴中国作品的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基础上,我们要对小提琴中国作品演奏当中所需要的技巧和方法进行研究。特别是在把握技巧和把握作品整体的风格内容时,要利用民族化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民族风格的演奏方式。小提琴技巧在中国作品中的运用,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去练习、去体会,才能在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运用自如,才能真正体会和演奏好小提琴中国作品。
综上所述,近百年来,小提琴在被国人接受并掌握的过程中,虽然走着一条比较曲折的道路,但是,中国本土的小提琴艺术仍在以飞快的步伐向前迈进。所以,在演奏技巧和演奏方式上要更加创新,特点更加鲜明,而随之产生的具有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和技巧,声音的多样化,甚至于颠覆了传统的演奏方式。这些都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国小提琴作品时所追求的目标。希望今后有更多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小提琴作品问世,希望中国小提琴艺术的发展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